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乏驴岭,聆听动人的古今故事
2016-02-26常聪聪
文/常聪聪
走进乏驴岭,聆听动人的古今故事
文/常聪聪
名村名镇
·名城名镇名村是大地的符号,历史的文脉,精神的家园。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华夏大地依然留存了众多的名城名镇名村,留住了历史,留住了灵魂。2006年,本刊曾连续报道了我省10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从2014年第3期起,继续向读者展示燕赵大地的名村名镇。让我们一起出发,走进这些名村名镇,谛听历史的足音,感受文脉的律动,拥抱精神的家园……
从石家庄北站乘火车,经过将近两个小时慢腾腾的车程,就来到了石太线上的一个小站——南峪。从这个没有站台的小站下车后,往回走上一段路,再转向右手边,前面有一条隧道。穿过隧道,一座铁桥横亘在眼前,这就是有名的井陉县天长镇乏驴岭铁桥。
这座铁桥是1905年由法国人设计建造的,当时是作为正太铁路的道桥,供窄轨火车通行的。铁桥全长75.5米、高7.5米、宽5.5米。铁桥并无桥墩支撑,仅靠桥两端单跨飞架于绵河之上。铁桥上斑斑锈迹,见证着历史的久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乏驴岭铁桥的钢板全是由铆钉连接固定,无一处焊接痕迹。石太线建成后,有关部门曾酝酿拆除此桥,但因为它是乏驴岭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而被保留了下来。
穿过铁桥向右,就是乏驴岭老村的位置。乏驴岭村是河北省传统村落,自古有名。村东,岭口位置曾建有一个岭口关阁,穿过了阁门,就是一段缓坡,古道从岭口向下纵贯全村。至今在古道两侧,还残留着当年的骡马店、骆驼场等。据当地村民介绍,作为井陉西行入晋的大道,一度曾甚为繁忙,行人骡马昼夜不断。按照当地的规矩,骆驼驮队是不让白天过岭的。因为骆驼走路缓慢,岭上的道路又十分狭窄,只能容一个驮队经过。为了避免拥挤,不致引起交通阻塞,白天骆驼队都会被圈到骆驼场中休息,到了晚上,才允许通行,驼铃之声彻夜不绝。
这个村子和临近的于家石头村相仿,村中的小街大多是石头砌成,院落房屋也以石头为主要建材,因为村子穷,无力翻新,老年间的民居、街巷得以保存下来,也算是因祸得福吧。走街串巷,几百年的大槐树依旧枝繁叶茂,院门口依然得见完好无损的石头捣米臼,石碾子、磨盘也一个都不少。
乏驴岭从前出过一位名人,名叫陈畴。陈畴是光绪年间的廪膳生,擅长书法。中年后,陈畴采众家之长,创出“疙瘩体”,字形势如龙盘虬曲,枯枝老鸦,至今在书法界还享有盛誉。在村中,陈畴也是慷慨好义,为百姓办事,受到村民的尊敬。阎锡山到这里视察晋军,就临时下榻在陈畴家里,陈畴曾经拒绝阎锡山聘其为副官的邀请,也拒绝过出任当时的县长。可以想象当年阎锡山也是求贤若渴,只不过碰到陈畴这个不为名利所动的文人、乏驴岭村的一头倔驴,也是无可奈何。对于部分现代人对名利近乎疯狂的追求,这个陈畴真让是人琢磨不透,同时也对他肃然起敬!
乏驴岭还曾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发生过一次可歌可泣的战役。因它地处冀晋咽喉,山势峻险,易守难攻,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娘子关前的重要屏障,自古便有“欲夺山西,必取娘子关,欲取娘子关,必夺乏驴岭”之说。1937年10月1,1日到10月19日,中国陆军第38军第17师在师长赵寿山的带领下,在乏驴岭一带与企图进入山西的日军殊死拼杀。在日军飞机、大炮的攻击下,赵寿山临危不惧,亲率官兵与日军浴血鏖战15天,全师13,000人,只剩下2700多人。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失守乏驴岭阵地。被迫下令撤退的赵寿山悲愤交加,忧心如焚,头发、胡子一夜全白。
乏驴岭村后面一处制高点上,建有乏驴岭战役纪念碑,共5碑1亭。第一座碑,就是17师英烈墓园碑;第二座碑,是坐落于鸡架岩之巅的抗日英烈纪念碑,纪念碑旁,是一座朴素的六角纪念亭。亭内另有一碑,为第三座碑。这些碑亭,都是乏驴岭村村民集资修建的,分别立于2012年10月、2012年12月和2013年11月。第四座碑,叫做“抗日英雄纪念林”,2014年清明节由石家庄市新华区民革支部立;第五块碑,位于鸡架岩三号工事旁,上书“机枪工事,击落日军飞机一架”。昔日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抗日先烈的英名永存。
乏驴岭村名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驴驮日月、车载名山前往忻州,至此驴困人乏,因而得名。秦时的古道,亦在乏驴岭村经过。动人的传说、朴实天然的古民居建筑,更有抗日英雄们的光辉事迹,乏驴岭被列入河北省传统村落名录真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