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山茱萸蛀果蛾的发生与防治
2016-02-24辛欣
辛欣
西峡县林业局
西峡山茱萸蛀果蛾的发生与防治
辛欣
西峡县林业局
文章主要介绍了山茱萸蛀果蛾在西峡的生活史,生活习性,提出了防治措施。
山茱萸蛀果蛾发生防治
山茱萸蛀果蛾,又名药枣虫,实枣虫,萸肉虫等,属鳞翅目蛀果蛾科亚蛀果蛾属蛀食山茱萸果肉的害虫,是山茱萸产区的主要害虫。目前尚未发现危害其他树种,为单食性害虫,群众称受害果为“虫口枣”。
一、蛀果蛾生活史
山茱萸蛀果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山茱萸树冠下土内织冬茧越冬,翌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开始化蛹(不整齐),陆续到9月中旬结束。蛹期10~14天,7月下旬,8月中旬化蛹盛期。根据河南省西峡县、内乡县两县对冬茧的饲养调查看,化蛹率占60% ~90%,自然死亡率10%~40%。8月初成虫开始羽化,8月18~23日是羽化高峰,羽化率占64%左右。山茱萸果实初红时卵孵化,卵期8~13天,平均10天,孵化率高达95%以上。幼虫危害期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少量持续到11月上旬入土结茧,9月下旬,10月中旬是危害高峰。
二、生活习性
越冬幼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出土高峰,出土后爬向石缝、土缝、地表草根旁做“蛹化茧”化蛹。成虫羽化多在18~21时,多数集中在20时左右,极少数在12~14时。雄蛾羽化早于雌蛾,雌雄比为1.2:(0.8~1,),刚出土的成虫在地表爬行,约5分钟后两翅才慢慢伸展,20分钟后开始飞行,飞翔能力不强,在树冠附近短距离飞迁时,飞翔的速度较快,以曲折的方式前进。喜欢阴暗潮湿环境,白天静伏于枝冠、地面等处,黎明及傍晚较活跃,阴天时在白天比较活跃。具趋糖蜜性,而无趋光性。
羽化后的成虫当晚或翌晚即可交尾,交尾时间一般在零时至翌日6~7时,多数集中在凌晨2~5时,从开始交尾到结束,最短时间6分钟,最长时间可超过100分钟,交尾后的雌、雄成虫都不再和其他成虫交尾。雌虫在交尾后2~7天开始产卵,平均5天(也有极少数雌虫虽交尾而不产卵)。产卵时间在零时至凌晨5时,2~4天排卵结束。一只雌虫产卵21~151粒,平均70粒。卵多产在叶背主脉两侧茸毛处,少数产在果实的梗洼处和树皮裂缝处,散产不重叠。雄蛾寿命4~10天,平均6天,雌蛾寿命6~15天,平均9天。
幼虫是蛀食山茱萸果肉的主要虫态。幼虫孵化后先在果面爬行,然后寻找适当的蛀果部位,大多在近果顶部和胴部蛀入,蛀入点较散,每果一虫,少数有一果二虫现象,有转移危害和吐丝缀果的习性,果实堆积,转果危害较明显,行动步曲状,没有自相残杀习性。据饲养观察,幼虫蛀入第一果10天后,有少数虫粪排出,15~17天后转入第二果,仅需6~13天(平均10天)即能把果实蛀空,常伴有虫粪排出,有40﹪的幼虫还能危害第三果,平均6.5天能将第三果蛀空。老熟幼虫脱果缀丝入土,织冬茧越冬。冬茧扁圆形,土色,茧直径4.5~6.0毫米,以5毫米为多,丝质较厚,结构紧密。冬茧内的幼虫在土层中休眠长达10个多月,分布在5~18厘米土层中,以7~10厘米深处最多,土壤疏松的树下可达20厘米深。
三、防治措施
山茱萸蛀果蛾的防治应是综合性的,某项单一的防治是不能奏效的。河南省西峡县林业局、县森防站在防治山萸肉蛀果蛾时,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大胆放手发动群众,技术干部下乡到产区,巡回给群众讲防治技术课,打一场群防群治大规模的群众防治战役,加之产区乡镇行政干预的办法,基本上控制了山茱萸蛀果蛾的危害。
1.早春幼虫出土前,在树干周围特别是根茎部位贴附着不少越冬茧,组织人工挖茧,以压低虫口基数。
2.选育栽培虫害少的优良种质类型。不同的山茱萸种质类型,其蛀果蛾的发生也有差异。就目前观察情况看,大果型及早熟类型蛀果蛾发生较少,如石磙枣,珍珠红等。
3.不同类型要适时采摘及时加工,降低虫果率,从而提高山茱萸的出药率,减少山茱萸蛀果蛾的危害。
4.消除虫源。山茱萸蛀果蛾的分布聚集度很高,清除一块虫源地,可以保住一大片。清除虫源和虫蛀落果,能有效地防止扩散蔓延。
5.越冬幼虫出土期的测报。选择上一年蛀果蛾发生严重的树下,把地平整,放一些小石块,从7月中旬开始每天观察小石块旁聚集的刚出土的山茱萸蛀果蛾幼虫数量,累计达到20%~30%(按1平方米,10厘米深埋入的冬茧数量计算)时;可发出地面药物撒粉测报。一般在出土后15~20天即可作为地面防治适期。
6.加强山茱萸林地管理。如垦覆施肥,砌石垒垱,填土,蓄水保墒,复壮树势,促进花芽形成,提高山茱萸树坐果率。
7.8月上旬在树冠内地面上撒施高效低毒广谱性杀虫剂4%D-M粉剂,并随即浅挖,使药粉和土壤均匀混合,每株平均施200千克。8月中下旬连续两次在树冠内喷洒20%杀灭菊酯、2.5%溴氰菊酯2500~4000倍液,每株平均施药2毫升,淋洗式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