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的模式建构与实践

2016-02-25马东贤

中国教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招数研磨备课组

马东贤

编者按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历经近10年的探索,建构出“一个主张”“一个流程”“一套机制”的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模式,引导教师挖掘、研究教学中的“真问题”,并将研究所得转化为“真成果”,有效促进了教师间知识与经验的共享互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逸夫小学的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模式建构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在积极倡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教师对课题研究既怕又烦。有的认为课题研究“高大上”,遥不可及;有的认为平时工作已经很忙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研究;有的尝试着做了,但没做出什么结果,研究报告也只是东拼西凑;有的虽然做出了一些成果,但成果主要用来评奖,并未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一种方式,为了解决“教而不研”“研而不教”“教研两张皮”的问题,实现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我校教师历经近10年的探索,建构出“一个主张”“一个流程”“一套机制”的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模式建构

(一)一个主张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应以自身为研究主体,以自己教育教学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为研究目的。教师课题研究的内容應立足校本、基于学生、指向课堂,寻找“学得更好”“教得更好”的具体可能性;研究的过程应该是集约式的,即科研、教研、教学相结合;研究的成果应该是显性的,可操作、可推广,通过研究形成学校内部知识,并转化为“生产力”。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实践中提出了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主张”:教师的研究就是“寻招”的实践。“寻招”就是寻找“招数”,也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实践”就是研磨“招数”,验证“招数”的有效性,明确“招数”的使用说明。研究始于问题,指向问题解决的方案。

(二)一个流程

流程既是对每一个环节具体任务的明确,又是对事物进行过程中次序或顺序的布置和安排。教师课题研究首先要发现可研究的共性问题,进行“招数”的寻找和讨论,使问题课题化;接着,进行“招数”的研磨实践,结合课堂观察,收集相关证据,使“招数”更趋科学化;最后,进行课题成果展示和“招数”的交接,使校内知识得以共享,也就是将“招数”校本化(见图1)。

(三)一套机制

1.“文件夹”机制:记录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常常苦恼于研究问题“提不出”或“没共识”。为了解决研究课题的来源问题,我们建立了“文件夹机制”。每个备课组(教研组)指定一名教育教学问题记录员,把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记录表》上(见表1),并将记录表上传至校内网的备课组“文件夹”中。新学年开学初,教科室将“文件夹”移交给新接任年级组,新接任年级组根据“文件夹”中记录的问题,进行选题讨论,生成有意义的、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

表1 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

※问题发现者 ※时间

※问题的简单描述(背景、主要情景、问题)

问题即时解决描述

问题解决的思考与构想

带※的为必填项目。

教科室“文件夹”中的问题很多,研究哪个问题,需要备课组成员达成共识。如何达成共识呢?以数学组“估算教学”这个课题为例,研究问题的确立经过了三次研讨。第一次是问题筛选聚焦会,备课组首先查看上一学年“数学教研组教学问题汇总”文件夹,整理出23个问题,经讨论,将“计算中的估算”作为研究方向;第二次是调查准备会,备课组通过问卷调研,深入了解学生和教师在估算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次是汇总分析会,汇总调研情况,确定具体研究课题。通过三次研讨,备课组最后确定以“计算中的估算素材撷取及教学策略研究”作为学年研究课题。

2.“寻招”机制:多方学习,探究问题解决策略

确定了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后,接下来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招数”。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分头“寻招”,二是集体“议招”。分头“寻招”旨在让每位教师贡献自己的智慧,明确每名成员在研究中的职责。分头“寻招”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完成:一是查文献,寻找别人的“招”;二是谈经验,梳理自己的“招”;三是议设想,提出原创的“招”。课题组的每位成员将自己的“三招”填入《课题研究现状分析表》(见表2),备课组长收齐《课题研究现状分析表》后,召集组员展开“议招”,议出大家觉得值得进一步研磨的“招数”。

表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表

课题名称

收集与评析人

一 简单描述其做法及效果 招

二 简单描述其做法及效果 招

三 简单描述其做法及效果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

个人评析 个人评析 个人评析

3.“磨招”机制:一种指向行动改进的实践研究路径

“招数”研磨,是对经组内集体商议确定的“招数”进行课堂实践和反思,以期完善“招数”,发现“招数”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使“招数”科学化,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研磨的过程中,强调研究证据的收集,以证明“招数”的效度。“招数”研磨的流程为“二次上课三次研讨”,具体如图2所示。

(1)一次研讨:明“招数”。主要任务是明确研磨“招数”、设计预案并进行课堂观察分工。具体流程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集中备课,设计预案,重点设计在这个特定的教学内容中如何使用“招数”;确定执教者,课堂观察分工。

(2)二次研讨:求改进。主要任务是对“招数”执行情况的反思及二次跟进研讨。具体流程是执教者反思“招数”执行情况;课堂观察者结合观察评析;畅谈“招数”优缺点和改进措施;组长小结,明确二次跟进的操作思路。

(3)三次研讨:理成果。在二次课堂跟进后,收集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小结“招数”研磨的成果。

在集体研磨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进行“招数”的再实践,收集证据,积累经验。每位教师实践“招数”后,填写实践记录表(见表3),以供组内总结和他人借鉴。

表3 “招数”实践记录表

课题名称

研究者姓名 实践班级、学科 实践时间

“招数”概述

实践过程描述

实践过程反思

“招数”的自我评价(包括“招数”的有效性、适用性以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4.“传招”机制:实践跟进的交接班机制

“传招”机制意在研究成果的传承,使研究有“遗产”,使学校内部知识转化为教师共享的资源,乃至新研究的起点。学校每学期末组织全校性的各课题组“招数”研究报告发布会,各课题组介绍本组课题的研究历程以及“招数”操作方案等,让全校教师了解各组的研究成果,传递研究方法,营造研究文化(见图3)。

努力使成果呈现与发布的方式更加简明、更易为教师接受,是我们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个方面。目前,我们较多采用的方式包括课堂展示、“招数”研究报告、教学手册、主题报告、小组教学研究专场(课堂展示+主题报告)。其中“招数”研究报告和教学手册是最主要的方式。“招数”研究报告(见表4)简化了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文本形式,遵循“从问题到建议”的逻辑线索,突出知识共享导向。

表4 “招数”研究报告格式

一、研究问题

这部分要开宗明义地交代这个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是重要的。

二、“招数”的提出

这部分需要清晰地交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题组最后提出了哪些具体的策略或“招数”,并适当交代是怎么想到这些策略和“招数”的。

三、效果和证据

这部分主要任务就是交代如上所提到的策略或“招数”的实践效果,以及相应的证据。

四、讨论分析

对本研究及其研究结论进行相应的讨论分析和反思,主要说明“招数”的优缺点,使用注意事项,未解决的问题,继续研究的方向及初步构想,以及推广使用的可行性分析。

三、结语

从问题发现到“招数”交接,一个流程、一套机制,课题组与备课组合并,为解决长期存在的“教研两张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提升校本研修的品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构建学校内部知识共享提供了一套新机制。教师集体研修,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的组织知识,促进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也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了专业成长的幸福感。在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组长的领导能力问题

在课题研究前期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备课组之间的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做得好的备课组,全体组员都能够深度参与,表现出较高的研究热情,甚至一些原来对课题研究颇有微词、对校本研修并不关注的教师也热情高涨。但也有个别备课组的部分教师未能深度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题组长领导能力的差异。因此,遴选合适的课题组长并加强对课题组长领导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2.选题能力提升的问题

教师能否将优质的问题放到“文件夹”中,备课组能否找到适切的问题进行研究,直接关乎课题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有价值的课题,大家的研究劲头足、心气齐;不理想的课题,往往让大家越做越迷茫,越做越找不到方向。挖掘适切的课题,既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學理念,又要提升教师对教学现象的识读能力,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建立机制加以推动。

3.年轻教师的培养问题

以课题研究为校本研修的主要手段,整合常规教研,可以帮助课题组长和一些核心成员较快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但是,对新入职教师的基本能力培养却有所忽视,这需要我们在这套机制以外,针对年轻教师的成长设计另外一套机制。

(作者系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招数研磨备课组
一种便携式研磨机
十二星座考试选择题不会,会怎样做
备课组长的定位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研磨垫使用寿命监测方法综述
来自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提醒:选购植物油必懂的几个“招数”
一种陶瓷制品用原料研磨搅拌装置
水轮发电机组镜板研磨技术探讨
完形填空
以教育规律指导备课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