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文化视角下中日两国“忠孝”思想比较

2016-02-25徐思维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10044

新丝路(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

徐思维(沈阳大学 辽宁沈阳 110044)

儒家文化视角下中日两国“忠孝”思想比较

徐思维(沈阳大学 辽宁沈阳 110044)

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自称大和民族,其中“和”来自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具体体现为“忠”和“孝”两个方面,其中“忠”是指社会的安定和谐,“孝”是指家庭的融洽和睦,本文试着比较中日“忠孝”文化的异同。

日本文化;儒家文化;“和”;“忠孝”

一、日本对儒家文化的继承

孔子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日本每年举行“孔子祭”不仅是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宣传和发扬,而且说明在日本儒家文化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厚。日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的家庭观念和我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三从四德”是分不开的;为祖先扫墓的盂兰盆节和我们的清明节意义相同,和儒家礼教文化中重视先祖和祭祀有关;对待长辈和上级恭敬有礼的态度和我国儒家文化中强调的等级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菊与刀》中有一段话来描述日本民族∶“这个民族既彬彬有礼,但又粗野蛮……既兼容并蓄又固步自封。”〔1〕日本民族之所以出现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性格,主要是由于日本文化一方面吸收了我国儒家文化中的大陆性,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自身文化中海洋性的一面,所以呈现出这种互相矛盾的双重性格。

二、“大和魂”中“和”的儒家道德

日本自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并且将自己的民族服装称为“和服”,我们可以看出“和”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深,在“大和魂”中包含着儒家的道德。

和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中的“和”不仅包括“大乐与天地同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包括家庭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在日本,和则主要是指后者,也就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日本在604年颁布了《十七条宪法》,其中第一条法律就规定:“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和”的必要性。一直到今天,和一直是日本人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重要价值标准。日本著名品牌丰田汽车公司的前社长丰田张一郎先生的座右铭“天地仁知人勇”,就是化用自《孟子》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正是因为他时刻提醒自己“人和”的重要性,才保证了丰田汽车的成功发展。

三、中日“和”文化下的“忠孝”思想比较

“和”具体体现在“忠”和“孝”上,实现了“忠”也就是实现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实现了“孝”也就是实现了家庭的和睦融洽。

1.中国“重孝轻忠”

中国人对皇帝的“忠”和对父母的“孝”都是有条件的,其首要的条件就是“仁”,如果皇帝不仁,父母不仁,那么忠孝也就无从说起了。在中国,如果统治者不行仁政,“推翻暴政、揭竿而起”是会被记载史册、流传千古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江山不断易主、朝代不断更迭。而且在家庭伦理关系中,每当“孝”与“仁”相冲突的时候,“大义灭亲”总是被赞扬。

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仁”是第一位的,这种“仁”是以“孝”为基础和核心的。在《孝经》中有“人之行,莫大于孝〔2〕”之说。当然,中国封建文化并不是不强调忠,只是忠也是在孝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君子之事亲,故忠可移于君〔2〕”。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儒家思想在形成之初,是以维护宗法制为主要出发点,在宗法制下忠与孝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孝自然比非血缘关系的忠要更重要。所以,当忠与孝发生矛盾而不能两全的时候,中国人往往会“舍忠取孝”。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叫做“举孝廉”,只要孝,就有可能被选拔为官。如西晋文学家李密,在做官效忠和侍候祖母尽孝之间选择了孝暂时放弃了忠而备受赞赏。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亲人孝,才能对别人尽忠,“孝”的观念尤其体现出我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基本伦理道德。

2.日本“重忠轻孝”

在日本人民的心中,忠和孝都是无条件的、必须遵守的义务,即使他们内心并不情愿,也要“尽忠尽孝”。日本人民对天皇是绝对的忠诚,在日本人民的心中,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败局已定的时候,日本人民仍然坚持效忠天皇。日本人认为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继承皇位,所以日本的天皇虽然手中并无实权,但却实现了“万世一系”。同样,日本人对父母是绝对的孝顺,无论父母的行为有多么可恨和不公,他们都须履行孝道。日本人觉得孝是一种义务,是对父母的义务,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一样,即使父母做出不符合道德的事情也要孝。

当忠和孝发生冲突不能两全时,日本人会为了忠暂时放弃孝。儒学在日本兴起之后,有“移孝之忠”的说法,他们认为,推行孝道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也有利于强调君臣尊卑的社会秩序。日本政府也大力提倡孝道,在各届日本政府倡导下,虽然孝的观念得到了推广,但是它却始终没能成为日本儒学的伦理核心。

武士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会阶层,是在吸取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才最终成型的,强调“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忠诚”,对领主的忠甚至超越了对家族的,忠的观念尤其体现出日本武士阶层的基本伦理道德。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又将忠与日本近代天皇制相结合,忠的对象变成了近代天皇,并引申出了“忠君爱国”和“忠孝一体”两个概念。

日本的“忠孝”文化是我国儒家“和”文化的具体表现,来源于中国,但却经过了日本人民的改善,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对日本的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历史上的很长时期内,日本都是作为中国的附属落后于中国。但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分水岭,中国选择了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而日本则积极顺应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潮流,实行变革,并最终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超越中国。我们在吸取外来文化时也应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优秀文化。

[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7月第1版

[2]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2月第1版?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032

儒家思想文化在东北地域传播与接受研究。项目编号:sdycxz2015007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