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贩子买官
2016-02-26文/习骅
文/习 骅
布贩子买官
文/习骅
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产业叫作卖官鬻爵,它与中国古代2000年的专制制度相伴而生,早在秦朝就萌芽了,到清代更像罂粟花一样开得妖艳夺目,描述这种生意的“段子”也不绝于史,让人笑掉大牙。谁说咱没有商品经济意识?谁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
武则天有个男朋友叫张昌宗,张昌宗有个弟弟叫张昌仪,张昌仪利用哥哥的特殊影响力,干起了卖官的生意。有个姓薛的后备干部长期不能上岗,有一天直接闯进张昌仪的办公室,放下东西扭头就走。张昌仪打开一看,哇,简历一份、黄金50两!看完就让主管这项工作的吏部侍郎抓紧落实。
吏部侍郎收到的条子比较多,临上会却找不到那份简历。张昌仪生意很繁忙,只记得那人姓薛,把人家名字给忘了。好在他应变能力强,临时想出个补救措施:这不难,看到姓薛的就画圈吧!
结果,在这次得到妥善安置的干部中,姓薛的有60多人。
如果卖家不像张昌仪那样讲诚信,买主只能自认倒霉。
清代的江苏松江县有个姓赵的布贩子,花钱捐了个六品通判,相当于主管财税工作的常务副市长,是个肥缺。上任之前皇上照例亲自谈话,亲切地说:“卖布可是个赚钱的好职业,你舍弃个人利益来为国服务,值得肯定。”
老赵诚恳地回答:“在商言商,卖布收入确实不错,但做官赚钱更多,而且更容易。”皇上一听非常生气,怒道:“原来你是来做买卖的!回家卖布去吧。”
这老赵很有个性,当场就跑到吏部那儿,要讨个说法:“哪有这样做买卖的呀?东西不卖就不卖,但必须退钱!”吏部哪管这一套,赏他50个嘴巴、100大板了事。
当然,也有买主不如这两位阔绰,不得已搞起了股份制。清朝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谚。绍兴的蒋渊如羡慕不已,但苦于资金有限,就鼓动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集资买官。根据股份多寡,蒋渊如出任县令,其他人分别负责账房、税收、治安等重要工作。哥儿几个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年利润高达20多万两。
由于群众反映过于强烈,这几个家伙没通过干部考核,统统被开除公职。但是他们却一点儿不惭愧,喜滋滋地衣锦还乡了。
相比之下,汉灵帝服务意识最强,商业运作也更人性化。
为了吸引和方便客户,他让政府出资搞了个商业一条街,其中包括一个官帽子专卖店。官职挂牌出售,明码标价,买官就像点菜一样简便。灵帝还提前1000多年运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招投标,出价最高者胜出;实际成交价格随买家的财务状况上下浮动;如果客户心仪某个商品,一时钱不够不要紧,可以分期付款。
按照灵帝的干部政策,就连清官能吏也得先交钱,后升迁。崔烈在地方和中央的多个岗位锻炼过,廉洁有能,政绩斐然,但总是平调。在商业一条街上转悠了小半年,老崔最终不得不痛下决心,东拉西借了500万钱,买了个司徒的高位。
举行任命仪式那天,看到崔烈一副志满意得的样子,灵帝后悔了,嘴里咕咕哝哝:“这位子至少值1000万呀,便宜这小子了!”秘书赶紧劝阻:“亏就亏点儿吧,成交了再变卦,以后这帽子可就砸手里了。”灵帝一听有理,忍住了。
崔烈上任后心里不大踏实,想知道社会上有什么反应。他的儿子告诉他,群众都嘲笑官场铜臭气太重。据说,这就是“铜臭气”的由来。
汉灵帝是史上最爱玩儿、玩儿得最出格的皇帝,买卖所得统统用于娱乐消费,但江山都是他的,谁也没话说。但是臣属卖官就相当于走私,而且收益多了比较惹眼,容易出事,这可咋办?
晚清的湖广总督官文有办法:洗钱。
有个叫官文的人,以工作能力差著称,如果秘书不在身边,他一件事也处理不了,跟曾国藩、左宗棠搭班子的时候,把他们气个半死。但官文的商业才干绝对出类拔萃,不服不行。
调回京城前,官文发现卖官所得财物多到没法运输,于是一口气在武昌开了九家当铺,这才放心上路。四年后官文病故,得到的谥号竟是“文恭”:水平高,作风正!
千万不要以为必须有权有势才能卖官。任何产品一旦有了广大的市场,很快就会形成产业链,只要肯动脑筋,商机无处不在。清朝卖官鬻爵集各代之大成,上上下下都参与到了这桩商业活动中,搞得热火朝天。翰林院是做文字工作的,本是清水衙门,官员油水却也越来越多。
根据大清的干部制度,各地进京跑官买官人士,必须先拿到中央六部出具的介绍信,证明此人安分守己,文化水平胜任行政工作,相当于现在的资格证书。但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谁有本事把六个大章都盖全?这就需要一个人脉广泛、能写会跑的社会中介,把两头的利益兼顾起来,于是翰林院便脱颖而出。
来自五湖四海18省的翰林院属官经过认真讨论,在六部周边租了房子,陆续筹建了18家中介公司,承揽为老乡写介绍信、跑部盖章业务。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大家轮流值班。收费自然不会低,一份盖完章的介绍信,价格比买个县令还贵,但生意好得不得了,垄断行业嘛。刨去成本,利润由翰林院和六部有关人员合理分成。因为是三赢局面,这项业务颇具可持续性。
“清水衙门水不清”,无非说明腐败的普遍性,而公然卖官鬻爵,则像一把尺子,标示着腐败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