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静夜思》教学构想
2016-02-24尧志坚
尧志坚
中央音乐学院黎英海教授根据李白诗谱曲的《静夜思》,其旋律一咏三叹、悱恻低回,形象地勾画了游子月夜思念故乡、辗转难寐的音乐画面。这首歌堪称当代音乐家用古诗做素材谱曲的典范,朗朗上口,却意境深远,让人听一遍就深深地陷进其旋律中。要教好这首歌,体现词曲作者的初衷,作为音乐教师,无疑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下面是笔者的教学构想:
一、教学流程
1.导入。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们回忆并且有感情地朗诵《静夜思》;为了进一步理解《静夜思》的情境,再让学生解释 “静”和“思”的含义;接下来,教师通过自己朗诵和学生个别朗诵、集体朗诵的形式,在朗诵过程中抓住自己和学生们的感情和动作来表达情境;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情绪来表达《静夜思》思想感情的。这些工作,可以为后面有表情地演唱作好铺垫。
2.演唱。通过有感情地朗诵《静夜思》,使学生让自己的思想预先进入其中的情境。接着教师可以放两遍录音,使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旋律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接着教师自己有感情地范唱、带唱歌曲,师生接唱歌词,小组接龙唱,全班完整演唱,在各种演唱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随时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在学生们对歌曲比较熟悉之后,再对学生们进行情感导入,通过想象身边的和远方的亲人来找思念的感觉。最后,在演唱时再把思念之情寄托在歌声之中。
3.绘画。读和唱已经让学生们进入了《静夜思》的情境,但是突出难点仍然是不够的。当学生们朗诵完《静夜思》后,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几幅意境图,让学生们找出与《静夜思》相符合的画面。在教学将结束时,再让学生们倾听《静夜思》的旋律,跟着音乐的步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对诗歌情境的理解,最后再结合音乐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画面。
二、教学要求
1.学生课堂。从班长喊“起立”那一刻起,学生们或站着边唱边跳,或坐着静静地欣赏动听的音乐,或在纸上根据音乐完成自己心中的图画……孩子们忙开后,教师只是穿梭在教室之中,这儿指指,那儿看看,引导孩子们学习。整堂音乐课都应该是孩子们在听音乐、赏音乐、唱音乐、表现音乐,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2.和谐课堂。上课时,教师不能抓紧时间直奔教学主题,而是应该随着旋律的律动,让自己和学生互动起来。刚开始,孩子们通常会非常拘束,动作也不自然。这时需要教师生动讲解和充满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们才会渐渐放开,动作才会大方,每个同学都随着音乐自然地动起来,然后拘束感消失,乐于与教师互动……律动不但能让课堂变和谐,而且还能刺激和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石。
3.美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眼神和面部表情都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越深刻,其情绪就越能从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伤感,或昂首或低头,无一不诠释着音乐里的思想感情。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都应该渗透着美:美的歌声、美的动作、美的气氛、美的画面,形成美的课堂。在音乐课上,教师语言、声音、肢体、情绪都应该自然、优美,引人入胜,让人久久回味。
4.学科交融。一是音乐与美术交融。音乐和美术是艺术教育的两条主线,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紧密相连。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再现音乐的情境。二是音乐与语文交融。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注定了音乐与语文的联系。这一堂课就是要表现《静夜思》思念亲人的情境,而这正是语文课上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教师应先让孩子们朗诵诗歌,领会“静”和“思”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还应给孩子们讲解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让孩子们理解《静夜思》的诗歌内涵和思想感情,巧妙地把语文融合到音乐教学的课堂中,使课堂显得自然又充满生机。
5.角色转换。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应体现出教育者的观念转变,转变那种“教师是圣人、教材是《圣经》”的旧观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以统领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恰当地转换角色,有时组织学生理论学习,有时指导学生活动实践,还应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到学生中共同活动。这样才能有效维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是在《新课标》要求下,做好一个音乐教师所必需的总指导思想。
教师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走进新课堂,探索新课堂的教学规律,让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科学有趣。◆(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盱江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