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由形闹走向神聚

2016-02-25吴开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最忌讳“一窝蜂”“一刀切”,也不可能“复制不走样”,如果一味借鉴而不知变化,常常会徒有其形,“内里走样”。事实上,如果没有精心的教学安排,没有科学的小组划分,没有适宜的明确任务,没有研讨的养成氛围,所谓的“小组合作”反而会令严密的课堂出现“空洞”。“讨论”只是一种表象,而我们有时候又为了这“表象”,扼杀了学生思考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从“形闹”走向“神聚”?或许依然应该在“学”上做文章。真正的课堂方略是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弹性体现,更是从群学到个学再到互学的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不仅留给学生更大的展示空间,更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潜力。

一、将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成超链接的弹性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停留在形式上,你会发现小组内的每个人都是以热烈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主,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用,可不用;可放,亦可收。也就是说,当用则用,见好就收,确实需要讨论才安排讨论,教师准确把握讨论节点,要懂得“戛然而止”,“余音袅袅”,课堂上适当“留白”,小组讨论时,不必把问题限定在一个既定的区域内,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二次讨论”。

这样一来,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都有了自由度,许多看似“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滋生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更可以锤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将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成接地气的实用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局限于固定模式,你会发现小组内的发言人永远是“A”,躲在角落里的永远是“C”。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个人的学习行为与集体的学习行为融为一体,不强调互相说,而是突出相互之间的倾听,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合作的关系,擅长语言表达的,着重培养他的思维缜密度,擅长分析问题的,着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擅长借鉴的,着重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擅长坚持的,着重培养他的求同存异能力。这种关系建立起来了,共同学习才有意义。

这样一来,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位成员既可以展现自己的优势,更可以学会欣赏别人的优势,进而寻求“更好”的答案,提升个体的战斗力,学习如何自信,如何说服,如何分享,如何坚持。也因此,学生将从“竞争”的学习怪圈中摆脱出来,抵达彼此欣赏,互相学习的愉悦状态。

三、将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成有人文的软化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陷入“主体性”神话,你会发现似乎一切的学习任务都要实现学生主体学习,这种“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要解决这个这个问题,就要彻底打破主体性的束缚,每个成员都可以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 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团队的承认。

这样一来,课堂自然而然构成了一种安心的,舒适的,信赖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摒弃凡提问必有答案,凡讨论必有结论,凡发言必有高下的定向思维,在心灵的“软化”中实现思想的“人性”。

带着这些思考,笔者近日在执教《想北平》一课时,尝试以“对话”的形式贯穿整节课堂,学生与教学本身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学习聆听,学习互学。课堂上,“多元对话”开闸,学生互动“一发而不可收”。学生完全进入设定情境,我以“提问”“追问”“再追问”的层层“催逼”,助力学生逐一破解问题链,学生的小组讨论灵感迭出,“语出惊人”。整个课堂看似平静但其实有“湍流”行走在内部,不再追求表面的热闹,转而追求内在的神聚。这也是“原味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宣言:让我们的课堂有味,回归学生本色的纯真;让我们的课堂有情,滋养学生蓬勃的生命;让我们的课堂有趣,焕发学生张扬的个性。摒弃表面的虚华,追求语文真正本味:自然、含蓄、深沉,“平平淡淡才是真”。返璞归真的课堂,淡而有深味, 打造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令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有“闪亮登场”,令每个学生都学会在倾听中成长。这节课所展现的正是学生们的悉心体味、深沉思考、真切讨论、诚恳表达和彼此认同。

在课堂教学的各种“声音”里,小组合作学习一直是一个“热词”,然而,只有苦心经营这一“学习圈”,才能顺利建立课堂教学的“学习塔”。

吴开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