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与路径分析

2016-02-23刘小慧朱道才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子系统安徽省

刘小慧,朱道才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与路径分析

刘小慧,朱道才*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六大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全面小康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安徽省2014年全面小康社会完成度为82.86%,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和文化教育子系统完成度较低,生活质量、生态文明子系统已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从经济、社会、产业、城乡发展四个方面对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路径设计,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大社会治安的治理力度、构建新型城乡空间格局的建议。

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测度;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在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让全面小康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到2020年我国建成的小康社会将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1]。此外,利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社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根本标准和必然要求等重要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2]。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全面小康社会量化标准,一方面,不能以单个的指标为评价标准,而应选取多个指标,包括人均收入指标、恩格尔系数、人类发展指数和贫困人口比例[3]。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小康生活,还需设置基尼系数和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4]。另一方面,从内容上将全面小康衡量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科教文卫、资源环境六个方面,并设置23个具体指标[5]。指标目标值设定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和党的要求,充分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目前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指标目标值[6]。由于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全面小康监测指标目标值应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设置不同的标准[7]。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上,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挖掘改革红利,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8]。从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这一角度出发,必须要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体制改革[9]。为破解西部地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制约因素,必须加快发展经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0]。广大县域和农村地区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流入,促进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扩大该地区的公共积累[11]。

目前,全国范围内小康社会进程并不趋同,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省市早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安徽省地处中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等指标距全面小康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根据现实省情、政策要求建立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安徽省2006-2014年小康社会建设完成度,以期为安徽小康建设提供参考。

2 小康社会的测度模型

2.1 选取指标

为建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立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借鉴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研究,考虑到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经过反复考量与比较,最终确定了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表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兼顾经济、人民民主、文化软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资源环境五大方面,因此,本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包含六个子系统,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共计23个指标。除人均GDP、城镇化率、恩格尔系数等常规指标外,还设置了每万人拥有律师数、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等新指标,测度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2.2 测度方法

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性体系,为了消除各指标量纲不统一对测评结果的影响,运用定基指数法测算安徽省2006-2014年小康社会完成度。首先根据各指标实际值和目标值得出指标完成度,然后线性加权汇总得到六个子系统的完成度,最后根据各子系统的权重测算出综合完成度[12]。指标完成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Zj为完成度,X0为观测值,X为目标值。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完成度由各指标权重和子系统指标权重计算得出,公式为:

(1)

其中,Zij为指标完成度,αij为指标在子系统中的权重,bj为子系统权重,G为综合完成度,其数值越接近于100%,说明全面小康水平越高。

2.3 确定目标值与权重

目标值是指各指标到2020年应达到的值。评价指标目标值基本上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小康社会监测方案制定,其中,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确保安徽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将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定为41776元和19644元;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目标值则参考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得出。

权重代表该指标对小康社会的贡献程度,在确定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权重时,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运算简单,适用于多因素决策模型,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根据该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六个子系统的权重主要突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主要地位,19个具体指标则按照在整体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给予权重,整体指标权重之和为100。

表1 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3 安徽省小康社会进程测度

3.1 2006-2014年安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运用上述测度方法,根据安徽省2006-2014年相关数据,得到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各子系统及各指标完成度(表2)。

表2 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

注: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7-2015年)。

3.2 结果分析

图1 2006-2014年安徽省小康社会综合完成度趋势图数据来源:根据表2中年度综合完成度相减所得

从总系统来看,2006-2014年安徽省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呈逐年上升趋势(图1)。2006年以来,综合完成度从53.17%增长到2014年82.86%,年均增加3.71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以后,小康社会综合完成度每年都保持着3.5%以上的增速,尤其是2011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4.13和5.32个百分点,2014年综合完成度突破了80%,体现了“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成就,实现了安徽省小康社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从分系统来看,2014年安徽省小康社会建设六个子系统实现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社会和谐、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其中,前三个子系统的完成度超过了综合完成度,生活质量和生态文明子系统的完成度已经超过了90%,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这三个子系统完成度较低,尤其是民主法治的完成度没有达到70%,是安徽省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难点。

从经济发展子系统来看,其完成度从2006年的44.48%迅速增加到2014年78.16%,共提升了33.68个百分点,体现了安徽省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构成经济发展的4项指标中,实现程度最高的是人均GDP,达到了82.4%,8年间总共提升了58.47个百分点,年均增加7.3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完成度低于经济发展完成度,虽然完成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安徽省缺乏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还有待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完成度从2006年的80.88%下降到2014年的70.78%,这是因为安徽省的第二产业比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居于支柱地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没有得到转型升级,造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完成度出现负增长。2014年,安徽省的城镇化率为49.15%,完成度达到了81.92%,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依然比较低,而且安徽省城镇化区域差异大,农业人口市民化进展缓慢,“半城市化”现象突出。

从社会和谐子系统来看,2014年完成度达到84.89%,已经高于综合完成度。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两个指标对社会和谐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控制在2.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下,完成度都已经达到了100%,提前达到小康水平要求。

从生活质量子系统来看,生活质量完成度和提升幅度均是所有子系统中最高的,已经达到95.92%,对安徽省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构成生活质量的4项指标中,恩格尔系数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完成度已经达到100%。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达到99.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面小康的目标值还差2394元,但其增加速度非常快,2014年比2013年提升了10.01个百分点,高于生活质量增长速度。

从民主法治子系统来看,安徽省法治水平提升较慢,完成度仅为69.76%,比综合完成度低了13.1个百分点,并且发展速度缓慢,8年间只提升了7.91个百分点,完成度和提升幅度均是六个子系统中最低的。其中,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完成度比较高,达到了81.3%,8年间提升了31.1个百分点。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完成度总体呈负增长态势,但波动幅度不大,总体保持在30件左右的可接受范围内。

从文化教育子系统来看,2014年完成度低于综合完成度,增长幅度和年平均增长速度仅高于民主法治子系统。其中,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完成度低于文化教育和综合完成度,但提升幅度较大,总共提升28个百分点。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完成度为93%,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完成度只有60.76%,比2006年降低了14.08个百分点,是整个小康社会系统中完成度最低的指标,反映出安徽省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活动的匮乏,精神消费落后于物质消费。

从生态文明子系统来看,其完成度高于综合完成度,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水平。具体表现为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安徽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4 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选择

2014年安徽省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82.86%,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使安徽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同时也要实现省内各地市的协调发展,安徽省必须立足现状,制定和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战略路径。根据安徽省全面小康进程,设计了安徽省小康社会建设发展路径。

4.1 经济发展路径:努力做大经济总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可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全面小康建设的核心问题。安徽省要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是要做大经济总量,努力提高人均GDP,继续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中部领先的态势,使总量再上新台阶,由现在的2万亿元向4万亿元冲刺。在经济发展子系统中,2014年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89%,距离全面小康标准仍有一定差距。安徽省要加大科技投入比重,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科技领域。具体来说,首先,要提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发展水平,着力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园区。其次,要坚持开放式创新,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开放的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整合、集聚省外和境外各类创新资源,并加以学习和转化。再次,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大企业建立研发实体、加大研发投入,同时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大中小微企业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最后,要加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力度,努力形成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的机制。

4.2 社会发展路径:切实尊重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

安徽省社会和谐和生活质量子系统完成度比较高,但其中的个别指标完成度仍然比较低,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完成度还不到70%,这也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因此,安徽省未来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健全新型医疗卫生合作制度管理体制,对医疗机构进行行业化管理,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安徽省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处于发展成长阶段,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水平上的滞后,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安徽省未来应着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覆盖率。具体来说,要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鼓励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培育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人才,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此,安徽省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4.3 产业发展路径: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在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测评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完成度从2006年的80.88%下降到2014年的70.78%,说明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没有得到转型升级。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拓宽服务业领域。首先,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综合利用各地的优势资源,大力建设物流服务业,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力争在费用和时速上节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要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支持中小型金融服务企业的发展,支持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安徽省各地市,增加市场活力,在竞争中促进市场规范发展。最后,要不断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充分利用安徽省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新旅游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监督旅行社等旅游产业进行规范化运营,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安徽特色旅游品牌。

4.4 城乡发展路径:统筹制定城乡规划,构建新型城乡空间格局

2014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16元,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923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打破城乡二元化格局,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必须加快形成“两圈两带一群”城镇空间格局,通过做大都市圈、城市带、城市群,深入融入长三角谋求发展。在新一轮全省城镇体系发展中,合肥必须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的作用,着力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土地要素自由流动;立足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明确区分功能定位,合理配置城镇用地和农村用地。其次,要改革公共财政制度,完善公共产品提供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方向,增加农民可以直接获得收益的资金投入比重,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最后,要优化城市布局,完善主城区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副中心城市,建设一批重点小城镇,以重点小城镇带动周围乡村发展;加快重点地区自然村归并速度,实现中心市区、县域和重点小城镇相互连接、功能协调的城镇化建设体系。

5 结 论

安徽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上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如科技创新能力不高,民主法治不健全等。未来五年,安徽省在全面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同时,必须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大社会治安治理力度,积极构建新型城乡空间格局。

[1]肖贵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战略地位和制度保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62-67

[2]杨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释义: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分析框架[J].人民论坛,2014(8):63-65

[3]胡鞍钢.中国大战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33-35

[4]叶宗裕.对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15):50-52

[5]肖宏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发展研究,2014(9):27-34

[6]宋林飞.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J].南京社会科学,2010(1):6-14

[7]宋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问题研究[J].研究探讨,2015(2):54-57

[8]李晓园,陈武.江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进程、难点与建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1):126-133

[9]赵锦辉.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行动纲领[J].投资北京,2012(12):32-34

[10]凌经球.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6):76-82

[11]许钰莎.新时期县域小康社会建设评估指标及推进策略研究[J].科学决策,2014(2):55-61

[12]邵磊,周加来.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5):97-113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8.003

2016-03-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研究”(12BJL043)。

刘小慧(1993-),女,安徽安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F061.5

A

1673-2006(2016)08-0010-05

*通讯作者:朱道才(1966-),安徽和县人,教授,博士,硕导,主要从事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子系统安徽省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