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五种策略探究
2016-02-24张霞
张霞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目标是一项孜孜以求的艺术实践课题。衡量有效教学的上位标准,并非在于“花最少时间教最多内容”,而是指“在历经一段时期主导教学后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三种关注,即关注学生的学习情趣、进步(或发展)大小,关注教学活动的时间与效益,关注主体对象的当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活动呢?本文立足策略性构建和运用实践的角度,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教学 探究策略 构建运用
在学校教育中,各科知识之间客观存在着渗透性、通融性和共进性,却由于内在属性和个性特点等因素,彼此间的相对独立性还是比较显著的。按照赵亚夫教授的观点,历史学科就本体论而言,至少应当具备“三种视角”,即与学习视野密切相关的史论部分,与历史知识密切相关的史实部分,与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密切相关的史料部分,其核心教学观念分别在于“求是”“求实”和“求真”。所有这些,都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当然,课程教学应以历史教科书为基准,它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的局限性也是我们予以充分考虑的必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打造有效教学模式。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以情趣化策略为指向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与爱因斯坦的“兴趣老师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虽然具有极其丰富的情趣元素,却由于时空跨越久远、知识结构庞杂、任务内容繁重,加之应试教育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其怀着一种“想说爱你却非容易”的复杂情感。要想打造有效性课程活动模式,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情趣化策略作为首要的施教原则。历史学科情趣化教学除了其自身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来源——生成性资源。
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位男生在座位上低头做小动作,还吸引着“左邻右舍”。悄悄走过去一看,原来他用小刀在一根狗腿骨上刻着 “×××(同学)之骨”。当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的时候,课堂气氛变得紧张起来。笔者朗声说道:“中华文字历经了几千年的艰辛发展,才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到隶草楷行,直至今天的印刷宋体。你这是在拼力拉历史的倒车啊!作为历史老师,我是坚决反对的。”一场危机就这样在全班热烈的笑声和掌声中化解而去。
二、以生活化策略为指向
众所周知,昨天的生活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生活又会很快成为明天的历史。这就是开展“生活化历史、历史生活化”教学活动的最质朴、最有力的理论性依据。陶行知强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生活化教学模式既可有效拉近历史与现实的遥远距离,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从中汲取丰富多元的科学元素和源源不断的情感力量,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基铺路、焕发活力。
如在教学“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内容时,笔者认为除了该让学生知道该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还应了解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为此创设了如下情境:某化工企业为了谋取私利,置周围群众的根本利益于不顾,直接把污水排入附近小河里。假如你是当地住户,将会采取什么方式来维权呢?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读书讨论、发言积极,很快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这种化理论为实际、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方法,既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又有利于学生较好地增强课程学习能力和社会教育意识,从而获得一举多得的实质性综合效果。
三、以自主化策略为指向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元素,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予以强调的关键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无论从理论性角度还是教学相长立场来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战略之举,这也是对广大教师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时代感的重要反映。
比如,教学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史时,根本离不开唐朝的繁荣兴衰;谈及唐朝的发展历史,也无法避开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内容和作用既丰富又重大,若是由教师采取“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授课模式,不会留给学生多深刻的印象。鉴于此,笔者提出“请以唐太宗和文武大臣的身份认真研究,应从哪几个领域来努力治理这一庞大的帝国体系?”对此,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坚持以教材为基础,先是小组学习,后经集体交流,较快地从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角度寻得正确答案。如此而为,既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进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四、以科技化策略为指向
自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登堂入室以来,其先进独特的优势功能为校园各类课程活动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日益赢得广大师生普遍性认可、欢迎和推崇。目前,多媒体课程教学模式已逐步形成一种时尚性潮流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和支撑,能为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如教学“虎门销烟”时,可把《林则徐》中的相关精彩片段直观演示出来,让学生从销烟的方式、经过等如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鸦片之毒和鸦片之害,切实感受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和爱国精神。再如,教学抗日战争内容时,笔者首先通过大屏幕显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蓄意部署的“五步大陆政策”——侵占台湾、殖民朝鲜、出兵满蒙、全面侵华、扩张世界;接着借助多媒体演示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相关性影视情节,并从旁给予画龙点睛式的解读与引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和丑恶鬼脸。如此而为,让学生既学习历史知识又接受到了历史情感教育。
五、以整合性策略为指向
本文所强调的“整合”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坚持以教材内容为抓手,以联系性、主题性、多角度、层次化和思维性等为原则,善于发掘历史现象的交汇点,积极开展学科自身范畴内的相关知识整合,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结构。如在历史人物评价教学中,把康有为和孙中山进行联系性教学,他们二位同为中国近代史上进步潮流的领军人物,教师可从散乱知识中剥离出人物背后的历史现象和意义,引导并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二是坚持以历史学科与其他课程知识之间的链接点为抓手,以借鉴、渗透和融合等手段善于“异科同构”,努力从中攫取“1+1>2”的优化整合效果。如上文历史与信息技术的优化。再如,教学长征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可借助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概括提炼,那气势磅礴的精练语言、举重若轻的豪迈气度、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毫无畏惧的乐观气概等,无不展现出诗人及无数红军将士的革命气质,能够有效浸润学生的思想和血液。这就是历史与语文“二合一”的优势所在。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一项情感艺术实践工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始终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能快速迈入历史课程教学的良性高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吴钰华.窥“课眼”而得历史全貌[J].中学教学参考,2012,11.
[2]刘田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究[J].教书育人,2012,10.◆(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