社会网络演进及其对创业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
2016-02-26张秀娥
张秀娥,邢 鸥
(吉林大学 商学院, 长春 130012)
社会网络演进及其对创业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
张秀娥,邢鸥
(吉林大学 商学院, 长春 130012)
摘要:创业者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构建和利用社会网络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甄别并开发有价值的商业机会,进而创建新企业并推进所创企业健康成长。在创业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新创企业,创业者通常面临新进入缺陷和缺乏正当性或合法性的问题。因而,创业者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构建社会网络,赢得网络成员的信任。与此同时,社会网络也会伴随着创业过程的推进而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强化。研究社会网络在创业计划、创业决策、创业合作、创业激励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创业者及其企业的网络开发能力和经营能力,对于新创企业制定战略、促进创业企业成长壮大、促进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网络;创业行为;新创企业;创业计划;创业合作;创业决策;创业激励
社会网络之所以是创业者可以利用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因为,对于新创企业,创业者通常面临新进入缺陷和缺乏正当性或合法性(Menziesdeng,2006)的问题。新进入缺陷是指新企业创立后,由于企业规模小,初始资源禀赋不足带来的诸如资源获取困难等限制;正当性或合法性是指新建组织与社会规范和准则相符合的程度。新创企业要想获得资本、进入市场,并受到法律保护,必须预先获得合法性。但是,相对于现存企业,新创企业通常由于正当性或合法性比较低,无法向社会公开募集所需的资源,特别是募集金融资源,因而创业者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构建社会网络,赢得网络成员的信任。在创业过程的每个阶段均涉及社会关系网络的利用、机会成本的衡量和产业的选择。与此同时,社会网络也会伴随创业过程的推进而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强化。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鲜有学者从创业过程视角深入研究新创企业的社会网络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创业与创业行为
创业(Entrepreneurship)是“新企业创建”[1],创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状态(Bygrave,1989)。Joseph Schumpeter(1934)认为,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创业企业是“创造性破坏”均衡,即实现创新。还有学者认为,创业是以创业者搜寻机会为研究假设,是以生产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为目的的内生过程(Sarasvathy,2001;Baker 和 Nelson,2005)。创业是一个过程,涉及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创业者诠释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往往决定已创企业的成败[2]。Miller(1983)将创业定义为一个取向,即一个公司具有的敢于创新、冒险,并采取积极行动的倾向程度。
关于创业行为(Entrepreneurial Behavior),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研究认为,创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变革(Drucker,1985)。创业行为产生于创业意愿的萌生和创业机会的发现(McMullen 和 Shepherd,2006),其中机会、资源、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成功的创业活动必须能将三者做出最适当的搭配,并且也要在事业的发展中做好动态平衡(Timmons,2005)。Knight(1921)研究发现,创业行为是为应对市场的不稳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而实施的承担风险的行为。个体所拥有的特质,诸如对成就的渴望(McClelland,1961)、冒险倾向(Brockhaus, 1980)、控制点 (Brockhaus,1982),以及对不确定性或模糊性的承受力(Schere,1982)等与创业行为相关。Miller(1983)及其追随者将创业行为界定为创新性(Innovativeness)、先动性(Proactiveness)和风险承担性(Risk-taking)三个维度,并得到了很多学者(Covin 和 Slevin,1989;Naman和 Slevin,1993;Schultz,1994)的支持。创新性反映创业者及公司倾向于探索新的市场、开发新的产品试验、支持新的运作模式;先动性意味着创业者及公司积极主动预测市场未来的需求和变化,并采取积极方法和技术应对,以占据市场领先地位;风险承担可以诠释为,创业者及企业倾向于对那些高度不确定的项目进行投资,并愿意承担风险。普遍认为,拥有创新性、先动性和风险承担性的企业即为创业导向型企业。1996年,Lumpkin和Dess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竞争性(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和自主性(Autonomy)两个维度,强调通过各种行动挑战现存企业及关注创业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创业行为的内涵。
创业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从最初对创业机会的搜寻、创业资源的获取,到新企业创立、运营,直至创业企业成长,全部创业过程均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研究认为,创业环境是一种制度环境(Desai,Gompers 和 Lemer,2003)。规范维度、认知维度和规制维度是构成制度环境的维度(Scott,1995)。规范维度与文化和社会规范有关,体现为社会对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的尊敬程度;认知维度同人们的知识、技能及信息获取相关;规制维度则与促进和限制行为的法律、制度、规定和政府政策等相关。因而,创业研究尝试去研究那些鼓励新企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Bruno和Tyebjee(1982)证实了可能刺激创业的因素,主要有政府、客户、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供应商、土地、设施、运输熟练劳动力及其他支持性服务等有助于创业的资源的可获得性。全球创业观察(GEM)项目研究结果显示,创业环境主要有市场开放程度、政府政策、政府项目、金融支持、研究开发转移、教育与培训、有形基础设施、商务环境、文化和社会规范、知识产权保护。Bird(1988) 提出了一个着重于新企业创建意识和创业行为的框架,根据这一框架,创业行为的产生取决于创业意愿和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不仅与技术和能力本身相关,而且是个体对自身能否有能力完成任务的自信。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有机结合产生创业意愿。个体先前经验、性格特征和能力等背景因素属于个人因素[3]。根据Learned (1992)的观点,这些背景因素决定了个体的创业倾向。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量属于创业的环境因素。创业意愿的形成取决于理性的分析思维,亦即目标导向行为,以及直观的整体思维,亦即愿景。这些思维过程为识别商业机会、分析商业机会、形成商业计划,以及产生其他目标行为奠定了基础。创业意愿被指向去完成一个崭新的企业的创建,或者在现存企业中创造新的价值[3],社会网络不仅影响创业意向,还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创业行为由创业计划、创业决策、创业合作,以及创业激励行为构成[4]。
综合上述观点认为,创业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创新活动,创业利润来源于创新的回报、风险的补偿,以及企业高效管理(张秀娥,2012)。在创业过程中,企业家的主要任务是感知和发现机会、创建新企业、促进新企业成长。创业行为研究涉及创业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机会识别与分析、创业计划设计、创业团队构建、商业模式开发与设计、融资、成立新企业,以及对于创业期企业的经营管理,直至成长期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贯穿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创业行为是创业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在创业过程中往往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创业者要基于自身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识别可能的潜在市场和创业机会,并在其可承担风险范围内,创建新组织或开展新业务。
二、社会网络及其演进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就是一组真实存在的社会关系(Barbes,1954),是互惠共同体,具有信任机制和规范机制。创业主体根植于社会网络(Aldrich 和 Zimmer,1986),网络关系是个体识别创业机会、获取创业资源、开发商业机会、实施创业活动的媒介。变化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均为个体提供了创业机会。为保障新创企业的生存和成长,创业者及其企业需要加强同供应商、科研机构、政府机构、金融部门、消费者和竞争者等的联系,以获取外部资源。社会网络包含创业者网络和企业网络。创业者网络是以创业者个人为中心建立的与家庭、亲属、朋友、同学、同乡等共同构成的网络,该网络属于基于情感的、非正式的网络;企业网络是以新创企业为利益核心所创建的与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合作者、竞争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网络,属于基于利益的、正式的网络(Lorenzen,2005)。相对于现存企业,新创企业的创业者社会网络显得倍加重要。
社会网络通常包含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网络质量三项要素。网络规模是指社会网络所涉及人数的数量;网络密度是指社会网络中成员之间的感情强弱、亲密程度及互动频率;网络质量是指社会网络中各成员的文化程度、职业水平和资源拥有量。Granovetter(1973)研究认为,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有强关系、弱关系和无关系三种,Granovetter从亲密性、互惠性、联系的紧密性、互动频率四个变量方面考量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弱。亲密程度高者为强关系,反之亲密程度低者为弱关系;互惠多者为强关系,反之互惠少者为弱关系;联系紧密强者为强关系,反之联系紧密弱者为弱关系;互动频率强者为强关系,反之互动频率弱者为弱关系[5]。通常,个体比较倾向于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创建企业,而且个体先前的工作背景与经验,构建的关系网络等为其提供了创业机会获得的可能性。Shane和Venkataraman(2000)研究认为,相关关系网络的支持情况对创业者是否开发创业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良好的社会网络能提升创业者的创业信心,有助于提升创业者抗击风险的能力。
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即在个人的网络中,以己为中心,形成了由近及远、越近越亲、越远越疏的格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拥有的远近亲疏的关系强度决定了不同的行为和态度(费孝通,1948)。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社会关系在中国新企业创建与运营中发挥的作用更大。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密度越大、质量越高,创业者要能够从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和数量就越大。
与其他社会行为一样,个体的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创业者及创业企业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制约着创业行为,影响着企业的创建和发展壮大。为了满足创业企业每个发展阶段的需要,需要构筑不同的网络,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的态势(Larson 和 Starr,1993)。在构想产生阶段,创业者要获取与机会相关的信息,须积极主动搜寻、利用并建立社会网络关系,甄别有利于开发创业机会的社会关系。在此阶段,由于社会网络尚未完全形成,企业社会网络主要依赖于创业者的个人网络。创业者的亲友关系和既有的工作关系是其创业能够依靠的主要关系(Aram,1995),网络成员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多为社会网络关系构建的基础(Elfring 和 Hulsink,2003)。此阶段创业者社会网络规模较小,成员关系非常密切,彼此间信任度高,是典型的强关系。在新企业的创建准备阶段,创业者最需要考虑的是获取创建企业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如人员、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厂房、设备等。此时创业者需要广泛开发和构建各种社会关系,即不再以强关系为主,而是由各种可利用的弱关系所代替。在新企业的成立阶段,新企业成立并实际运营,创业者投入更多精力于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包括分析市场、获取及处理订单、融资等。此时,创业者需要在之前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可利用的关系。当新创企业在社会网络中已经构筑了一定的管理能力,并具有了一定的地位声望,在生产和销售的链条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时,创业者社会网络则会成为企业发展的辅助性资源(Liao和Welsch,2005;方世健和蒋文君,2011)。在此阶段,通过与利益相关者持续不断的交往,社会网络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有利回馈。为有效利用社会网络,创业者会将信任作为一种正式机制来加以利用,利用信任与承诺来完成具体任务,并加强维系与核心成员的关系,形成涵盖经济、社会等多元化的社会网络关系。这时的创业社会网络关系已经成为一种理性的社会经济契约关系,赋予创业社会网络最基本的稳定性和弹性,并因此而获得可观的利益(Trevelyan,2009;Uzzi,1996)。在新企业成长与发展阶段,为实现企业更好运营,需要构筑有利于各项业务发展的资源网络关系,因而创业者会扩充创业社会网络的深度与广度,通过运营活动不断分化和整合网络关系,实施网络关系层级化(Trevelyan,2009),形成理性的、正式的、利益相关者间彼此承诺的、稳定的组织关系,确保网络成员均可从中受益(Hite和Hesterly,2001)。
社会网络通过信息机制、互惠机制和文化认同机制,以及组织性和社会联系推进新企业创建与发展,为企业创造价值。在社会网络中,信息机制是通过在成员之间获取信息和流转信息来影响创业活动的机制;互惠机制是通过将社会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以分享未来收益来影响创业活动的机制;文化认同机制是通过在成员间建立情感等心理支持及提供创业的合法性进而影响创业活动的机制。而组织性和成员间定期或不定期的联系保证了社会网络的稳定。社会网络不仅有助于推进创业企业发展,而且创业过程的推进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网络的演进,有利于社会网络的多元化、层级化发展。
三、社会网络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者及企业需要经营社会网络,网络开发能力和网络经营能力会有效促进创业行为。本文基于McMullen 和 ShePherd(2006)关于创业行为的研究,结合新创企业的特点,分析社会网络对创业计划、创业决策、创业合作和创业激励的影响。
(一)社会网络对创业计划的影响
创业计划行为是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筹集创业资金、规划人力资本、规划企业未来等的事前计划,主要是以创业计划书形式体现。Kirzner(1973,1979)研究发现,创业机会是一系列的市场不完全。Schumpeter(1934)认为,所谓创业机会是为满足市场需要,将资源创造性地整合起来,创造价值的一种可能性。Barringer 和Ireland(2006)认为,创业机会由有利于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或新需求的环境因素构成。Samuelsson(2004)指出,机会产生于经济系统中供求组合关系的变化。由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技术及其他因素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中,市场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这便为新的盈利机会的发现提供了可能性。在不断变化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创业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商业机会捕捉能力。潜在创业者具有的创业机会信息越丰富,其具有的机会敏感性与迅速识别和捕捉创业机会的能力就越强。而创业者先前所建立的个人关系、工作背景对其可能获得的有关创业机会的信息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网络为创业者发现、识别具有潜在价值的商机,并尽可能降低创业风险提供了可能性。
在识别有价值潜力的创业机会之后,为了保障创业企业成功运营,需要科学制定创业经营计划。创业计划清晰阐述了公司经营理念、产品或服务、组织计划、市场分析、营销策略、生产经营计划、研究与开发、财务分析和融资需要、风险因素及对策、创业投资的退出方式等。研究表明,美国快速成长的企业中68%是从创业计划书开始的,制定了创业计划书的企业与没有计划的企业相比,企业的成功率提高了69%。创业者只有深度涉入特定行业网络中,才能更好地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趋势、生产技术和知识等信息,也才能准确评估该领域所存在的创业机会及其利用前景,科学撰写创业计划书。
(二)社会网络对创业决策的影响
创业决策是创业者面对创业机会所做出的抉择(Busenitz,1999),其关键是评价被认知的创业机会或者创业计划的可行性。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潜在创业者的创业决策行为受其预期、需求和心理等支配。创业者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创业者的态度和创业意愿的产生,进而影响创业决策(Boyd和Vozikis,1999)。个体在做出创业决策时,通常是利用积极的、外源的、人际的、信息搜寻与加工方式(Simon和Houghton,2002)。创业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影响着创业决策的制定(Silvia,2005),因而来自于社会网络的信任、鼓励与支持深深影响创业者及企业的创业决策行为。
创业融资决策是创业决策的重要内容,资金问题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创业融资的途径主要有金融机构融资、风险投资、民间借贷、融资租赁等。由于新创企业的未来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及信息的不对称性,民间借贷、风险投资成为新创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研究及实践证明,创业者既有的社会网络成员是其创业企业的主要资金源。投资者更可能投资于那些以前与创业者有直接联系的新创企业。基于信任,创业者的网络紧密度越高,获得的融资数量越多,效率也越高。特别是在中国情境下,在正式金融制度安排下,源于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的融资比率更高。创业者网络的形成是时间积淀的结果,隐含着专有信息、情感、信任及利他的精神,对网络内成员说服的效率要高于对陌生投资者说服的效率。所以,在融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尝试说服与创业者有直接关系的网络成员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创业者也可继续挖掘这些网络成员的社会关系并争取他们的推荐。社会网络对创业融资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包括融资渠道选择和融资时间。如果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中含有风险投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人员,这将有助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和所选项目进行考察、评估和决策。
(三)社会网络对创业合作和创业激励的影响
创业合作行为是创业者与其他人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行为。企业创立与发展需要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在一定程度上,合作行为可以弥补个体信息和资源获取上的不足(Buckley和Casson,1988)。创业合作行为通过多人共担成本、共享资源和共担风险实现单一创业者所无法实现的创业目标。与此同时,现代创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基于要素互补、资源共享、网络协同的合作竞争。在创业过程中,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也通过社会网络提供合作关系彼此间的信誉和承诺,是长期商业合作关系的基础。因此,创业企业需要建立与利用社会网络,形成有战斗力的核心创业团队,需要与各种供应商、科研院所、高校、政府、行业协会、代理商、客户、竞争者合作,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原材料,并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获得溢出价值。
激励行为是组织通过沟通来激发、引导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实现组织及成员目标的系统活动。人们行为的动力源于需要,需要进而可以转化为动机,最终引发行为,激励可以强化实现需要的动机。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体,激励行为包括自我激励、团队激励和政府政策激励。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创业动机和创业行为密切相关,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会通过影响创业态度和创业自我效能感而作用于个体的创业意愿,形成自我激励。从团队激励看,网络成员中的团队合作会通过整合网络成员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达到资源互补、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目的。高效的社会网络有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创业企业绩效。从政府政策激励来看,创业行为的实施受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激励创业活动的开展。政府放松管制带来的机会会激励创业者积极主动寻求技术、市场与政策的空隙,通过主动进取、承担风险及创新的创业精神从事经济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的网络关系有助于获得相关政策信息,发现有潜在价值的创业机会,占据先进入者优势。
四、余论
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追逐的一种经济类型,在微观层次上,创业活动为创业者带来财富、成就和地位,能够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随着整体环境的日益改善,创业机会的不断增多,中国已经成为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在创业者识别机会、创立新企业,直至促进企业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为什么有些企业未能走完整个企业生命周期而夭折或未能发展壮大,这与创业者社会网络关系的构建及应用适当与否有着重要的关系。
需求的多元化、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因素既增加了个体和企业的创业决策风险,也为其带来了大量的商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众多成功创业者的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创业实现个人财富积聚、地位和成就提升。然而,在企业的创建过程中,创业者面临着各种挑战,特别是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使创业者更加关注构建社会网络以获取创业资源和提升竞争力。创业者需要主动建立、维持与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发现具有价值潜力的创业机会,有效解决创业所需资金。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需要利用社会关系调整网络关系,提高关系质量。通过分析社会网络演进与创业过程推进的关系,掌握其规律性,提高创业者及其企业的网络开发能力和经营能力,对于新创企业制定战略、促进创业企业成长壮大、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OW M B,MACMILLAN I C.Entrepreneurship: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8,14(1):139-161.
[2]NANCY G BOYD,GEORGE S VOZIKIS.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63-77.
[3]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4]MCMULLEN J S,SHEPHERD DA. Entrepreneurial Action and the Role of Uncertainty in the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l):132-152.
[5]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1): 217-226.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6)05-0118-05
作者简介:张秀娥(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企业管理研究;邢鸥(1980—),女,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培育项目“大学生创业机制构建研究”(2015ZDPY10);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