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2016-02-26杨雄英

学术探索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以人为本

杨雄英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马列部,云南 昆明 650222)



论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杨雄英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马列部,云南昆明650222)

摘要: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活动充满自由和创造,不仅能适应和改造自然、能创造和利用历史、建构和超越自我,还能创造生命价值。然而,许多人却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懂得珍惜和爱护生命,甚至轻视或伤害生命,导致生命质量下降、生命价值贬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理所当然要关爱生命,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全面关照生命关系、增强生命力量,从而不断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生命教育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珍爱生命,充分利用人生的宝贵时光和有限精力去丰富和完善自己、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然而,很多人却缺乏正确的生命观,缺少对生命的敬畏,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丰富生命内涵、探寻生命意义,不会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常常不懂得爱护生命,放荡纵欲、自暴自弃,甚至放弃生命或结束生命,漠视与戕害生命。如此种种对生命的无知、冷漠与残忍,使生命遭受贬损,失去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今社会,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就必然要思考和探索有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一、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23)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中,人的生命最为奇妙。植物有生而无气,动物有气而无知,人有生、有气、有知,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的统一体,人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发现和运用自然规律并改造自然、创造历史、建构自我。

(一)人能适应和改造自然

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1](P517)动物只会几种特定的技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人具有能动性,对自然有广泛的适应性;动物不能对自然进行改造,只能被动接受自然的选择,而人却能改造自然,并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创造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并能开展生产性活动,即可以“随遇而安”。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P20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曾写道,人的活动是自觉自由的活动,动物的活动是盲目消极的活动,原因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3](P97)也就是说,动物的活动是一种自然活动,是客观的、感性的活动,但不能说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既能顺应自然,也能认识和利用自然,把自然改造得更加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使生活更加舒适;人还能规避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的伤害。

(二)人能创造和利用历史

动物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只有自然属性、自然本能。动物有知无智,既不能学习积累,也不能发明创造,只能在生死之间不断循环着同样的生命活动;而人却大不一样,人能学习思考,能不断创造和丰富语言、文字与各种符号,还能赋予其意义,并借助这些东西不断积累着人类的经验,沉淀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记录着人类探索和追求的历史进程。因此,人便创造了历史,使人不再停留在动物一样活着和维持生存的层面,而是更有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人还能利用历史,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意义。从人类的角度而言,人创造了历史,保存着自身的过去。前人在历史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造了丰富的成果,后人因此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和智慧,使得智力水平迅速得以提高,变得更加聪明智慧;历史为人提供了很多教训,可以让人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冒险与探索,避免重复的麻烦和危险,从而使人更加自觉和安全;历史不断凝聚着人类的梦想,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使人更有动力和激情奔向美好的未来。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人也可以从自己的过去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辉煌。可见,因为人能创造和利用历史,所以,世界永远向人开放,使人有无限发展的空间。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三)人能建构和超越自我

千万年来,动物都是以同样的方式生存着,蜜蜂总是筑着同样的巢穴,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每个时代都不一样。“与动物形成对比,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就是说,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进程,而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他上路了。大自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4](P7)这样,反而给了人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是“尚未完成的存在”,人永远在途中,对人来说,不存在永恒的理想类型,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也没有现成的人生答案,一切都由人来自我建构。因为人有自我建构的能力和机会,且能学习思考,能够从自然和他人那里获得自我提升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按照自己的准则和意愿建设自己的生活,也使自我不断超越成为可能。所以,今天的我可以超越昨天的我,明天的我也可以超越今天的我,人就是这样在不断超越中创造更加崭新的自我。可见,只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自我命运的主宰,可以有目的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永远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并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总之,有生命的人是世间最高贵的存在,人的生命不同于依靠本能的动物生命,人有意识,具有能动性,可以成为自我生命活动的主人;人还能控制异己的力量满足自身需要,并能在创造和享受生活中体验生命的美妙,使自己的生命具有无限可能;只要有了人,世间一切奇迹都可以创造。所以说,人是生命的美好存在。

二、美好生命常遭不合理对待

人的生命过程不同于动物的生命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要活着,还要创造人生价值。这需要人们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富有价值的生命观。然而,很多人却没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缺乏生命的知识和智慧,不懂得珍惜和爱护生命,且轻视生命,使生命常常遭受伤害,不仅让脆弱的生命不堪承受,还降低了生命的价值,尤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重视个体的身心和谐

身心和谐是生命健康的基础,一个健康的生命,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没有和谐的身心,生命的一切都将缺乏保障。人要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谐,就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就应当学会自我协调和疏通,主动加强自我调节和控制,有意识地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自觉抵制对自我身心健康有害的行为,使生命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然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往往都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遇到困惑或问题时不敢面对,而是采取逃避应付的态度,并且也比较缺乏针对人的身心健康问题的专门训练。因此,有些人没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普遍缺乏自我身心保护的知识技能,不能主动抑制感官欲望,不能积极抵制外在压力;有些人对生命消极悲观,持“人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命观;有些人常常任由情绪泛滥,不顾身体的承受能力,随心所欲。比如,没有节制地饮食、毫无规律地起居,不受约束地吸烟、酗酒以及没日没夜地沉迷于上网、玩游戏、赌博等。而且,不少人还常常对他人挖苦、侮辱和歧视,逼迫他人做不愿意的事,甚至有的人还滥用药物、毒品进行自我麻醉、自我摧残,乃至随意对他人施行暴力。这些行为方式,不仅给自己也给别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伤害,削弱了生命的活力,扭曲了生命的价值。

(二)忽视生命时间的等价性

人的生命从胚胎形成到最后的死亡,是一个在时间长河中旅行的过程,生命的每分每秒都具有同等价值。不论嗷嗷待哺还是垂垂老矣,都是时间长河中同等的生命存在,所以,不论是年幼无知时还是年迈体衰日,都应当受到人性的关怀。可是,处于生命强盛时期而又有控制能力的成年人总是倾向于欣赏刚强、崇拜力量,忽视柔弱之美、温情之善,刚刚告别受压制、约束的儿童期,就“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去“尊老爱幼”,而是任意摆布儿童、“报复”老人。例如,用成人的思维要求和控制儿童,甚至抛弃和伤害婴儿,或者成年之后不孝敬父母、虐待老人。于是生命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悲哀之中,小的时候受压迫,老的时候又遭受冷落。事实上,人生命的价值目标需要在各个阶段有序实现,以保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人生命的各个时期都能得到良好的体现,但是,由于人对一生的价值目标没有合理的安排,于是就出现儿童时期学习竞争激烈,中年时期生活压力巨大,老年时期又无所事事,影响了正常的人生轨迹,使人的生命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三)人与自然和社会相分离

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3](P167)人的生命同自然界密切相关,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命才能健康存在,可是,人们却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毫无节制地进行征服与索取,随意破坏和改造。人类的这些行为不断侵蚀着生命存在的根基,使生命在污染、病毒、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3](P122)离开了社会,无法成为“人的存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宅在室内,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社会,使生命缺乏灵性。此外,在这个社会上,只有人人遵守准则、维护秩序,增进共同利益,才能共生共存,更好地展现生命价值,可是,很多人却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我赞成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我自己却不能跟别人平等;我赞成建立制度,但只希望你们遵守制度,我自己的聪明才智要高明得多,不能受那种拘束。盖我阁下如果不能例外,岂不有失面子,活着还有啥劲?”[5](P72)这种观念和行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的和谐,阻碍了生命价值的实现。

(四)把人当成实现目的的手段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人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题中之意,人性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特性,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人性,并以人性化的方式创造和享受生活,而不能把人降低为动物和器具。作为人类社会主体的人,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要把你自己的人生发展和他人的人生发展,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不能仅仅把其看作是手段,这是人作为人的价值所在。《共产党宣言》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本论》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可是,人们却常常忽视了人性的发展,仅仅把人当成是手段,不以彰显人性的方式体现生命价值,而是把自我价值体现同权力、财富、声望以及感官欲望满足等同起来,并重视物质消费和享乐。因此,有人可以把他人当牛做马,可以不顾他人的尊严和健康,更有甚者,当自以为别人阻碍了自身利益的实现时,还可以置别人的性命于不顾。例如,以一些凶残的手段残害和杀害别人。事实上,人一旦被当成了工具,人性也就很难得到保障,人的相互利用和毁灭也就不可避免。

总之,人的生命具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保护,还常常因为人的无知而使生命受到伤害,而且不仅伤害生命本身,还破坏生命存在的基础,从而制约了生命内涵的扩充,阻碍了生命力量的增长,使生命的价值受到很大的损害,甚至还把生命推向毁灭的边缘。

三、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途径

以人为本,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体现出了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中必然包括人的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体现生命价值。在当代中国,开展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和谐、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理念融入生命教育中。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遭受轻视和伤害,与一个人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价值观有关;对生命的轻视和生命价值的扭曲认识,与教育对生命的关注不够也有很大关系。其实,生命并不是抽象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就在他的活动、他的态度、他对人与事物的认识、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独有的特征。”[6](P200)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理所当然要关注人的生命。所以,要积极引导每个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正确认识生命、积极拓展生命,不断增强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

(一)树立正确生命观念

人不是纯粹的动物,而是具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活动常常受到观念的指导和控制。人们对生命的不同认识会对生活和人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现实中不少人破坏生活、残害生命的各种行为,与不恰当的生命观念有直接关系。所以,教育要帮助人们纠正对生命的错误认识,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珍惜宝贵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奇迹和赠礼,生命无价,不能用任何自身之外的东西来衡量。通过教育,要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短暂、生命有限,不能随意浪费;意识到身体摧残不能恢复,死亡之后不能复活;体会到每个人的成长,饱含着父母亲人的艰辛付出,自己也经历了艰难困苦,成长并不容易;还要体会到今人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前人的奉献付出,没有无以计数的前人冒着生命危险的探索和忘我的牺牲,人类也许还停留在饮血茹毛的穴居时代;所以,要特别珍惜生命。

信仰生命平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这个理念本身就包含了生命平等思想。生命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基础,尊严是人所共有的。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是轰轰烈烈、名存青史,还是默默无闻、没有建树,只要是人,都是生命的真实存在,任何人都不能被其他人所替代。通过教育,更要让人们意识到,不论是谁,在做人这一问题上都具有同等的权利,拥有一致的人性尊严,享有平等的人生出彩机会;对于人,不能根据任何外在标准进行等级划分,权力集中于少数人就是对多数人的侵权,过于关注少数人就是对多数人的轻视;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要坚信自我的存在价值,也要认可他人的存在价值,要把自尊和尊重他人结合起来。

创造生命价值。人是历史的存在,也是意义的存在,人的生命可以超越时空,“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做人要有价值追求,人人都希望活着时有尊严,死后有好名声,没有人希望活着时毫无意义,死后又遗臭万年。而且,创造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生命活动的价值在于创造,人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还要创造精神财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7](P126)所以,教育要引导人创造生命价值,而在当代社会,创造生命价值就是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来体现。爱国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敬业才能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诚信才能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友善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树立的价值追求。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人才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创造人生价值。

终身完善生命。生命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生命的完善,人的生命完善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全面完善。全面的生命完善不可能在儿童时期完成,而是需要终身进行。对于生命的完善,需要遵照生命的节奏。比如,儿童期要重视身心健康发育,成年期要重视身心和谐培养,尽可能地使学习、工作、生活的节奏同生命节奏相一致,始终保持良好的身心和谐状态。所以,要以终身教育的方式,不断提供给人们自我疏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知识技能,让人们时刻关心身心健康、人际和谐,时刻提升生命质量,也就是要终身学习实践、终身发展完善。需要强调的是,完善人的生命要重视完善人的精神,教育要引导人们终身追求崇高、完善人格、提升境界、提高品质,不断超越自我。

(二)全面关照生命关系

和谐、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其中,和谐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和践行和谐、友善的理念能帮助人创造和实现其生命价值,因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生命不能是孤立的存在,生命的美好存在离不开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舍弃或偏废任何一方,都会造成生命的缺损。教育当然要全面关照这些生命的基本关系,通过培育和践行和谐、友善等价值理念来维护身心健康、促进人际和谐、关心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身、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使生命完整而丰富地存在。

维护身心健康。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健康的身心,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健康的身心素质,生命的美好存在不过是“空中楼阁”。通过教育,就是要让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性格脾气、心理特征等有基本了解,并受到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激发的基本训练,知道强健身体、调节情绪等基本方法和途径。从而学会学习、工作和休闲,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学会理解与包容,并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欣赏自我,不断增强对失败挫折的承受力,对压力诱惑的抵抗力,对欲望冲动的调控力,自如地应对生命中的无常与困境,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通过接受教育,变得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充满自信、热爱生活。

促进人际和谐。人的生命在社会中孕育和生长,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不断激活生命的活力,让生活更有乐趣。通过教育,要让人们意识到人与人相互依存,只有在群体中才能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只有在共同社会生活中才能体验人情的温暖。要使人们在受过教育之后,能够为增进共同的利益而努力,能够成人之美、美人之美,减少与他人的冲突与矛盾,克服对他人的嫉妒与仇恨;能够自觉维护他人的尊严,照顾他人的情绪,关心他人的利益;尤其是要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要让人们学会共同生活,增进人际互助、互信,减少彼此孤立造成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减少误解、冲突等造成的生命损耗。

关心生态平衡。不论是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还是人类生命的延续,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亲近自然、感悟自然,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存在的家园,明白人和自然相互关联;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主人而非主宰,每个人肩负着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责任,每个物种都具有自己的生存权,人类不能靠毁灭其他物种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认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度消费自然资源是一种野蛮行为,是在间接毁灭生命。也就是说,使人在受过教育之后,学会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爱护花草树木,主动保护濒危动物,积极善待家禽家畜,确保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不受无法挽回的破坏,以实际行动促进生态改善,维持人类与自然的动态平衡。

(三)努力增强生命力量

要想提高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更好地实现生命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一个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技能、良好的理解能力、丰富的精神世界,才会持久地具有生命活力。所以,教育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地增强人的生命力量。

彰显个性。生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独特的,每个人都是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发挥的作用永远无法消除,其他一切只是间接发挥作用。个性的展现和成长,体现了生命的创造性和生动性,增强了生命的力量,更加使人显得不可代替,更能增强人的自信感和价值感。所以,个性只能完善,不容抹杀,教育自然要率性而为、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每个人独特的潜能,帮助选择与自己个性相适应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职业,还要引导人们承认和欣赏个性差异。“一个人有无个性或个性的强弱,是以他在社会生活中有无自主地位和自为权利以及这种地位的高低、权利的大小为标准的。具有个性的人必然是独立自主的人,不能独立自主的人也必然是没有个性的人”。[8](P132)另外,人的个性的发展对于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人的个性解放也就是人类的解放,个性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

培养特长。特长是个体突出的能力,也是与他人相比时的优势,对人具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无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开发好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优势潜能,可以耗费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获,也更能使人有力量感和优越感。而且,拥有自己的“绝招”“撒手锏”,才能在极其不利的情境下脱颖而出,使人绝处逢生。事实上,不少人就是因为应试而“均衡发展”,丧失优势和特长,毫无竞争优势,在各种岗位中显得可有可无,不能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一生都郁郁寡欢。所以,教育要善于发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突出潜能并努力加以培养,使其充分释放,让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更加牢固,从而使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增进理解。理解是人们认识自己、社会和自然的途径。理解能力也是人的一种能力,有了理解能力,人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理解能力不足和理解偏颇会削弱生命的力量。现实中很多人对自己的失望,与他人的冲突、矛盾,对人生的迷茫等便是明证。所以,教育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理解能力,让人学会理解、善于理解,能够正确理解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正确理解生命、生活和人生,以补偿现实中各种不完美而造成的缺憾,并在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使生活丰富多彩。

丰富精神。人的很多无聊、痛苦乃至堕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精神的贫乏与空虚,也就是内在的贫乏。如果一个人缺乏知识,精神空虚,就容易沉迷于感官刺激,热衷于物质消费,导致生命力量的不断损耗。然而,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就会乐观开朗、自得其乐,生活充满激情,人生富有意义。而且,人自身内在的贫乏是任何外在的东西无法填补的,而内在的丰富却可以平衡外在的不足。所以,要特别重视精神教育,引导人们加强精神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综上所述,教育就是要让人们意识到,优胜劣汰不是人类文明之路,弱肉强食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以暴制暴更是毁灭之源;对于生命,只能扶持、挽救,增进其意义,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名义伤害和毁灭,同类不能自相残杀,个体也不能自我残杀;破坏生态自然和对他人的人身控制、精神伤害、身体摧残、生命毁灭等行为是人性扭曲的表现,要努力予以纠正;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不论碰到再多的艰难困苦,都要坚强而勇敢地活着,用积极向上的行为增强生命力量,发扬生命的光和热,活出潇洒与自在,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

[5]柏杨.丑陋的中国人[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0.

[6]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M].易尚,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李官〕

On People-oriented Life Education

YANG Xiong-ying

(Department of Marxism,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22, Yunnan, China)

Abstract:Man is the subject of social history, whose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 is life. Human life is full of freedom and creation, not only in that it can adapt to and transform nature, create and use history, and build and transcend the self, but also in that it can create the value of life. However, many people have no correct view of world, life and values and do not know how to cherish and love life, even despise and hurt it, resulting in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belittling of its value. Education is an activity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refore it should assume its responsibility. First, it should love life and guide people to set up correct view of life and values. Then, it should give comprehensive care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place priority to the enhancement of life strength,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reate the value of life.

Key words:people-oriented; life existence; life value;lif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6)04-0151-06

作者简介:杨雄英(1978-),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马列部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以人为本
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应对策略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加强国学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思想和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
试析幼儿教育生命价值取向研究
课堂:生命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