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惜孩子每一个“为什么”
——在“思问”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6-02-25周琴成都市锦西中学校四川成都610036

新丝路(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种子情境教学模式

周琴(成都市锦西中学校 四川成都 610036)

珍惜孩子每一个“为什么”
——在“思问”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周琴(成都市锦西中学校 四川成都 610036)

在“思问”模式下的教学中,“问”是“思”的基础,让学生们自己“想问、会问”才是“思问”的灵魂所在。

思问教学;近思;切问;培养;思维能力

经历了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近思切问”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理念已经在我校广大教师当中深入人心,几乎每位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模式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感慨: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问,甚至不会也不想提问!学生们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大多数学生只会读出课本中的问题,自己提不出问题。无奈之下,老师们只有采用“师问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老师提的问题自己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答案。这一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被“问题”启发了;但事实上却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师问教学”的致命缺陷就在于:一方面,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老师给的“问题”就像无形的网罩,将学生的思维内容罩在里面,无法“自由行动”,学生只追求找“问题”的答案,不敢也不想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它阻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长期带着教师给的问题学,如果教师不给问题,他们就不会学,也不想学。若长期进行这样的“师问教学”,其结果势必是事与愿违:本想培养学生“思问”的能力,学生们却不会问也不想问了。怎样避免这样的尴尬情况出现呢?

我认为,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在“思问”模式下的教学中,“问”是“思”的基础,让学生们自己“想问、会问”才是“思问”的灵魂所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问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思、会问”

问题一般产生于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提问时,最好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和范围,没有情境,就无法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就提不出好问题来。因此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章的第一堂课都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最佳时机。因为它是学习各种生物现象的开始,只要老师创设的情境适当,必然能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出问题也就能水到渠成。例如我在进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章的教学时,有意在第一堂课增设了一个小活动“猜一猜”:描述某人的外貌特征,然后其他人猜出被描述者的姓名。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就势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的性状”这一概念后,马上就有学生提问:“人类的性状有多少?世界上能不能找到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双胞胎是不是完全一样?”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设置了下一个学生活动“对10对相对性状的调查和比较”。通过对自身10对相对性状的调查和比较,学生们自己推断出“在世界上找到性状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的结论。这时,又有学生提问:“克隆人不就是完全一样的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让其自己去发现答案。课本上的这一点点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求知的“胃口”了,各种各样问题犹如泉涌层出不穷:我们身上的各种性状来自于哪里?是父母传给我们的吗?怎么传的啊?通过什么来传的呢?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和父母都长得有些地方像,有的地方又完全不同呢?……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几乎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合理安排时间,课堂和课外充分利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外,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几次课,学生还不会提问,应把思考的时间延长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但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给予学生的时间过多,这显然是一种浪费。而且虽然教材中的内容比较少,但课程标准要求却不低,加之各种探究活动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经常无法完成。若完全按照教材规定的安排去上课,给予学生的时间又太少,学生们根本就没有较多的时间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时间的安排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点。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改革者,我们必须要学会找到让学生充分思考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的时间平衡点。

我在讲“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寿命”一节时,是这样尝试的:提前一个星期安排孩子们分小组在课下按教材图示的装置进行“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探究实验准备。在实际上课时配合种子萌发情况的投影,请他们将实验装置带到讲台上,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自看一看,哪些种子萌发?哪些种子没有萌发?马上孩子们就想找出种子没萌发的原因。通过比较分析后大家一起推论出了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这时有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举手了:“老师,有了这些外界条件种子也不一定萌发。”全班同学求知的胃口都被他调动了起来:“你凭什么这么说啊?”可爱的调皮蛋得意地告诉大家自己在家里进行的一个“小实验”:没找到绿豆,他就用自己吃剩的“洽洽香瓜子”做了实验,结果一颗瓜子都没发芽!利用这个出乎意料的“火花”,我顺势引导孩子们发现了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在课外时间完成了课内的探究实验,而且通过实验获得了宝贵的感性认识,分散了知识难点,化难为易,突破了教学难点,本来要两节课甚至三节课才能完成的内容只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就搞定了!

三、充分尊重学生、及时鼓励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毫无疑问,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非常关键,这一点在“思问”教学模式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显得重要。要让学生“会问”必须先要“敢问”、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一定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关系,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同学和教材质疑。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决不可嘲讽,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这样才能既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判断力,促进他们的求异思维。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就有学生向我质疑:“人类难道不是把动植物杀死了再吃吗?这不就是从死亡的动植物遗体中吸收营养吗?那人类到底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呢?”这样的问题不在乎大小,它显现的是学生大胆求证的积极性,教师应首先肯定。再者,老师要及时解答相关问题。若自己不能回答,要诚实、有勇气地面对,切不可模糊不清、不懂装懂、敷衍塞责。老师不可只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还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了解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进展。惟有如此,才能接受挑战,提高教学质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内心活动。只有经历了思与想,才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由此才可引发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身为教师,应该珍惜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鼓励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更要主动想,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从而提出问题。在教学这个双向的活动中,教师应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两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情感,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质疑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巧妙的“以问促思”才是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思问”而非“师问”!

[1]引自期刊.作者:李建成《构建“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报告》,《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第24页

[2]引自期刊.作者:赵清祥《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教学——从“我问你”到“你问我”》,《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第11期,第19页

[3]引自期刊.作者:荀万祥《“切问近思,主体发展”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导刊(上半月)》,2010年第5期,第37页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084

猜你喜欢

种子情境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桃种子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可怜的种子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