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自信”的哲学论证研究
2016-02-25刘棕楠于泉蛟
刘棕楠++于泉蛟
摘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是一般性的理论讲解,应该上升到哲学层次,积极运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去破解困扰大学生思想深处的症结,为大学生提供更为深层次的前提、根据、标准、基础,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学生对我国制度的坚定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哲学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1-0047-02
新时期,十八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具体内涵,并要求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明确指向,即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自信”。本论则是专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载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出发,运用马哲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深入探究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自信”的哲学依据。高校思政课不仅仅是纯粹的思想灌输,还应该在内在的机理、逻辑、规律等哲学的层面去深入地论证,正所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
一、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本体论依据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容,实质反映的是中国人为何要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根据、基础是什么,这从具体的内容上升为其得以成立的前提问题—哲学本体论的问题。哲学本体论回答“是者之所以为是者”、“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本质、根据、前提等问题,哲学本体论则是要探究人自身得以存在之本,究竟是什么因素、什么根据为人们提供了终极意义上的存在之本。
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体教科书,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也做到了精确传递、传授,在实际考试过程中,学生也做到了识记、背诵。但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了么?能够做到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坚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么?恐怕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疑问和困惑。这就需要从哲学本体论的深度,去深度探究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赖之以相信的本体,唯此才能真正构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
具体而言,一方面, 要具体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构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体依据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另一方面,则要透过内涵探究大学生为什么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为坚实的本体根据有三:一是历史根据,历经惨痛的近代史,并在现代史中的苦苦挣扎,鉴于现实唯有选择这条道路。因为,资本主义道路在先行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抱憾声中惨淡收场,反复碰壁失败之后,我们只能选择适合中国国情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的道路。二是特色道路的“特”字,即中国人只能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任何其它国家、民族所走的道路不可能取代中国人实践。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致的树叶,任何事物都是特殊的、个别的,一旦一事物完全被他事物所取代,这一事物也就灭亡了。三是要彻底发挥中国自己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这里要揭示的本体依据—中国人并不是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而是在积极向其他国家、民族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主人翁地位,绝不是依附、西化、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新,只有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够真正走出本民族的一片天地来。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话语总结:“人应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
二、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内涵阐释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思想灵魂,是内心世界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思想,否则思想上不独立,或者说无信仰,那必然会随波逐流,成为别人思想的附庸最终受制于人,十分可怕。中国人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灵魂,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人自己最核心的指导思想。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广大思政课教师对理论体系的讲解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也存在一个悖论—学生思想深处的认可。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教师做到了细致地讲解,学生们做到了认真地听课,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与深度为学生提供思想深处的依据。哲学认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是对人类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对思想进行再思想,以期求得思想的自觉,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如列宁所言,“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作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2](P.5)我们则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成为其内心世界的精神力量。
具体要提供三方面的论据:一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中共历经艰苦的革命和建设所凝练而成的,前人矢志不渝用毕生的心血总结出来的。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没有理由不去接受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不能忘本反之,前人用心血去凝练而成的经验教训,如忽略不予认可、那必将多走弯路、碰壁,到头来还是要重新认识。二是道路如实反映了中国国情,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概括。目前的中国没有什么思想理论能够像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这样全方位、立体式、深刻地放映了中国的本真状况,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复杂迫切需要一个理论体系予以概括和凝练。大学生应相信表达中国人自己利益诉求的符合国情的理论体系。无论如何借鉴西方思想文化,我们怎么挖掘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当下都是为了形成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进行的总结和概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向未来、指引梦想。“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梦,正是以美好梦想的形式激烈着每一个人为追求梦想而努力,为实现梦想而拼搏。大学生应积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心中的梦想。所以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去相信、认可。
三、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各种有益经验、规范、体制、准则等的制度化、长期化的建构,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不以领导人的注意力、变更而变化的根本性制度。
倡导大学生积极认可、相信、热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反问是:在目前信息化的时代,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欧美制度,许多大学生认为在收入、法制、文化等方面更认可西方发达社会的制度,相应贬低了,或者说看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真实写照,更是目前新一代大学生内心十分纠结的重要体现。实质上这是十分严重迫切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是一味的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一味地要求大学生要热爱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却适得其反。这就需要哲学价值论的深刻论证,唯有从价值的高度才能够真正奠定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基础。
价值问题是哲学中重要问题,主要揭示的是客体自身的效用、功能对主体需要的切合、满足,如切合了满足了,主体就会认为客体有价值,反之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简而言之哲学价值论,就是要使主体从根本意义上去评判到底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最值得自己去做的有意义的。青年人追求广泛,但须有一个最根本的、最有价值的追求,或必须有一个宏大的追求,才能够实现具体的追求。很明显当代大学生这样宏大的追求必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论证,依据也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自己选择积淀的产物。其他道路均已失败告终。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像他们那样发达起来,中国人只能建构属于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容否认我们的制度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是中国人自己辛苦建构的,就如同大学生自己经过辛苦努力所取得的成绩,虽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确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应该倍加珍惜。二是要看到宏观上,制度长期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航向,框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奠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就没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成就,没有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更没有我国现实所拥有的生活条件。现实给予每一个公民以机会,只要付出辛苦,社会是能够证明自己的。所以大学生不应仅仅看到制度的不足,更不应该因为一点点小瑕疵、小问题根本否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外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十全十美应辩证看待,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应以过程的角度去审视我国制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而过程本身就是源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为自己的前进发展开辟道路。对大学生来说,一方面要正视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更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去分析问题破解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制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用马克思的话语来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
总之,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自信”,应积极运用马哲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从哲学的高度深刻的论证,破解困扰大学生思想深处的症结,奠定大学生思想信念的前提、根据、标准、基础,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自信”,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2]列宁选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7.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