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中发展农民合作社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016-02-25万积平中共武威市委党校甘肃武威7330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甘肃贫困地区贫困户

万积平(中共武威市委党校 甘肃武威 733000)

精准扶贫中发展农民合作社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万积平(中共武威市委党校 甘肃武威 733000)

精准扶贫意在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即通过“靶向疗法”,定位定向扶贫,总攻绝对贫困。针对甘肃省致贫的基础性原因,加快推进精准扶贫进程,在贫困村建立农民合作社是一个“绝佳药方”。因此,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需要高度关注农民合作社发展问题。

精准扶贫;合作社;提升

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号”工程。甘肃省作为西部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扶贫攻坚任务严峻。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于对其提升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功能毋庸赘言。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农民合作社不仅具有经济组织的职能,而且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可以很好地为政府提供反贫困政策的实施途径,与精准扶贫具有目标的一致性。截至目前为止,甘肃省贫困村基本实现了农民合作社全覆盖,取了“量”的突破。但是,深入到合作社内部,我们也不难发现,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矛盾颇多,乱象丛生,异化问题严重,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贫困户对农民合作社不信任的问题

合作社对于我们来说已不是新鲜事物,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部门就组织农民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社,发挥工农业产品交换的职能,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后来,将初级社改为人民公社,把农业生产资料的个人私有制改为集体公有制以后,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而当前的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起来,主要目的就是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由于当前绝大多是贫困户思想保守,文化程度低,长期处于小农生产状态,缺乏市场竞争和共同合作的意识;加之基层政府对合作社的宣传力度不够,成功典型培育不足,贫困户担心加入合作社后自身利益会收到损害,害怕失去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愿意加入农民合作社。即便是地方政府做了很多动员工作,也难以说服他们。甚至有些人一提起合作社就认为要搞“大锅饭”,搞“人民公社”,“谈合色变”。

二、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弱的问题

当前贫困地区合作社基本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经验严重不足,社员人数偏少,合作社人数在几十到一百之间居多。并且,合作社的经营类型主要是以生产型、销售型和农产品初步加工型为主。绝大多数合作社业务范围也仅仅局限于本村范围内的成员,服务的内容仅仅停留在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组织产品销售和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上,一些开展加工业务的合作社也仅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简单分级和包装上,科技含量相对偏低,产业链较短,在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品牌化经营等方面的作用尚未显现出来。合作社在自身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承担社会功能。

三、农民合作社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问题

现实中多数贫困户或多或少存在丧失信心、思想保守的状况。加之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较多,农村中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专门管理人员和复合型人才自然比较缺乏。合作社负责人大都是“矮子里选将军”,他们组建合作社大都是围绕本地的特色产业来发展经营。由于自身能力素质的缺陷,导致合作社负责人对怎样做大、做强合作社一无所知,对政府的依赖性非常强。调研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合作社专职人员的缺乏,合作社对政府各类科技扶贫项目不能及时申报和捕捉,导致一部分政府支持资金也无法获得。有些合作社甚至成立一段时间之后,便出现无法正常管理运营的局面,更是难以带领成员脱贫致富。

四、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资金是当前推动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受制约的瓶颈问题。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自生能力非常差,基本是依靠政府的扶持和贴息小额贷款组织起来;由于农民原始资本积累少,在没看到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之前都不会对合作社贸然投资。加之很多农户又是以农机具、大棚等要素入股合作社,这就导致了合作社的先天“营养不足”。目前,贫困地区很多合作社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基本活动。由于资金的缺乏,合作社无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致使农户的收入受到影响,合作社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农户看到合作社经营困难,“无利可图”,便出现了“树倒猢狲散”的局面。

五、农民合作社运营不规范的问题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合作社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合作社依据章程设立了各项组织机构和制度规则,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寥寥无几,大多流于形式。日常管理中,理事会的作用往往大于社员大会的作用,而监事会直接成为摆设;“一人一票”也被“一股一票”所代替,农村能人和种养大户等凭借自身拥有的资金优势,拥有合作社较大比例的股份,造成了合作社出现产权高度集中化的现象,成为了“富人俱乐部”,非但没有带动贫困户,反而丑化了合作社。农民入社“今天来、明天去,甚至早进晚出”的现象普遍存在。

六、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异质性问题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合作社在贫困地区成为了“政治明星”,获得了各级政府部门在税收减免、金融扶持、项目承担、低门槛注册等方面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在利益的诱导下,自然而然出现了以套取国家扶贫资金的假合作社,合作社的组织者在不产生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就注册合作社,然而政府的补贴无论是多少,都成为了他的净收入。还有一些企业也将国家扶贫政策看作“唐僧肉”,使用一切手段”打擦边球”,想方设法“变身合作社”,然后直接吸收国家直接发放到农民合作社账户的资金和补贴。这些都与精准扶贫政策路线背道而驰,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切实利益。

[1]范鹏,宋圭武.以合作化为动力推进落后地区精准扶贫.学习时报,2016-04-14.

[2]赵晓峰,邢成举.发挥农合社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乡村发现,2016-05-13.

[3]宋淑珍等.甘肃农民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甘肃农业科技,2014年第9期.

[4]徐麟辉.甘肃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甘肃日报,2015-08-20.

[5]周艳华,彭玉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异质性:问题与对策.人民论坛,2013年第11期.

[6]甘肃农民收入问题研究,http://www.gstj.gov.cn/www/ HdClsContentDisp.asp?Id=28618,2014-07-24.

[7]崔景瑜.精准扶贫要大力发展合作社.中国陇南网-陇南日报,2016-05-18.

[8]孟飞.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的异化行为及其规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003

万积平(1984--)男,甘肃天祝人,中共武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2015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农村贫困代际传递调查及精准扶贫效果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B1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甘肃贫困地区贫困户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