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高校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6-02-23李辉韩东许葆华李永军
李辉 韩东 许葆华 李永军
摘要:《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军校教育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笔者承担的课程为载体,分析了部队岗位需求,研究了专业基础类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重组和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并在多期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改革成果。最后剖析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军队高校;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57-02
当前,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强军目标为指引,军队高校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探索中。本文以笔者承担的“制导与控制原理”课程为载体,研究了专业基础类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并在多期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专业基础类课程的目标定位
军队高校教育既有与地方高校教育有相同的目标和规律,又有其特殊性。例如,按照《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军队高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六个体系”,其中“以岗位需求为牵引的人才培训体系”和“以任职教育为主体的新型院校体系”,就充分体现了其特殊性,即始终瞄准军事岗位需求,重点突出任职教育;而其余四个体系,则与地方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或相近。
1.部队岗位需求分析。既然改革的方向是“以岗位需求为牵引”,那么分析部队岗位需求,就是所有教员做好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历史上,我军干部岗位主要分为指挥和技术两类,由此产生了对应的指挥专业和技术专业、指挥专业课程体系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指挥院校和工程技术院校。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装备的更新和士官制度的推进,部队干部岗位和任职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技术干部岗位部分被士官岗位替代,岗位总数减少,在所有干部岗位中的比例下降;②技术干部的岗位职责,由原来单体装备的干部个人维修作业,转变为组织和指挥装备系统的综合保障作业,不懂指挥将难以胜任岗位职责;③部队装备类型不断增多,更新换代不断加速,指挥干部也必须有深厚的技术和装备基础,否则难以胜任指挥岗位职责;④从生长干部的第一任职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为基层指挥岗位(即排长),任职技术岗位(即助理工程师)的很少;⑤生长干部的任职周期短,岗位变换频繁,指挥和技术岗位轮换的情况较为普遍。正是基于以上变化,未来培养的生长干部,无论毕业于指挥院校还是工程技术院校,无论是合训、直通车,还是国防生,都必须实现指挥技术融合培养,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培养“指挥员+工程师”的复合型人才,以往单纯的指挥干部或技术干部,都将难以适应部队的岗位需求。
2.专业基础类课程目标定位分析。“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军校特有的一类课程,存在于各军校的各类培训任务的课程体系中,且往往有不同的称呼。为方便讨论,本文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局限于承担生长干部各类培训任务(合训、直通车和国防生)的工程技术类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在通识教育类课程(如“大学物理”)和工程技术类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之后,在任职岗位类课程(如“某某型导弹作战装备”)之前,既体现专业特色,又具有基础性和理论性特点的一类课程。如导弹各类专业的“制导与控制原理”、无人机相关专业的“飞行器原理”等。
二、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组和补充研究
随着部队装备维修方式由元器件级改为部组件级、从复杂修理改为简单更换,以及装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现状,从培养工程师的角度看,对学员应突出技术的宽度和前沿性要求;从培养指挥员的角度看,学员必须首先具备扎实的技术和装备基础,还要具有创新战法、实现“打胜仗”目标的能力。为此,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重组和全新的补充。改革前后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前,是以地方大学同类课程为蓝本,以培养工程师或设计师为目标,强调理论的深度和系统性。其突出表现就是“原理”部分学时占比高达76%,是教学的重点。改革后,则构建了“原理—技术—装备—战法”的多层次、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其中前两个层次的学时发生了逆转,后两个层次则为全新增加。“原理”是教学的基础,仍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但学时压缩,理论深度降低;“技术”是原理的应用,学时有较大幅度增加,每项关键技术都包括技术指标、技术实现原理、技术特点、技术发展历史、技术发展趋势等丰富内容;“装备”是技术的物理载体和集成平台,既体现了技术的时代特征,也是部队操作使用、作战指挥的对象,因此适时适度增加我军和外军典型装备的内容,能够提升技术的新鲜度和显性度,也容易激发学员的兴趣和求知欲;“战法”是教学的升华,是装备创新的起始点和落脚点,也是指挥员关注的焦点,因此适时适度增加历史战例和战法创新内容,能够使教学始终瞄向战场,紧贴实战,培养学员的战斗精神和指挥员意识。四个层次的内容紧密相关,从前到后可以认为是层层递进和决定的关系,从后到前则是层层需求和牵引的关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有关教学活动如何组织、设计和调控的策略体系。军队高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应为“六个体系”中“现代教学体系”所要求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要求,即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组织方式必须由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转变。
为有效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强化学员的主体地位,落实以学员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思想,课程组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了案例式、研究式、问题链讲授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1.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重点强化学员分析能力的培养。案例式教学通过选取蕴含本质因素的典型案例,营造一定的情境,引导学员以主角身份去观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它既是一种生动具体、引人入胜的教学模式,又是一种鼓励独立思考、强化分析能力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选择部分“战法”和“装备”内容,按照“个案准备→个案展示→个案分析→类案推广→运用训练”的过程组织案例式教学。首先,教员在教学前选择和编写蕴含本质因素的案例。其次,由教员在课上展示案例,或者由学员在课下自学教员编写的案例。
2.采用研究式教学模式,重点强化学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既培养学员独立研究的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最重要的是,研究式教学特别有利于学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设置若干课程研究题目,明确题目研究的具体要求,按照“课题选择→实施→成果展示→课题总结”的过程组织研究式教学。首先,学员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也可由学员自主提出研究题目,只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即可)。其次,以学员个人或教学小组的方式,占用课下时间,由学员自主搜索查阅资料、自主开展研究。再次,在课堂上给予每个小组10~20分钟时间,指定1名学员代表小组在讲台上汇报展示其研究成果。最后,进行问题质询、研究成果总结和小组评分。
3.采用问题链讲授式教学模式,重点强化学员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学员知识和能力的局限,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讲授式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在讲授式方面的探索主要有两点,一是讲授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满堂灌”;二是设计教学内容的问题链,按照“挖掘问题→课堂引导→分析问题→课堂点评”的过程组织教学。首先,教员对所讲内容进行深加工,梳理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具有启发性的若干问题,构成问题链。其次,教员依据问题调整课堂内容,在授课时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员思维,激发教学的深层次互动。再次,以教员讲授为主,辅以学员小组讨论,一步步展开教学内容。最后,以教员总结或对讨论进行点评的方式,圆满解决引导问题,使学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方面,好的教学模式,一定会体现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如强化学员主体地位、激发学员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学员能力培养为导向等。但另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所谓万能的教学模式,必须以教学效果为衡量标准,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通过改革,“制导与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学员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是,改革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还存在对教学模式理解不够深入、运用不够恰当的问题;占用学员过多课下时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的问题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