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
2016-02-24周翠星
周翠星
几千年前,“寓教于乐”这一话题就已经受到人们关注。古罗马文艺批评家贺拉斯说:“寓教于乐是讲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他用这句言简意赅的话,说明了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是通过美感作用来实现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看到“乐之”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快乐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寓教于乐”,也因此才有三千弟子被吸引到他的门下求学,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何等的不易。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有效地施行教育教学,有赖于调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许多教育家都发现,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所以他们都非常强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甚至毫无兴趣。语文成了一门无足轻重、让学生厌倦的课程。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感到语文课堂气氛沉闷,不活泼,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语文练习事倍功半,效果不易见,总之,他们认为语文没有什么乐趣,因而影响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成绩的提高。
显然,语文课堂存在的这些问题让我们必须重视“寓教于乐”。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寓教于乐呢?
一、教师应具有开朗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情感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很难想象一个情绪低落、内心苦闷的教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欢乐和愉快。唯有教师具有坚定乐观的信念和昂扬向上的品格,学生才能感受到鼓舞,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才可能被诱发出来。优秀教师常以自己为榜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巨大力量,向往美好的未来,从而保持长盛不衰的学习兴趣。
二、要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它关注着人的生存、情感、态度。因而,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调动情感效应,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愉快交流的地方,应该充满欢声笑语,它可以激起感情的浪花,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在感情交流中受到感染。相反,如果教师喜欢板着一副脸孔,以严厉冷漠的法官式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虽说他这样做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强化自己的威信和尊严,以期学生学得更好,但这样只能制造紧张的气氛,给学生增添失败感。
三、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人,然而水平高未必就是个高明的教师。这正像当年陈景润没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一样。一位好的老师无不具有自己新巧独到的教学方法和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通过巧妙的设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使他们处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和跃跃欲试的状态。这正是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既不可太难,又不能太容易,要让学生必须借助于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范围内,而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求得正确的答案。正如有人所说的:当人们跳起来摘到桃子时兴趣最大。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还在于教师的讲授。绘声绘色的朗读,生动形象的讲解,配上教师那恰到好处的表情动作,听到这样的课,学生会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课堂教学艺术不仅在讲,尤其在练。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各项听、说、读、写练习,为学生搭好了一座座通向知识的桥梁。当同学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道道难易适度的习题时,便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和快慰,可谓是乐而忘倦,趣在其中。
四、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的全球化,多媒体教学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形成巨大的挑战,现在的语文教学,如果还停留在光凭教师一张嘴去讲的方式上,确实难以适应形式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有些教学内容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如果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如:普希金的诗歌《致大海》,可以制作好课件,让大海的奔放、自由、广阔以及大海平静时的娇美画面直观地展示在同学的面前,同时配上诗朗诵,浓浓的意境也就有了,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歌颂大海,追求自由的情感。再如《荷塘月色》一课,为学生配好朗诵的录音,轻缓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会使同学们深受感染,陶醉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在愉悦的心情中同学们领会到了文章的内蕴,感受到了寓情于景的奇妙。静美的气氛中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触发起写作的欲望。可见“寓教于乐”,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非常有必要。
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并取得可喜的成绩,这会让为人师者在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快慰和欢乐。◆(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恒湖中学)
□实习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