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016-02-24廖晓云
廖晓云
【摘 要】中国历经长久的历史,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育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本文通过分析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以及结合故事背景理解古诗文两种方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古诗文教学当中,以便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厚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26-01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益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初中课本收录的大部分古诗文,其内容健康向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文所要传达的情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使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可见,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衔接方面
现今小学语文教材与初中语文教材之间的区别较大,学生无法适应。部分学生的小学课本古诗文篇目较少,对古诗文知识涉及不多,甚至有的学生都未曾接触过古诗文。而当这些学生升学至初中后,课本中的古诗文便会使学生感到措手不及。学生在小学没有形成对古诗文的基础认识,便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感到吃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法提升。
(二)学生方面
古诗文与学生所处年代相差甚远,部分学生认为古诗文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实用价值,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学生轻视古诗文的原因有三点:其一,古诗文内容与实际内容脱节,学生不易理解古诗文中所描述的动作、行为。其二,古诗文所用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难度较大。其三,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太过简单,而且大部分古诗文篇目要求学生背诵,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
(三)教师方面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其更侧重于古诗文语法、字词的讲解,忽略了古诗文本身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便使得教师将古诗文拆分成多个零件,且失去了古诗文的灵魂,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仅仅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操纵这些零件。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教授学生解读古诗文的技巧,学生却依旧不能领悟其中的要领,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便是教师教授的知识过于琐碎,学生通过单个字词的解释,依旧无法翻译古诗文,因此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含义,之后再进行古诗文字词的教授。
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白话文内容,如散文、记叙文,其主要来源,便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为浓厚。然而古诗文教学却没有这一优势。所以,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也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古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合,加深学生的感悟,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打乱古诗文的教学顺序,在遇到与古诗文相似的情境时进行教学,令学生感悟古诗文所传达的情感。教师可以在临近中秋节时,向学生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并组织学生赏月,此时便能勾起部分外地学生的思乡之情。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诗词,仔细向学生讲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盈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诗篇意义的同时,也对离别与思念产生新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对一部分无法结合实际生活的古诗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当时的情境或是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情感。如教师教授《观沧海》一课时,便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白浪翻腾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浪潮的威力。此时,教师为学生朗诵《观沧海》,令学生想象一代英雄临江而歌的情境,令学生充分感受到曹操当时非凡的气度。教师令学生反复朗诵,令学生被曹操的英雄气概所吸引,从而令这种豪迈之情扎根于学生心中,拓宽学生的胸襟。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文所包含的情感,令学生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结合背景理解古诗文含义
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应向学生详尽地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以及古诗文所涉及的典故。学生了解古诗文的相关知识,有利于理解古诗文所包含的情感,把握文章的重点,不仅如此,教师拓展课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知识,为学生之后学习古诗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文大多是有感而发,伤感、喜悦、困惑、悲愤都有可能激起诗人作诗的兴趣。教师在讲授杜甫《春望》一诗时,便需向学生讲述战乱时人民生活的疾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战争的画面,使学生真实地感受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尤其当学生读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能够深刻理解和平对人民的重要性,从而令学生产生对和平的向往。同类型的诗还有陆游的《示儿》,教师在课前向学生讲授当时的背景:南宋已危如累卵,君主昏庸,奸臣当道,民不聊生,诗人眼中几乎看不到光明,满腔悲愤。尽管如此,作者依旧抱有“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信念,甚至死后也心系国事,要求子嗣“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师向学生介绍《示儿》的创作背景,能够令学生掌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也会使学生被陆游这种爱国情怀折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古诗文所包含的感情,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古诗文影响,与此同时,学生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结语
教师通过古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之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