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引导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2016-02-24成涛
成涛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定要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有关的知识点,构建自身的科学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准。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们所采用,这无疑是一场课堂教学的全新革命。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于“科学探究”理念理解的偏差,致使课堂上一度出现了“假探究”的情况。所以,伴随着高效课堂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要对“假探究”的情况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加清晰地分辨小学阶段科学探究的实质,以及实际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想象
由于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所进行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家们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为了使同学们对探究的过程更感兴趣,我们一定要创设一定的探究场景。而针对什么样的探究场景能够更符合小学生的“口味”等问题,笔者借鉴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众所周知,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想象力是最丰富的,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特点构建出一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探究场景。比如,在进行《叶的蒸腾作用》的教学时,笔者组织同学们对于本课题进行了实验,当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看到本来干燥的塑料薄膜上有了水珠以后显得非常好奇,于是笔者就利用同学们的好奇心做了进一步的引导:“怎么会出现水珠呢?”同学们对此做出了很多种假设,例如水珠是从泥土中出来的、是从塑料薄膜的外面渗透进去的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永远是最丰富的,也正是因为激发出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接下来的探究中同学们的积极性会更高。
由上述的事例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孩子们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构建出可以刺激孩子们想象力发挥的探究场景,在有效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的同时,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二、适度启发——激活探究思维
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学生活跃的思考。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课堂中,虽然我们要着重强调教师在科学探究中的指导地位,但同时也一定要避免出现指导过度的情况。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有度,切不可用教师的思想来束缚学生们的思想。如果在探究过程中过多地注入这种思想,那么这种方式下的探究一定是低效的,所以务必要提升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自主性。比如,在《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本课题进行猜想,如果把两块磁铁的两极接近,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所想象的情况写下来,进而在学生猜想完毕后,由教师再指导同学们进行实验。如果同学们自己制订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的话,教师可以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最后让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在上述的几个典例中,老师都让同学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研究新的知识,这无形中也是对原有知识的再一次巩固。不仅如此,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主动地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在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同时,也可以让探究的结果更有效。
三、创设冲突——引导探究实践
据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小学生学习知识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所以,在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同学们在新旧知识上所出现的冲突点,因为这样才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创新的过程。比如,在《热的传递》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借助了一块铜板,并在铜板的两面分别做了不同的标记,然后向同学们提问,假如现在开始对铜板的一面加热的话,那热量在铜板中是怎样传递的呢?同学们设想出了很多种情况,如有同学认为热量在铜板中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显而易见这种假设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自己也不明白这种假设为什么错。因此,接下来,笔者就指导孩子们拿出了这次的实验用具,包括铜板、加热用的酒精灯以及蜡烛等,然后让同学们自行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制订自己组内的实验方案。经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热量在铜板中正确的传导方式与刚开始他们所设想的情况完全不同,被涂抹在铜板上的蜡是从中间开始慢慢融化的。这样直观的实验方式,不但让同学们认识到了自己设想的情况是错误的,而且会让学生在接下来本节课程的学习中学得更加轻松。
由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同学们的认知冲突,就可以刺激他们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索欲望。而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们准确把握好这一特点,正确地引导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
总之,对于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教育来说,我们一定要对科学探究的实质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一系列“假探究”现象发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捕捉、利用孩子们的认识冲突,设立有利的探究场景,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小学)
□实习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