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的“干”书记
2016-02-25李新龙刘娅兰黄雨蒙
李新龙 刘娅兰 黄雨蒙
“9350元,陈日光账清。2015年8月。”1月中旬,在大冶市保安镇农科村党总支书记王能干的办公室,记者翻看了一本特殊的账本,账本上记录着180多笔欠款金额和还款情况。
这份1800万元的村财务账单,自王能干1998年担任村支书开始,就像一块铅石,重重地压在他的肩上。“只要在任一天,绝不赖账。”这一还,时光已去18年。
风雨飘摇明星村
农科村的资料陈列室里,挂着上百幅奖状和牌匾,抬头望去金黄一片。一块上世纪70年代颁发的“楚天明星村”奖牌依旧光泽,仿佛诉说着农科村过去数十年的辉煌。
长相普通,个头中等,穿着黑色仿皮夹克的王能干,站在奖牌下,用淡淡的语调,向记者讲起了这个神奇的乡村。
农科村地处保安湖畔,是个移民村,素有“四省八县十二腔”之谈。正是这种特性,农科人似乎总不服输。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围湖造田而生的这个村子,一直是农业技术示范村,从种子改良到改革耕作模式,从推广农具改革到兴修水利,从成立机务队到设立农技站,再到喜送爱国粮,风光无限。
上世纪70年代初,农科村滚雪球式地创办了砖瓦厂、油毡厂、造纸厂、榨油厂、被服厂等24家企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开办了煤矿、耐火材料厂、机械厂等一批工业企业,餐馆、商店、收购站等也兴旺起来。到上世纪90年代,农科村的工商业年创产值近2000万元,利税230多万元。
这以后,形势似乎很快急转而下。如日中天的农科村,将集体积累全部投入到500多亩精养鱼池,改养鳗鱼、甲鱼、螃蟹。鳗鱼适应咸水养殖,资金不足,又向民间、银行高息借贷。鱼池堤防不牢固,螃蟹喜欢爬堤;甲鱼身子金贵,生长缓慢。结果,鳗鱼价格一路狂跌,螃蟹趁机爬堤越池,甲鱼死伤大半。两年下来,农科村的三大水产品亏损900多万元。祸不单行,在中国经济开始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农科村的油毡失去市场、机械厂倒闭、造纸厂关门、煤矿半死不活。到1998年时,村里已欠下1800万元的巨额债务。
投资亏损,外债累累,人心浮动,老支书无奈退休,农科村陷入风雨飘摇。
新官决不赖旧账
1998年,保安镇党委提出,希望时任村党办主任的王能干接任书记一职。
王能干心里一清二楚,“村里的工作、项目我都在参与,村子外表看起来光鲜,其实已经是个大窟窿。我实在是不敢接手,怕把事情搞得更糟。”
不久,镇党委主持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选举村支书,到会的76人有67人投了王能干一票。大家说:“王能干名副其实,是个能干的人。”信任让他无法拒绝,也给了他信心。“既然群众这么信任我,我绝不能辜负大家。困难再大,总有办法解决。”就这样,40多岁的王能干成了“干”书记。
然而,情况远远比王能干想象的糟糕。村小学成了“半拉子”工程;排涝站因拖欠电费而“歇业”;80多农户因线路、变压器损坏无钱修复,黑灯瞎火过了半年……得知村办企业亏损后,心急火燎追债的群众源源不断,常常三五成群而来,将他的办公室挤得水泄不通。有人公然开着卡车抢煤矿企业的煤炭,还有人偷窃煤矿坑木……
刚刚接手的那个月,每当夜晚降临,王能干躺在床上总是辗转难眠,怎么解决眼前这些棘手问题?1800万的巨债怎么还?想着想着,窗外的天空就露出了鱼肚白。
已退休的农科村副主任尹本国回忆,那个时候,讨债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情绪激动者,有的指着王能干破口大骂,有的甚至出口威胁,但王能干都忍了下来。有名债主借出20多万元,带着70多岁的老母亲前来大吵大闹,接着嚎哭打滚:“你们要是不还钱,我们今天就死在这里!”王能干也不发脾气:“村里现在确实拿不出钱,但你们的钱我一定会还。不过你也要给我们时间来赚钱啊,是不是?”好说歹说,才把这名债主劝回了家。
1999年春节前夕,王能干决定召开债主大会,化解债主们的心结,彻底解决债务矛盾。经过协商,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每年村集体收入的30%至50%用于还债,其他用于村务开支和发展基金。每年腊月定为还债时间,先偿还民间个人债务,后偿还企业、单位及银行债务,逐年分期还清。
此后的18年,年底清欠债务成了农科村的一个固定“节目”,井然有序、和和气气。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债主说:“‘干’书记真的是一口唾沫一个坑。”
两袖清风谋“钱”事
安抚好了债主,钱从哪里来?
上任伊始,王能干即制定《村干部“五不准”》:不准用公款钓鱼、不准在餐馆打白条、不准任用亲戚管理村里财务、不准用公款送礼、不准在村企占股份。
这些规定,王能干带头遵守。引进新的造纸厂时,老板提出让他占有一定的股份。他对那位老板说:“我是村支书,却在村内企业占有股份,万一村里和企业发生利益冲突,你让我怎么办?”
18年,“五不准”坚如磐石从未更改。
农科村曾是大冶第一个买小轿车的村。当上书记后,王能干立即将村里的两台车卖了,用于偿还租赁湖面所欠的租金。后来,村里发展了,有人建议买辆公车,他却坚持不买。他说,买了车速度快了,却与群众的感情疏远了,“即便出差租车,一年也花不到2万元,比买车划算得多。”
1998年以前,农科村“两委”工作人员队伍庞大,除了行政人员,还有打字员、炊事员、卫生员、驾驶员等共10多人,仅工资一年就要发二三十万元。为了节支,王能干辞退所有勤杂人员,卫生自己做,吃饭回家吃。18年来,村干部越来越少,随着到龄干部相继退休,目前连他只有4人,均为专职。
王能干成了村民眼里的“抠门”书记。尹本国打趣说:“你想去王能干那里蹭烟蹭饭,想都别想,他把钱看得比命还重。”
节流重要,开源也重要。
当年,有人建议,卖掉半死不活的煤矿公司,他却坚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经多方联系,煤矿租赁给了黄石工矿集团,每年收取15万元。后来,年租金涨至60万元。同时,通过引进武汉造纸企业,盘活已倒闭的造纸厂,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随后,农科村进一步开发闲置资产,办起了瓷砖批发中心、汽车维修一条街、乐园路商贸一条街、新港路美容美发一条街等商贸街。
随着资产的先后盘活、企业的陆续落户,不仅解决了400多名本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更带动了农科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运输、维修、餐饮服务等行业相继兴起。2015年,农科村村级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
农科村的复苏,并没有改变王能干的本色。他的小姨夫曾先斩后奏,打着“干”书记的旗号,倒卖坑木给村里的煤矿。王能干知道后,一点面子没留,找到企业负责人,让他把小姨夫的木材退了回去。为了这事,小姨夫两年没跟他往来。至于村民送礼请他办事,王能干坚决拒之门外,“不是我清高,只是第一次答应了他的要求,下一次呢?我只能把苗头掐灭在萌芽状态。”
18年来,王能干像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又是赚又是“抠”, 硬是将1800万债务偿还了一大半,除了银行的600多万元债务,民间债务基本厘清。
百姓福祉挂心间
千省万省,农科的发展不能省;一抠再抠,村民的福利不能抠。
王能干的心里认为,债终究有还清的那一天,为农科群众谋福祉,才是他一生追求的事业。
在村民福祉面前,抠门的“干”书记展现了豪迈的一面。村里有5名低保户,有孤寡老人、有智障残疾、也有常年卧病在床的。为了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王能干一咬牙,花了近20万元新建、改建房屋,修缮厕所。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多,为此王能干专门拿出近10万元,安装了不少文体设施,并定期组织老人孩子活动。
70岁的孤寡老人王婆婆对记者说:“我们都知道这些年村里不容易,不想给组织上添麻烦。但‘干’书记心里挂着我们,经常串门主动关心,现场解决困难。”
近年,农科村先后投入360多万元,改水、改厕、建文化站、卫生室、村民活动广场,组建文艺宣传队、广场舞蹈队。不仅如此,村里农田抗旱费全免,“新农合”、“新农保”基金半免,种植大户有奖励,女儿户、困难户、孤寡户还有专项资金帮扶。
但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即使农科村元气复苏,财务状况依然捉襟见肘,为了有更多钱用于发展,王能干不得不做起“化缘”书记,四处争取项目资金。近年,他从黄石市水利局争取到近百万资金,用于维修水泵、修缮房屋;向供电部门争取到数十万元,新建路灯、改造渔场线路……
如今,农科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却也到了转型发展的关口。2015年,更严厉的环保政策出台,造纸厂和煤矿企业相继关停。早前,王能干已将目光投向生态农业与旅游上,建起了3000亩虾莲混养基地,虾、藕、莲子可用来销售。
去年,农科村以3000亩荷田为基础,投入400多万元新修、硬化7公里多的道路,兴建了荷田公园。盛夏,黄石·大冶市首届荷花旅游节在这里隆重举行,一望无际的映日荷花,半个月里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期间还举办了“荷塘月色”篝火晚会、“清风荷影”画家作家采风、“心心相‘莲’”婚庆婚纱摄影、环荷田公园长跑漫步、荷花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和农家乐的发展。
采访即将结束时,王能干站在荷田堤上,吹着冬日的寒风,目光坚定地俯瞰脚下的萧瑟荷田,对记者说:“农科村的冬天也将很快过去。请你们夏天的时候再来农科村,看看怒放的荷花,感受农科村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