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多元解读提升审美价值

2016-02-25王晓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小羊狐狸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又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的审视,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向、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课文的内涵,通过感受、领会、体悟等形式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化的情意态度和价值观念体系,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一、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把握价值取向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包含作者意义、文本意义和读者意义三个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就应当树立起尊重作者的意识,充分了解作者,掌握其创作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有责任把这种尊重作者的意识植入学生的心田,使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为我们的民族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构筑起一道最有效的“防火墙”。比如在学完《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许多教师都让学生续编: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怎样呢?这时,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果各不相同:有的说小羊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狼,狼死掉了,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有的说可怜的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表扬,说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确,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但我们如果深入去钻研,就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学生从这则寓言中明白对狼这样的坏人,同它讲道理是没有用的。结合这样的写作意图,大家可以想象,狼既然这样凶残,那小羊的命运可想而知,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因此充分尊重作者,尽量把握作者意义,是进行多元解读和能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前提。

二、多元解读文本,引领价值取向

深入领悟文本意义是进行“多元解读”的基础,也是教师进行“价值引领”的基础,因为阅读活动中我们所直接面对的主要是文本,教学活动所依据的也应该主要是文本。离开了与文本的直接对话,离开了对文本的深入领悟,所谓的“多元解读”将成为无源之水,所谓的“价值引领”也将成为无本之木。

《司马光》一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学生将片段解读成破坏公物,会伤到其他小朋友,这就对人物的理解严重偏离了课文原意,与课文主旨背道而驰。如果任其发展,这将是一种负效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多读文本、细读文本,潜心涵咏,力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准确地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意义,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无论有多少个,他首先都必须是“哈姆莱特”。然而,每个学生的经验、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不同,他们的理解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把自己所理解的清晰化,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就实现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三、树立生本意识,深化价值取向

所谓“生本”,即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文本”固然重要,“生本”更重要。无论“多元解读”,还是“价值取向”,都要把学生的实际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备课时,要多想想“学生会怎么想”“学生会怎么问”;上课时,要多问问学生“你们怎么想”“你们怎么看”。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意”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教学时,我们既要树立“生本”意识,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但是,提倡“多元解读”并非放弃“价值取向”。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课时,有一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有学生认为“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因为它想尽各种办法来骗肉。”还有学生认为“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出几种办法来骗肉,并且最终得逞了。因此,我们也要跟狐狸学习,遇到事情要动脑筋。”教师对这两种答案都加以默认。我认为这样的处理就不合适。我们应当向学生指出:狐狸遇事动脑筋的做法值得提倡,但狐狸动的是歪脑筋,想尽办法骗取别人的财物,那就是不对的。

实现“多元解读”的主体是学生,而进行“价值引领”也要以学生的认同为目标,引领是为了不引领,学生能把主流价值观当作自己的价值观就是引领的成功,学生认为教师渗透的价值取向就是他自己本来的取向是“价值引领”的最大成功,是教育艺术的化境,即“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王晓芳,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猜你喜欢

小羊狐狸价值
毛茸茸的小羊
狼和小羊
一粒米的价值
狐狸和猫
狐狸
“给”的价值
狐狸便当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