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活动:带给学生品德生长的力量

2016-02-26王银娣

关键词:内化豆子品德

王银娣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提倡体验式学习,以开辟一条通向儿童生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此,在品德教学中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入手,针对性地进行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展多方互动性的体验活动,是提升小学品德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般可以分为以下5个过程:制定计划,构思体验;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提出问题,激活体验;促进交流,内化体验;评价反思,强化体验。

制定计划,构思体验

体验活动开展前,需要整体谋划和构思制定活动计划,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并准备好开展活动所需的各种用具、场地等,以保证体验活动的有序进行。

首先,要确定体验的活动目标,目标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能力发展实际,“跳一跳,摘得到”为宜,重在加深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其次,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有益又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正能量的活动,以保证收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每项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的安全为第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足够的体验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要做好活动应急方案的准备工作;最后,还要做好活动的总结与反思,每次活动后都要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并在后续的活动中得以改善和加强,以使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效果得到优化。

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要让学生有真实的内心体验,其关键是通过一定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种方式体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验内容通过语言描述、欣赏图片、观看视频、模拟体验等方式进行,以引发学生的体验认识和感受。如在教学中,我根据课堂内容需要,给学生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部分视频,让学生把自己假设成一名普通百姓,亲历这一过程,通过亲临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发了学生的体验感受。

提出问题,激活体验

古希腊教育家普鲁塔戈早在3000年前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使它燃烧。其实,点燃火把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引领,激活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如在四年级《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当学生感叹“塑料制品为何这样多”之时,我随机抛出了一个问题:“塑料为什么会如此受人们欢迎呢?我们能不能把所有的塑料制品都用其他材料代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拿出自身所带的塑料品,通过摸、看、实物比较、正反两方面体会塑料制品本身的优越性。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塑料这种材料存在好多优点,比如便宜、弹性好、重量轻、色彩艳丽、坚固耐用、能回收后再加工反复利用、恒温……很多塑料制品是无法用其他材料替代的。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感受到、体验到,才能“言之有物”,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和见解。

促进交流,内化体验

要想让学生获得的体验得到接受和强化,比较好的方式就是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促进学生把外在的行为体验不断转化为内在的真实体验,这样的体验活动更能够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维的发展。

如在三年级《一分钟有多长》内容的学习中,在课堂上开展了“一分钟夹豆子”的体验活动。活动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两个一次性杯子,一杯中放30颗豆子,在一分钟时间内,用两根筷子把豆子从一个杯子中夹往另一个杯子(手不能接触杯子),观察员统计夹入豆子的个数,记录员作好记录。第一次夹完之后,学生们发现,有的组夹的多,有的组夹的少。然后引导小组交流反思:在夹的过程中,我们组存在哪些问题,遇到哪些困难,我们怎样做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怎样做可以夹得更快,夹的个数更多。交流之后,开展了第二次“一分钟夹豆子”的体验,这一次各组夹出豆子的数量明显增多了。孩子们在总结的时候谈到:集中注意力,掌握方法,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抓紧每一分钟,抓紧每一小时,抓紧每一天,就能做更多的事,完成更多的心愿。通过这样的合作体验,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评价反思,强化体验

每次体验活动开展之后,都要及时对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以使活动的效果得到强化和提升,帮助学生改变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化,从而使学生有效地完成活动任务和目标,以不断提升体验活动的品质和质量。另一方面,体验活动还要注重延伸、升华,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从课堂、教室延伸到课外、家庭,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形成更强的教育合力。

由此可见,“制定计划,构思体验”是活动的筛选与准备,是基础;“创设情境,引发体验”和“提出问题,激活体验”是活动的主体过程,是体验活动实施的起点;“促进交流,内化体验”是内化与分享环节,是活动的延续和升华;“评价反思,强化体验”是活动的落脚点,以有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体验是道德内化的必然过程、重要环节,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品德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体验机会,让学生置身情境、参与活动,相互合作、亲身体验并从中感悟,在体验中激发情感,在感悟中升华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品德得以养成,行为得以规范,智慧得以生长。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张志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美】凯文·瑞安,卡伦·博林.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内化豆子品德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品德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小豆子力气大
开心豆子 等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