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6-02-25董金裕

中国教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级中学孟子阶段

董金裕

语文除带有工具的性质,又具备载体的功能,故语文课程必须在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了解与运用之外,还要将文化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其于生活中实践及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以陶冶情意,因此选材应兼具语文训练、文化陶冶、文艺欣赏的价值。台湾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长期以来即十分注重此三方面的需求,既在课程纲要中明确规定,并且于编选教材时落实。

就文化的传授与要求实践而言,台湾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从国民小学到高级中学,皆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材料编入教科书,传授给学生知晓,进而要求将其精神融入生活,付诸实践。下文即先依照国民小学、国民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分别介绍其实施情形,并归纳每个阶段的特色。再针对实施的得失提出检讨,分析其已显现的成效,以及尚有待改进之处,以期让此种传统文化的教育发挥更大的功能。

一、实施情形

1.国民小学阶段

早期皆从古书中取材,将传统社会所注重的事情或观念,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注重适性教育)、孟母的三迁(注重学习环境)、闵子骞孝亲、孔融让梨(注重悌道)等,改写成白话文。近年以来则转从现代实际生活中取材,如杂货店老板免费提供爱心伞给下雨时的行人使用、卖菜小贩长期以微薄的收入济助贫苦、警察消防人员为民众纾难解困、清洁工作人员维护环境整洁……

此阶段的特色是为了顾及学生的程度,文字讲求浅显明白,且内容偏重于故事性,以期能引发学习兴趣。至于从圣贤人物转而以庶民大众的实例来讲述道理,由于比较贴近生活,感觉亲切,基本上颇受肯定。

2.国民中学阶段

此阶段已经开始直接从古书中选取篇章,基本上以儒家的著作为主,如《论语》常选取(学而)“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章、(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章、(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章、(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章、(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章……因《论语》各章多属数十字为一章的短章,故常以三四章合编为一课。又如《孟子》则常选取(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章(成语“一傅众咻”语出于此)、(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成语“齐人之福”语出于此)、(告子上)“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章(成语“一暴十寒”“专心致志”语出于此)、(告子下)“孟子曰舜发于畎亩”章(成语“动心忍性”“困心衡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语出于此)……因《孟子》各章多属超过百字的长章,故常以一章,或以两章为一课。又如《礼记》几乎皆选取(檀弓)的“不食嗟来食”“苛政猛于虎”为课文。另外像选取清儒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文中以西蜀贫富二僧相对比,贫僧意志坚定,勉力而为,终于至南海礼拜观音而回,富僧则因畏难而始终未能成行,以之勉励读者不自限而力学不倦……凡若此等材料,皆采用原典而不再改写为白话文。

此阶段的特色为因学生已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故皆直接从古书取材,但所选篇章以简短为主,虽如《孟子》之长章,一般都在二百字以内。至于内容亦较偏重于故事性,用意也在于引发学习的兴趣,以期达到比較良好的学习效果。

3.高级中学阶段

前述国民小学阶段系将传统文化的材料安排于“国语”课,国民中学阶段则安排于“国文”课,但课数比较有限,所选材料相对为少。到了高级中学阶段,则设有“国文”及“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以选录传统文化材料,故分量大幅增加。兹针对此两种课程分别述之

如下。

(1)国文课

依据课程纲要的规定,教科书必须选录“六子书”的篇章,即应分别从《论语》(代表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六书中选材。让学生对中国的主要学术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有一个概略的了解。而就实际操作的情形来看,各出版社所编教科书,于“六子书”之外,皆选有《荀子》的篇章,所以事实上是“七子书”,每书一课,总共七课,分别安排于高中三学年六学期之教科书中。

除此之外,课程纲要还规定了三十篇古文篇目,其中有些篇必须从《诗经》《楚辞》《左传》《礼记》选材。除《楚辞》以外,其余三种皆属十三经中的一经,由是亦可见还是以儒家的著作为主。

(2)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

此课程自1956年开始实施,迄今已将近60年,历经三个阶段的演变:原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附属于国文课,因国文课为必修,故也属必修,在高级中学三学年六学期中,每星期授课一小时,教材全部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辑而来。2006年改称“论孟选读”,由必修变成选修,授课时数大幅减少,只开设一学期两小时或一学年四小时,教材顾名思义,只选录《论语》《孟子》的篇章。2012年又改名称为“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由选修改成必选(等同于必修),于高级中学三学年中开设两学年四学期,每星期授课一小时,教材恢复为自《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辑。

不论是哪一阶段,教材全部来自儒家经典,而且绝大部分年代因授课时数多,故选录的材料不少,以笔者负责主编的康熹文化版“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教科书为例,共选入《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中庸》4章,分别约占原书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此阶段的特色为不论国文课或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皆直接从古书选材,而且由短章扩充到五六百字以上的长章。其内容虽然仍有叙事者,但更多的是说理者,以此让学生知晓儒家以及各家学说的要点。

二、经验与不足

由以上所述实施情形看来,可知重点较集中于高级中学阶段,以下所述实施成效及待改善之处,主要系针对此阶段而言。

1.实施成效

(1)有助于语文教育

从国民中学到高级中学阶段,已直接采用古书的篇章作为教材,学生于学习之后,对于原典的文义大抵已能了解,尤其是原典中的一些名句,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巧言令色”“慎终追远”“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温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中的“一傅众咻”“一暴十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十步笑百步”“仁者无敌”“挟泰山以超北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缘木求鱼”“与民同乐”“出类拔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大学》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中庸》之“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诸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徳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皆能朗朗上口,并于言谈时或写作中运用出来。换句话说,站在语文教育的立场,已经收到相当程度的效果。

(2)对传统文化的要义已能知晓

从选用材料的情形,可以明显看出传统文化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仁者爱人,仁者忠恕而已矣,从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期望能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太平和乐境界。甚至于推而广之,由亲亲而仁民,更由仁民而爱物,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具体做法上,则注重礼乐的陶冶,以此教化众人,形成良风美俗,而以忠孝节义作为强调的重点。凡此儒家思想的要义,学生基本上已能了然于胸。

除儒家外,在先秦时代也曾风靡一时,并对中国历代的政教以至于民间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的,诸如道家、墨家、法家等,像老子的顺应自然、清净无为;庄子的泯除物我、达观自适;墨子的主张兼爱、反对战争,以期利济生民;韩非子的审时度势、强调法治,以求富国强兵;学生也大抵能掌握其大概。

其他如《诗经》之反映风土民情,《楚辞》显现了屈原的高尚人格,《荀子》劝学隆礼、化恶为善的学说,《礼记·礼运》所揭举的大同与小康之不同境界等;学生原则上已有所认识。

不过对传统文化的要义已能知晓,是属于能知的层次,但能知是否皆能行?其实还有相当的努力空间。如何检验并加强其成效,则将在以下所述待改进之处以及结论中申说。

2.待改进之处

(1)师资方面

中小学的语文课程分别由国民小学的级任教师、国民中学及高级中学的国文教师担任。国民小学、国民中学阶段,由于课程内容并不甚深,授课尚不成问题,但是到了高级中学阶段,因课程内容牵涉儒、道、墨、法各家思想,也就难以保证教师都能精通。目前高级中学的国文教师虽然毕业于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其中不乏具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者。各大学也都开设了与《四书》相关的课程,以及《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课程,不过几乎都是选修,亦即并非所有的国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均能明确掌握,所以教学效果难免会因教师素质之不同而造成差异。

对此问题固然已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要求教师自我充实,或对教师实施在职训练,或举办各种研习活动,以增加教师在此方面的素养。但因缺乏强制性,很难做到全面而系统化,成效当然会打折扣。

(2)教学方面

传统文化的教学,重点本在于深切体会其义理,并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实践,以培养修己助人的美好德性。在国民小学阶段,因所学义理并不是很深,而且内容偏重于故事性,加上学生的心性较天真纯挚,对教师所言接受度高,故对所学常于能知之后又能行。到了中学阶段,由于受升学竞争的影响,因而不论教师教学,抑或学生学习,都有偏重于字词义了解的倾向,成为一种知性的教育。再者所学的义理日益加深,學生能否充分体悟也是问题。另外学生正值容易叛逆,而且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时期,于学习之后,是否皆乐于将其中的道理充分表现在行为举止上,确实还有加强的空间。

对此问题的改善之道,大抵是要求教师于授课时多举实例,让学生有所取法或引以为借镜;另外也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辨或互相讨论,以加深其印象,并懂得如何落实于生活之中。

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选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让年轻的一代借此认识并践履中华文化的精随,以期达成文化传承的目标,用意极为可取。长期实施下来,确实已经收到效果,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已能知晓传统文化的要义,而且对语文教育也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不过在师资以及教学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设法克服改善。

所幸从小学到中学,在持续的潜移默化之下,随着学生年龄的日益增长,人生阅历的逐渐扩展,经过不断的反刍,对传统文化的义理体会越发深切,更不期然而然的内化,成为良好的习性,很自然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上面。诸如礼让尊长、关怀弱势、注重整洁、遵守秩序、不图非分、急人之难,等等,形成安定社会、促进和谐的一股力量。

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由此显现出良好的国民素质,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已有多位到过台湾地区的人士,包括来自大陆、新加坡、日本等地者,陆续发表言论,认为台湾最美的风景,不是日月潭,也不是阿里山,而是“人情”,成为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有系统而且持续不断进行,才能日起有功。否则零碎拼凑,随意讲说,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不可不慎。因此笔者极力主张将这种延续民族命脉的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之中,以优质的师资、精选的教材,赓续进行系统化的教学。

(作者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任媛媛

renyy@zgjszz.cn

猜你喜欢

高级中学孟子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何才能做到回归课本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