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2016-02-24李军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验想象小学语文

李军

【摘  要】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教师一要在咀嚼品味上下功夫,培养语感能力,积累写作方法;二要在想象体验上做文章,促进文本理解,陶冶学生情感。二者不可偏废,才能达成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思想熏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咀嚼品味  想象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28-01

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教师一要在咀嚼品味上下功夫,培养语感能力,积累写作方法;二要在想象体验上做文章,促进文本理解,陶冶学生情感。二者不可偏废,这样才能达成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思想熏陶。

一、在咀嚼品味上下功夫,培养语感能力,积累写作方法

(一)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领会遣词之精确、精当、精妙和造句之生动、形象、传神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与文字打交道,并与之建立深厚感情。经常进行品词析句训练,语感就会得到有效锻炼。汉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有“温度”,有“筋道”的。比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的“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这里为什么把小甲虫说成是“小宝贝”?《珍珠鸟》一文中的“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里为什么把珍珠鸟说成是“小家伙”?《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的“鲜花伴着骨灰”,为什么在这里用的是“伴”而不是“拌”?这些语言现象都应当抓住不放,组织学生认真推敲、反复琢磨,以领略作者用词方面的匠心,并在自己写作文时注意锤炼文字,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二)披文入情,引导学生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引发情感共鸣

阅读教材充满着丰富的人文色彩,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皆含情。语文教材中有好多精彩的写人或叙事类课文,都运用了生动的语言,通过典型的事例,刻画了人物形象或叙述了事情经过。不管是写人或是叙事,作者总是将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怡人,培养学生崇真、求美、向善的品格。比如,《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中把恩科西称之为“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 同时在课文的首尾分别引用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对小斗士评价的话语。这样的说法与评价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着世人对恩科西的深切爱怜与无限钦佩。这些语言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味,受到感染。

(三)引领学生分析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入选小语教材中的课文篇篇都是精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教学课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主要内容,还要领略文本的表达形式及语言风格,从中借鉴写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关于文章结构,常见的有“总——分——总”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大多是并列式的构段结构,而像课文首尾部分的“总起”与“总结”,又有着相互照应的关系。像《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东方之珠”》等课文都运用了这种结构。关于段落的结构,中年级课文中有好多段落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展开描写或叙述的,中心句的位置大都在段落开头,当然也有位于结尾的。这些特点都引导学生进行关注,以促进学生对段落或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者为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往往会使用总起句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句引发作者阅读期待,如《灰椋鸟》《牛郎织女》等课文;或使用过渡句进行“穿针引线”,使文章衔接自然,过渡顺畅,如《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等课文;在开头或结尾使用主旨句、总结句对全文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概括与总结,如,《爱之链》《最后的姿势》等课文。抓住这些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揣摩它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学生会从中领悟到写文章时如何艺术性地去安排结构、组合段落、巧妙点题,会懂得什么叫“开门见山”,什么叫“直入主题”,什么叫“妙设悬念”,什么叫“卒章显志”等写作方法。

二、在想象体验上做文章,促进文本理解,陶冶学生情感

阅读课文离不开想象和体验,大胆、合理的想象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这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唤醒功能,能够刺激读者的大脑,使之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把“死”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某种鲜活的场景。比如,阅读一篇故事性很强课文或某一写景的课文,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里“放电影”,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体验”则是通过阅读语言文字并结合自己的阅历而产生的某种心得与感受。阅读教学就要在想象和体验上做文章,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默读、感悟时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同时要借助朗读,以声传情,渲染情感,想象意境,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受到启迪。

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抓好“读”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策略,拒绝琐碎的分析与生硬灌输。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比较特殊的一些语言现象,来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感悟内涵。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有一段生动的文字再现了司马迁遭遇“飞来横祸”后自强不息的心理,其中还出现了一个反问句和两个感叹号。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感悟司马迁的顽强意志之外,对这两个“!”也没有放过,通过对标点的咀嚼、品味和对司马迁内心独白的感情朗读,来引领学生感悟司马迁不被厄运打垮的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阅读课文时着眼于细微处的咀嚼,就会品味出更真挚的情味。

总之,为引领学生迈开坚实的步伐,前行在阅读实践的路途上,去领略文本中别样的风景和再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笔法,教师要强化阅读感悟的意识,优化咀嚼品味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用心揣摩语言文字之美,促进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体验想象小学语文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