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闽清文庙的保护和利用
2016-02-25黄长镳福建省闽清县博物馆福建闽清350800
黄长镳(福建省闽清县博物馆 福建闽清 350800)
浅谈闽清文庙的保护和利用
黄长镳(福建省闽清县博物馆 福建闽清 350800)
摘 要:文庙又叫孔庙、圣人庙、先师庙,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自唐太宗颁“州县学皆作孔子庙”诏后,福州各地纷纷修庙祀孔,可惜的是,留存至今的文庙却不过四座(府文庙、闽清、永泰、螺洲),闽清文庙就是其中的一座。闽清文庙不仅是闽清古代学子们祭拜先师,崇儒重教的地方,也是历代地方官员楷模廉吏名臣的场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
关键词:文庙;历史;文化;社会;价值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107
据《闽清县志》载,闽清文庙,始建于宋景德四年(1007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闽清县人民历代尊孔崇儒、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祀孔崇德是文庙的本真,是国人尊崇孔子的重要传统,是闽清人民重视文教、传承道统的重要体现。文庙既是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研习礼乐、传承经典、教化天下的场所,是中华民族神圣文化的殿堂,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象征,中国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一、文庙概况
闽清文庙位于闽清县梅城镇南北大街北段,现存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347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戟门、天井、左右廊庑、大成殿、明伦堂组成。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廊后殿,重檐歇山顶,内殿藻井,天棚描金雕花。纵观整个文庙建筑,不论木、石、瓦均精工细作,尤其是大殿立柱与梁、枋之间雕刻的人物、动物、花卉、木雕,姿态各异,生动传神。闽清文庙是一座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代建筑,2013年被福建省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沿革和维修保护
闽清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据《闽清县志》载,宋景德四年(1007年),邑令史温废廪地建礼殿,塑先圣十哲像于殿中,图六十大儒于两壁,立阁五,讲堂一,谈经楼三,祭器咸备。此后,宋、元、明、清各代屡圮屡修,现存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建。前后大修、重修及增修的有16次以上,具体是: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文庙毁于水;宝祐四年(1256年)重建。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和泰定四年(1327年),邑令董祯、贾光祖先后重修。明洪武(1368-1398)初,邑令赵起居、沈源相继重修,建神厨米廪于殿右。永乐十五年(1417年),邑令朱毅因明伦堂倾欹,移建于殿北。正统元年(1436年),邑令叶宗泰、辛节修庙学两庑。天顺三年(1459年),闽清教谕马能建儒林坊。成化四年(1468年),邑令左辅创尊经阁于殿南。万历十七年(1589年),邑令孙良学新建学官并增置学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文庙圮于水,邑令俞咨龙重加修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邑令张兆凤重修。雍正十三年(1735年),邑令孙国柱增修,并倡捐砌泮池。乾隆十五年(1750年),发大水,庙学尽圮。邑令童士绅增明伦堂基三尺,建庙其上,徙学于庙之左。咸丰十一年(1861年),庙毁于火。邑岁贡黄剑光募捐巨资重建,就旧址拓而大之,并浚泮池,增建棂星门。光绪中,复遭水患,殿宇损坏。邑人聂廷芝纠资修复。20世纪50年代初,被工厂占用,庙墙、棂星门等被拆,泮池被填,破坏严重。1983年,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县政府拨专款重修。闽清文庙历经岁月沧桑,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三、闽清文庙的价值评定
文庙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期间,专程视察曲阜和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其实在表明一种态度,传递一种信息,就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框架,并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闽清文庙作为承载儒家思想文化的载体,文庙自身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使得它在当代社会可以成为了解和宣传儒家学说的良好媒介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场所,尤其是在当前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阵地。
1.闽清文庙的历史价值
闽清文庙,历史上是福建省内仅次于安溪文庙的第二大县级文庙,是福州地区规模最大、始建最早、保存最好的县级文庙。与闽清县的标志性风景区台山遥相呼应。据史籍记载,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当时的县令史温“废廪地建礼殿,塑先圣十哲像于殿中,图六十大儒于两壁。”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年前的北宋,闽清就已建成文庙了。不过闽清文庙在历史上屡遭毁坏,有的是毁于天灾,有的则败于兵祸,好在遇到太平年景则有乡绅出面予以主持维修,才使这一香火不绝,宋、元、明、清各朝代屡圯屡修。现存的建筑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所建,算起来至今也有154年的历史了。它的平面布局,用柱方法,斗拱梁架结构都有宋代遗风,极具历史价值。
闽清文庙现存主要古迹。下马碑:长2.2米,宽0.86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文革”中被砸断为两截,此碑现镶嵌在文庙右边宫墙之上。用于竖立下马碑的基石赑屃现安放在门前埕上,长1.6米,宽1.1米,背上有一扁长形驮碑槽。大成门:地基高出门前埕地面0.75米,为廊式结构,有外走廊和内走廊,由3排18根木柱支撑,有3扇对开的大门,正中1扇对开大门,上方门楣处悬挂竖匾,上书“文庙”,下方门槛两边安放1对石鼓(户对),柱头、梁架、门窗各处,均雕刻有花鸟虫鱼、故事传说等图案。拜庭:长18米、宽15米,底部低于周边廊面0.45米,便于院内四方来水从低于廊面的庭院底部暗涵之中排出。其设计颇具艺术并实用。两庑:庑廊20米、宽6.6米,为柱梁架构,每条庑廊都有3排21根木柱支撑。除雕梁画栋、博古图案外,最特别的是在两庑和大成门三面正脊回照上,浮塑《石鼓文》三章,蓝底白字,十分抢眼。大成殿:高出拜庭埕面1.5米的青石台基上,殿高10米,进深22米,面宽18.5米,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由36根大木柱支撑,顶部有藻井,大成殿正脊上方木雕双龙戏珠,栩栩如生;重檐四方8翘角8只凤凰,展翅欲翔。柱头、梁、枋、大小额枋、吊筒、吊裙,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殿前中庭:露台丹墀宽7.5米,长4.5米,高于拜庭埕面1.3米,低于大成殿廊面0.2米。其正斜面嵌刻有3幅精美的青石浮雕,中为团龙,左右为凤凰。殿外重檐回照:彩绘双龙戏珠和凤凰展翅;彩绘正中上方有一竖匾,上书“大成殿”,仿雍正皇帝御笔。大殿正门上方门楣有一横匾,上书“斯文在兹”,仿光绪皇帝御笔。殿内厅堂:正中为至圣孔子塑像,左边塑像为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边塑像为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孔子塑像上方有一蓝底金字横匾,上书“万世师表”,仿乾隆皇帝御笔,分外醒目。厅中有6根大柱镶嵌3副黑底鎏金对联。主联是:“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至师。”此联语出自北京先师庙大成殿乾隆皇帝御书联。明伦堂:进深、面宽各12.5米。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18根木柱架构。堂顶正脊中间雕以单龙戏珠,两翘角则雕双龙望珠,姿态生动,寓意深远。
2.闽清文庙的文化社会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充分利用好文庙的教育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和当代社会价值。
文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物质载体,是见证和传承儒家思想和孔子文化的重要文化遗存,具有无可替代的传统教育功能。闽清文庙充分发挥了文庙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地方文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了闽清公共文化服务内涵。闽清文庙在土地革命时期,还是闽东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地点之一,原福建省书记项南同志曾在这里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现是闽清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闽清文庙内各种古迹都是闽清历史文化的记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闽清的一道新的亮丽文化景观。闽清文庙从1984年至2015年经过数次维修后,僻为县博物馆,曾举办过“古代陶瓷”“毛泽东照片”“清代福州老照片”“万册连环画”“清代民间起居习俗”“先贤事迹”等系列展览。每年元宵节晚上,开展了灯展、闽剧汇演、书画展、灯谜等活动,它还作为闽清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众多的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使得这座古建筑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3.高度重视闽清文庙保护工作
闽清文庙屡经天灾、战乱,又在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白蚁侵害十分严重的环境中,能够完好的保存至今,实属难得,这充分体现了历朝历代政府和人民对文庙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文庙的保护维修,给文庙的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闽清文庙的存在,本身也体现了闽清历任政府重文兴教的精神。
文庙是历史留给当代社会的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遗产,它需要融入现实社会并实现其自身的文化遗产价值,现实社会也需要利用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来达到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目的。闽清文庙是先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闽清人的骄傲和自豪。保护、开发利用文庙,让文庙再现历史的风采,再展人文的魅力,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闽清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与文献:
[1]林跃先:《闽清文物史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2]吴必銮:《逾越千年的闽清文庙》,福州晚报,2014.9.1
[3]李伟梅:《解读墨江文庙的历史文物价值》,科技视界,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