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培养分析

2016-02-25吕欣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信息记录材料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人才专业

吕欣(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51)

应用型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培养分析

吕欣
(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51)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工作已经从粗放型朝着集约型进行转变,一些新的岗位,特别是高科技的生产部门非常需要一些受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成为了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发展的动力。

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培养

1.引言

我国在1999年的6月份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在这次会议中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因此全国的普高校开始大规模的扩招,并由此拉开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序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也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的问题,并已经引起了社会与人们的强烈关注,进而引起了对于搞笑培养人才模式的思考。

2.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的特征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教育还是有区别的,不但在量上有区别,同样在质的变化上也有体现。一些国外的专家就指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因为量的增长必然会引起质上的变化。质的变化,有对教育观念的改变,还包括对于教育功能的扩大,乃至对于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方式方法,入学的条件、管理的方式、高校与社会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根据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来看,高等教育在大众化的人才培养中的过程中存在如下的特征:

(1)职业化的培养方向。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培养阶段之后,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与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培养出适应面更加灵活与弹性的职业化人才,就需要更加宽泛的培养方向,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一专多能人才的需要。

(2)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规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对于培养规格也体现除了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有通才的规格也有专才的规格,还包括学术型与应用型,单科型与复合型的规格等。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当前各国在培养人才规格方面已经出现了国家化的发展趋势。

(3)开放化的培养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育的培养途径早已经突破了封闭在象牙塔的状态,已经朝着多样化与开放化进行发展,除去传统的教学途径,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非教学与跨教学的途径在现代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创新化的培养要求。在以知识经济为条件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创新体系,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甚至也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在当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在高深技术已经触碰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今天,培养创新品质的人才已经成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

(5)多元化的培养质量评价。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经将多样化的教学特征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群体与各个层面,各种社会力量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这种教育的影响,对于教育的评价也变得非常的多样化,因而一些单一性质的评价是不能全面的体现出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评价的需求的。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1)淡化专业。在高等教育部门中专业是科学分工与专业结构所必须的一种学业的门类,已经成为对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学的经验与做法中可以看出,对大学专业的设置通常有设置口径、方向、时间、空间等方面,这样就能够最大化的实战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过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作用。

对专业的淡化应该对专业的口径进行扩宽。专业的口径质的是专业规定的主干学科以及主要学科的基础与业务范围的覆盖面,而主干学科与学科的基础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并不属于主要的专业课程,也不一定是指的也定的几门课程,指的是在一定的专业的范围内所要设计到的广泛学科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的单一或者多个主要学科的基础抑或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异常迅速,个人职业与岗位的变化也非常的频繁,因此对于专业的设置不宜寻求专业的口径与社会的职业口径一致化,如果口径过窄反而使得教育更加不利于受教育者以后职业的变动或者工作方向的转移。因此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更多的注重对学生广泛的适应性的培养,这就需要对专业口径的扩展。

(2)注重知识发展样式的多样化。知识在和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关系被称之为知识发展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单向流动二是双向交叉的流动。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中,知识的发展方式称为灵魂。在目前大部分的高校的学生的知识发展层面还处在单向流动上,文科的学生只是重视对于知识的掌握,而理科的学生只是重视技能。这样在实践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科研与创新的能力不足,不能够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因此说,为了适应大众化教育多样性与创新性的新要求,对于人才知识发展方式的应该向双向交叉方面倾斜,要更多的注重学生与知识之间双向的流通,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还可以利用获得的知识进行一些研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追求科学的精神。

(3)实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的众多的高等院校,因为各种原因的制约,依然使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班级授课中依然是教师授课,学校进行任课老师的安排,这样在教学中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动力。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就必须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活力的培养,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用讨论或者模拟的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从意识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并对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在实行班级授课中,要组织一些小组形式与个人形式相互结合的学习活动,并实行对师生进行双向的选择机制。在当前的社会中,进行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与教学活动场所的多样化,才可以适应当前逐渐增多的选修课的需要。

(4)强化非教学培养形式。非教学也称为跨教学,这种培养模式也被解释为大学隐性课程。所有超出了课程教学范围的人才的培养活动都可以归入隐性课程,因此这类培养的形式在构建与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培养形式只是吸引学生参加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或者实习,除此之外还可以制造一些条件,帮助或者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能够获得更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的技能。

(5)引入淘汰机制。在此机制中,淘汰的手段与淘汰率属于关键性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越来越深入的今天,为了保证人才质量的培养,必须实行淘汰机制。在高等教育中,可以通过实行考试与评价相互结合,而制定出适当的淘汰率,比如末位淘汰制,末位降级制等等,这样就能够大幅度的促进学风的建设与提高人才的质量。

4.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已经进入了初始的阶段,对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人才的培养的模式的改革也已经到了关键的过渡阶段。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与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来分析,对人才的培养应首先考虑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培养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培养模式的理解,只是一种制度上的设计,既然是制度就需要实施,就不能忽略具体的实施的人的元素,也就是教师以及其他管理人员这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1]潘懋元,吴孜.高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3(03).

[2]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管理研究,2012(10).

[3]张辉.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管理学阐释[J].高教探索,2015(01).

[4]张爱淑,姜舒,杜彦良.关于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定位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04).

[5]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02).

[6]曹赛先,沈红.浅论我国的高校分类[J].高教研究,2014(02).

G64

A

1009-5624(2016)06-0065-03

猜你喜欢

大众化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