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2016-02-23管永星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场域

摘要: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研究是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一项内容丰富、体系严谨、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场域视角切入,用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场域—惯习”理论作为创新机制的研究工具,调研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外部场域因素和惯习因素,重点围绕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实践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场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80-02

一、布尔迪厄场域理论阐释

场域是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知名社会学理论家)提出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布迪厄从事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他认为:高度分化的社会世界,由相对自主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进而形成了包括艺术场域、政治场域、经济场域在内的各种不同的“场域”。社会“大场域”就是由这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场域”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

惯习是指每个场域所拥有的、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个人在不断的接触某些社会状态后会逐渐形成一种性情倾向,对社会环境的必然性进行内化,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经过调整并且定型的思维和行为惯性。

场域与惯习有着如下的关系:场域是动态的网络运行体,每个人都是这个运行体的建构者,有自己的认知建构方式,每个人的惯习被场域所形塑,反过来也影响场域的发展变化。

“场域—惯习论”为创新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第一,布迪厄的关系性思维有助于分析实践活动中涉及的种种关系。一定程度上,场域对应于人们生活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对应关系”进而理解一个人在场域中的行动策略和惯习;第二,布迪厄认为社会由许多亚场域构成,不同亚场域间的相对独立性有助于研究不同场域的差异性,即场域性惯习直接对应于产生这种惯习的场域;第三,场域理论推崇“双重存在观”,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之间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双重存在,有利于辩证地思考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场域因素和习性因素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活动开展、校风学风建设等工作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思想观念、家庭期望、利益定位的变化与调整,使得部分党员在入党动机、理想信念、日常表现等方面呈现出多变性和多元性,给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带来深刻挑战。

结合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外在场域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大学生党员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多元形态的社会文化、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开明进步的社会政治会对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渐变得多元并且现实;

2.家庭因素。日常家庭生活中,父母兄长等会采用实际案例、世俗观念等对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渗透熏染,部分学生党员自我定位趋向现实,出现提升自我修养意识不强、服务群众思想的根基不牢、判断是非的能力缺乏等现象。

3.校园因素。学生党员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大学校园的熏陶。校园各种社团文化活动,教师及辅导员的教育指导以及优秀榜样的示范力量,都会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提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到大学生党员主体习性因素的调查和探究上:一方面,学生党员个人性格、气质等个人特征相差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其在理想信念、入党动机、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等方面千差万别,在实际日常表现特别是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上不尽相同。目前,现实社会与个人思想层面的各种矛盾左右了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判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例如自主独立意识与社会传统态度间的矛盾、迫切成才期望与短期成才行为间的矛盾、强烈社会责任感与现实公德淡漠间的矛盾等。

三、场域理论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研究内涵

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研究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场域的营造与惯习的重构。

1.场域对基层党组织地位处境的影响。大学生党员身份地位在场域中的处境会直接受党组织在场域中地位处境的变化所影响。场域自身具有特有的规则、空间位置结构及价值,不排除这其中也会存在一些排斥主流价值、规则制度以及组织运行的力量与现象。这些因素结果都会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处境受到挑战,从而党组织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2.场域对党员主体行为的影响。党员身处的现实场域特性决定着党员愿不愿以党员身份活动。场域之中,每个成员表现出的行动决策是由所在场域中身处的客观实际位置决定的,党员作为场域的行动者也必须受到场域特性的影响。党员的主体意识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场域中对党的态度以及价值偏好。由此可以看出,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涉及到整个社会中各个场域里空间价值、规则的引领和重塑问题。

3.场域对党员主体心理的影响。党员主体的心理会受到场域的影响。如果党员长期处于一个消极的场域环境,如缺乏主流正向价值观念、缺乏理想信仰追求、基层党组织被边缘化,那么其对党组织的态度会急转直下,从而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党员主体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需要在积极正向的场域环境中得到强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党组织的信任与信赖,重塑党员价值观,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以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使命意识。

四、基于场域理论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

大学生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国梦的开拓者和实现者。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尤其是入党后的再教育、长期教育环节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最为关注的议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基于场域视角研究建立和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创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思想上高度重视和培养党员“终身教育”的意识,从培训“力度”、“深度”、“广度”、“温度”等多个维度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让学生党员在浓厚的场域氛围中得到经常性的熏陶和滋养。第一,加强理论培训“力度”,扎实开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深入领会“中国梦”、“四个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战略思维和科学论述。积极尝试各类学习方法,如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讨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网上学习与文献学习、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等方式,多措并举,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培训主题、内容、形式的精心设计。第二,强化学习培训的“深度”,积极开展宣讲辅导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宣讲团分析不同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政治热点,更好的引导党员群体的思维和认知。第三,拓宽学习培训的“广度”,积极组织不同专题、主题、群体的报告会、研讨会、学习会、座谈会以及课外实践机会,带领广大学生党员学习党章、贯彻党章、践行党章。第四,提升党员学习培训的“温度”,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平台和手段,开辟网络讨论交流,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作品,用旗帜鲜明且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培训以更加充满温度的形式传递到学生党员心中。

2.建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以“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为目标,加强党员继续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的整体规划与细节设置,完善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是确保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落到实处、日常管理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第一,考核评价标准“规范化”,根据党员所处入党阶段、年级层次等分别设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规范党员教育发展评价标准。第二,教育培养过程考核“制度化”,一方面实施发展对象入党答辩、预备党员转正答辩、正式党员述职述责答辩制度,要求发展对象在被接纳、预备党员在转正时、正式党员在平时履行党员责任与义务过程中始终牢记个人目标与职责,保证党组织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提升党员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实行季度思想汇报答辩,让学生在答辩中反省个人行为、端正入党动机。第三,以先进党员的榜样力量推动党员继续教育“长效化”,组建学生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让优秀的学生党员深入班团支部宣讲、交流,用心营造向榜样学习、向先进学习的良好场域氛围。

3.建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实践机制。勤于实践是检验党员党性修养和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党员应该牢记和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立足“热点”、报以“热心”、饱含“热爱”,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知识、受教育、长才干。首先,立足“热点”,在重大事件、节日之际,抓住契机、顺势而为,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类党日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青春思辨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理解内涵、牢记使命。其次,对公益及志愿服务项目报以“热心”,通过“青奥会”、“亚青会”、关爱弱势群体、参与支教行动等项目加深对国家、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注,强化自身责任意识。第三,实地走访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饱含对党、对国、对人民的“热爱”之心,开展寻访抗战老兵、踏遍抗战遗址的“红色之旅”等实践活动,重温入党誓词,磨炼个人意志。

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研究是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一项内容丰富、体系严谨、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进行探究,可以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的创新研究带来启发,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研究的成果,从而有效保证大学生党员的质量,真正担负起党赋予的政治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国举.“场域——惯习”论:创新机制研究的新工具[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34-87.

[2]张忠义.场域中的党员主体地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6):26-30.

[3]管永星,吴永祥.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学生党支部凝聚力建设[J].法制与社会,2012,(5):233.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