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物身份为线导读《藤野先生》

2016-02-25申长凤刘法利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藤野先生仙台藤野

申长凤 刘法利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灵魂,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对于经典阅读,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如是说。如何引领学生从“人”这个出发点去阅读经典散文,体悟经典散文的魅力,达到走进人精神世界的阅读“归宿”,方法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走近作者。

教学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我就引导学生以人物身份为线去解读此文。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十五六岁的初中生,他们对文章的时代背景是陌生的,其年龄认知能力很难融入作者写作时的精神世界。鲁迅日本学医,与其父病逝有关,从此事讲起,用作者身份的变化去引导学生人性化解读《藤野先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融入作品之中。

去东京之前,鲁迅只是一个有学医救人志向的青年。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于1893年冬卧病,1896年10月12日去世,终年只有三十七岁。其间,家里延请城里“名医”医治,舍得花重金,竭尽全力为其治疗。但是,三年期间父亲的病未见好转,直到“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父亲的病》)三年的煎熬和对“名医”的希冀,都没有让父亲逃脱死亡的命运,鲁迅亲眼目睹父亲被庸医治死。他发出一声慨叹:“中医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失父之痛深深植于鲁迅心中,那一年他只有15岁,正值我们现在学生的年龄。他是家里的长子,上有孤母,下有幼弱弟妹,他与母亲一起承担起家庭生活重任。人生艰难,世情冷暖,他过早体验到了。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成了青年鲁迅的愿望。这应是他留学日本的初衷。

1902年4月,21岁的鲁迅到日本东京留学。他彷徨东京,成为一个庸俗与腐朽世界的冷眼旁观者。

樱花树下,是成群结队盘着大辫子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对于越洋求知的鲁迅来说,他对此不屑一顾。唯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值得一转,因为那里有几本书买。可傍晚时分,咚咚咚跳舞的声音,加之“满房烟尘斗乱”,又何以能静心读书!在东京,他冷眼面对这满目浑噩,在孤独中跋涉着。这样的环境,他求学的愿望何以实现!于是,就想“到别的地方看看”。

仙台医专,幸遇藤野,实现潜心学医的愿望,他成为一名孜孜求学者。

1904年8月,鲁迅从东京到了仙台。在仙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住在监狱旁的一个客店里”,蚊子太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好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到:“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其风景尚佳,而下宿则太劣”。后来搬到另一家,离监狱远了,但“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生活的艰难,丝毫没有动摇鲁迅求学的意志。在仙台医专,鲁迅遇到了教学严谨的藤野先生。与其说藤野先生给予了这个异域学生特殊的关怀和精心培育,倒不如说是鲁迅不畏生活之苦发愤图强的精神感动了藤野。藤野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好老师,鲁迅也是一位聪明向学的好学生。一个循循善诱,一个孜孜以求。假如没有后来的事件发生,鲁迅也许真的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医生。

想不到,鲁迅苦学的成绩遭到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的质疑,他又成了备受歧视的异乡学子。

“漏题”嫌疑,匿名信事件,不仅是那些所谓的“爱国青年”对藤野先生的不满,更是对鲁迅的轻视与侮辱,他激愤了!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理,要求他们公布检查结果,才消灭流言。虽流言暂灭,但鲁迅深感作为弱国国民受歧视的悲哀:“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何等的心酸!此时,鲁迅的求学之路,艰难的已不仅仅是生活条件,还有人格的坚守和尊严的维护。

看电影事件,讲堂里那一声声“万岁”的欢呼声,刺痛鲁迅的心脏,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愚昧麻木的精神,他弃医从文,蜕变为彻底觉醒的爱国者。

1906年秋,他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又回东京,参加反清爱国革命活动,对反动思潮进行猛烈抨击。1909年,“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鲁迅自传》)”,他从日本回国。1926年秋天,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完成《藤野先生》。

周国平说:“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以人物身份为线导读《藤野先生》,就能让学生的灵魂漫游在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以灵魂去撞击灵魂,自然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申长凤,刘法利,教师,现居山东青州。

猜你喜欢

藤野先生仙台藤野
践行幸福教育 奠基幸福人生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仙台小学
三仙台
高树标 《仙台》 190cmX290cm 纸本水墨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藤野先生》创意设计
刍议《藤野先生》中的对比手法
《藤野先生》人物叙述视角下的解读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