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
2016-02-26曾德华孙晓艳
曾德华 孙晓艳
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
曾德华孙晓艳
摘要实践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政课的两大支柱之一,它在深化理论教学、推进全人教育和改善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因而受到大家的欢迎。然而,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特色不明、优势不显和总结反思相对滞后等问题也日渐凸显。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方面构建出适合各校实际并体现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课程发展要求和外部形势分步骤、有重点地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改进实践教学的形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剖析
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归纳起来,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科学,实践教学方案和计划得不到有效落实
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活动设计方面。顶层设计,而不是点滴改良,对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具有根本性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设计理念和方法上还有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重形式轻内容;(2)重规模轻质量;(3)重模仿轻创造。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参加进来,其次要求每位同学有多元化的参与方式,再就是通过一定数量的活动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使思政课教师设计出种类繁多的实践活动,比如,浙江一些高校的思政课开设有学生座谈、网上论坛、社会调查、校园活动和课外阅读等多种实践方式。这些活动很难同时完成,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分散,不利于集中做成做好少数几件事情。由于实践教学设计的不合理,最终出现了在实践教学领域相互模仿的局面,严重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案和计划有时得不到落实,还经常出现不能有效落实的情况。究其原因,固然有经费不足、重视不够、人心不齐等因素,但说到底是个管理问题,特别是个别任课教师疏于管理或管理不严的问题,而这又与没有务实高效的管理规章有关。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规范上的缺失,导致实践教学的“随意化”,常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流于形式、半途而废,难以持之以恒,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①由于管理不善和执“法”不严,许多小组或个人不能按时提交实践作业,甚至连最低要求都达不到,还有些项目缺乏可操作性,也很少受到学生欢迎,学生要么疲于应付,教师有时也无法管理。有的教师认为组织课外活动,特别是校外活动,会产生不少安全问题,于是干脆把实践教学方案束之高阁,很多本来可以顺利开展的实践活动最后流于形式或无果而终。
2.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没有特色,实践教学的形式或手段不能体现优势
大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需要树立自己的特色和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很多高校在自我介绍时会强调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尽管这可能并不涉及思政课及其实践教学,但是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也应当自觉与所在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更快地发展自己和更好地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然而,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并不能体现出其办学特色,也不符合所在学校的具体实际。同样是阅读原著,涉外院校的大学生并没有选择一些英文版作为品读对象,而在学术有关探索中也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的学科现状。由于外语见长和世界眼光这些特点不能很好地融入涉外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致使很多实践教学方式在内容上与其他兄弟院校趋同,没有新意和特色。
我国高校的思政课不仅要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树立自己的特色,而且要求在实现形式或操作手段中体现出自己的优势。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涉外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经常运用多媒体、文献查阅、调查研究等多种活动手段,但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这些大学具有的优势。比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有讨论、播放光盘、讲座、专刊、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这些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实行中也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但和涉外院校的办学优势关联并不大,学生在运用这些手段或参加这些活动时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思政课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客观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对立和割裂,不利于学科共同体建设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发挥。
3.实践教学成果不能及时总结,在出版和推广方面很多工作滞后
一般而言,教学成果既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水平的生动体现。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注重平时积累,及时总结实践教学开展中出现的各种成果。我国很多高校的确推出了比较有分量,也受到一定关注的实践教学成果,但还没有将这些成果汇编成册和结集出版,与高校同行一起分享。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我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很早就引入实践教学模式,但只是最近才成为校级精品课程,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及时总结实践教学成果。
由于各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实践教学成果的交流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学校之间或学校内部的同行合作与沟通还是相对比较少,但也因此提出了尽早总结实践教学成果并予以宣传和推广的要求。目前,国内已出现5、6本有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著,但还没有相应数量的学生实践教学作品。即便各大学之间有彼此沟通的意愿,但还是缺少相互交流的文本和内容。清华大学出版的校庆文集《有清华学生这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具体路径
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是摆在高校有关教师面前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陈二祥、赖雄麟等学者说:“学术探讨虽呈百家争鸣态势,但真正能说到问题实质的却非常少。”②有鉴于此,我们需要继续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具体路径。
1.在设计与管理方面,建章立制、狠抓落实,明确分工与责任
良好的制度设计是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实践教学制度包括实践教学的谋篇布局、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等内容。任何制度设计都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课程性质和定位、教学现状等内容,否则就要脱离现实。从教学理念来说,不仅要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把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等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从课程性质和定位方面来说,这门课一般被认为是政治课程,从而归入意识形态范畴,但这门课的思想维度和理论维度也同样很重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少的是思想,最缺少的大概也是思想。”③他认为,真正意义上配得上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思想,不是有感而发、一时兴起的表达,而是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以严密的学术论证作为基础的思想。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思想维度。从课程的定位和目标来说,思政课不仅因其属于公共必修课而在我国高校中拥有一席之地,而且因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关注。所谓大学,不仅要以学问为大,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大”。④这一观点虽然强调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却忘记了“大学生”首先是“大”学生,其次才是“大学”生。前者要求我们关注“大”问题,后者要求我们体现出一种大学精神,两者均构成思政课的重要主题。从教学现状来说,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虽然有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但在具体实施时还普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和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推广的实施细则。因此,我们要通过制定规范易行的实践教学制度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分工和责任。
良好的管理措施是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管理主要是做到有“法”必依,它是对制度的贯彻和落实。由于成绩是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任课教师有必要在态度、表现和成绩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否则实践教学就失去了基础性的动力。同时,还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他们到底需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途径提交一定数量的作业,并在适当时候提供结果或反馈。所有这些不仅要在课上说明,而且要在课后发布到课程网站,或者以文字形式通过其他途径让学生知晓。部分学生反映任课教师只把实践类型和活动要求简单地告诉他们,对于如何开展活动、怎样破解难题和团队合作等问题则缺乏实在有效的指导。教师有必要加强过程管理并提供有关服务。
2.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精简形式、充实内容,彰显特色和优势
内容和形式是实践教学的两个基本方面,前者主要指实践教学的对象和客体,后者主要指实践教学的类型和方式。对于很多高校的低年级本科生来说,专业课的负担和各种课余活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而且有些要出国学习一段时间,这些都注定了预留给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时间是比较少的。因此,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成效是一件必须考虑的事情。为此,应该按照合理化的原则,去掉一些多余的实践类型,保留一些常见而且受到欢迎的活动方式。从数量方面说,以三个为佳,并且确保它们均衡恰当地分布在课内和课外。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应当提供具有可选性的活动方式,照顾来自不同专业、兴趣和特长迥异的学生。
精简形式并不意味着同等程度地减少实践教学的内容,而是通过有限的实践教学形式来承载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的正途就是读名著或经典作品,因此,可以把名著品读作为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同时,大学生也应该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调查和考察在校内外两个领域进行学习。鉴于“钱学森之问”把创新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要允许部分大学生通过学术探索的途径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即是说,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大学生与名著、社会和学术之间进行正常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此外,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相互切磋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播放适合该课程的教学视频以及举行主题讨论来实现这个目标。与此同时,我们着力推动实现四门主要课程之间、思政课与思政教育之间、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在实践教学领域的有机统一和彼此沟通,特别是要树立思政课的优势和特色,以避免思政课在实践教学上的千篇一律和相互模仿。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被纳入课程统一管理,同时制定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在时间、精力和经费投放上做到充足和富有成效。一般来说,在别人已做过或正在做的地方,我们要做大做强,在别人未曾尝试过的领域,我们要作出特色。
3.在总结及反思方面,严格考核、力求实效,多出成果并推广
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教学成果是一个基本的考核指标。实践教学成果尽管不是期末考核中唯一重要的因素,却是对整个实践教学的总结和提炼。为了推出有分量、受关注、被认可的实践教学成果,严格考核是一项基本功和必经步骤。在过程考核中,一方面要注意提交作业时间的合理设定,另一方面注意对其内容进行中肯评价,同时给出成绩。追求实效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形式方面,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成果的规范管理。一般来说,《实践教学文库》可以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果发布和交流平台。有学者指出,国内还有部分高校未将实践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考评体系中。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不构成一个问题。在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可以把实践教学成果分类整理编辑出版,这在任何一个学校都是属于科研工作范畴的。此外,我们还可以适时举行实践教学成果展,将大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的优秀成果以部门或学校为单位公开展示,从而建立和扩大影响,达到推广的目的。
三、结语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⑥我们要构建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并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本位的大思政实践教学格局。上述三个方面概括了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具体工作还得分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一是在主观方面,我们要摆脱等、靠、要的倾向,早做准备、积极准备、系统准备;在客观方面,我们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以及抓得住随时会出现的发展机遇。二是在步骤方面,我们依次按照单门思政课、多门思政课(四门以上)、大思政教育(思政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顺序逐步建立起以学校为本位的大思政实践教学格局,并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形成比较优势和示范效应。三是在重点方面,我们主要搞好思政课内部各门课程之间在实践教学领域的通力合作及高度统一,汇聚优势并作出特色。总之一句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当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
事实同样证明,没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用谈经得起考验的教学成果。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在实践教学领域先行做到有“法”可依和实现有章可循,具有基础的重要性。良好的制度设计不能没有配套的管理和服务,再好的规章制度也需要具体化的实行。因此,我们还要有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推动课程走向公开和透明。此外,全面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课程发展要求和外部形势随时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改进实践教学的形式,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注释:
① 陈其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立论基础、现实困境、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第67页。
②陈二祥、赖雄麟:《内涵—目标—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路探析》[J],《江苏高教》,2013年第5期,第114页。
③ 童世骏:《大学应让人感受思想的魅力》,《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0日。
④樊丽萍:《文科生心里也有“数”》,《文汇报》(上海),2014年4月12日。
⑤ 汪馨兰、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第56页。
⑥颜加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第69页。
〔责任编辑:刘杉〕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XBKJGYB1314);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科研项目(2010114046);上海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专项课题(KX210003);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与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实践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y201522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德华,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孙晓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6)03-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