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因素及其建设路径分析
2016-02-25贺芳欧阳永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贺芳 欧阳永(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因素及其建设路径分析
贺芳 欧阳永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新媒体时代,多元社会环境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认知偏差。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网络文化的主导性,树立可信可学的文化形象,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强化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
高校;意识形态;网络文化;文化自觉
1.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多元思想文化交锋,解构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是思想意识形态的汇聚地,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某些错误思潮热衷于用西方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现实,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学生世界观尚处于形成和发展期,对各种思想缺乏理性认识,易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精神支持倾斜等,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认识偏差。
1.2 网络新媒体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
自媒体时代,网络生态乱象,各类信息良莠不齐,极端主义、享乐主义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而新媒体对社会不平,两极分化等社会现象夸张化宣传报道,这些“噪音”,“杂音” 容易让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意识产生危机,激发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的心理,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1.3 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模式亟待创新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政理论课,系统的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教学内容中强调对社会的需要,缺乏情境代入和人文关怀,教育方式创新少,难以吸引个性独立的学生,存在着教育者强烈期待与接收主体淡薄期许错位的情况。
2.建设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路径选择
面对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要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审视这些挑战,要运用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
2.1 强化队伍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1加强师德建设,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 高校要积极调动宣传、思政教育、学生工作、共青团等多条战线力量,合力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管理、服务等环节,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共同体,整合有效资源,提升统领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2.1.2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思政教师队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品牌代言人,要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思想性强、针对性好的教辅体系,注重协同全面推进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认同.道路的认同和性感认同。
2.2 发挥媒体舆论导向功能,提升媒体掌控能力
打造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升学生媒体素养 高校与时俱进建立引导互动式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工作平台,加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秀成果数字化进程,设计具有时代特征、贴近生活的网页,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学习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媒介信息,增强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形成合理的网络意见表达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努力抢占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制高点。
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构建网络制度的硬约束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变量,治理舆论任性,强化网络管控势在必行。首先面对错误理论,高校要敢于亮剑,善于发声,引领舆论的正确走向。其次要运用法治理念,建立相关制度,落实高校校园管理责任制,改进校园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制,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增强法治和规则意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2.3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弘扬党建文化,强化思想引领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使主流意识形态真正入脑、入心。发挥党校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的作用,完善培训机构提升培训质量,坚守政治立场,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树立可信可学的文化形象,筑守校园文化阵地学校通过选树先进典型,用好声音讲好校园好校事,用身边人感染身边人,用身边事激动身边人,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把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把主流的意识形态融入活动当中,发挥高校“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独特功能。
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理念,提升意识形态理论认同 高校学生要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充分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创新和发展中提升文化自觉理念,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G645
A
1009-5624(2016)06-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