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进程及创新路径探析
2016-02-23李静
李静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进程及创新路径探析
李静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开始更加重视对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与改革,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的相关课程的改革也提上了议程,本篇论文主要通过介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发展、改革,找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新路径,使广大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创新;教育部
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改革进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等等,其内容与形式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重大变革: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雏形与不断发展时期。1949年10月华北专科以上学校首先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和其它关于党的发展与社会建设等相关课程,1950年在全国高校得到推广,由此我国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相关教育正式开始。1956年,教育部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调整为“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革命史”四门课程,并对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混乱时期。受国内和党内形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课程开始转变为为阶级斗争服务,其内容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从1970年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学习毛主席原著作。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黄金发展时期。高考制度恢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也逐渐正常并迅速发展起来,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的改革争再次提到日程,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这是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全面开始,从1986年开始,高校政治理论课改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四门课。在“85方案”中,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外,增设五门思想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两门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可因校制宜有选择地开设。这五门课被统称为“思想品德”课,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被称为“两课”,这一方案实行了10年。
第四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经历了两次重大改革,这两大改革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改革不断走向成熟。1998年的“98方案”正式决定在各大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其课时也是其它课时的2倍,充分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最新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是2005年为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出台的“05方案”,在本科学校开设马原、毛概、近代史等课程;专科学校开设毛概等课程;其它成人、民办高校按规定执行;研究生、博士生另行通知。
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创新路径探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变革,经过不断的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高校的设置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任何的改革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在马克思理论课程的改革中同样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缺陷,存在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改革新路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改革中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总是为特定的政治利益服务,缺乏它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所具有的独立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一种方法论,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除了教会我们死的国家发展历程和各个阶段的大致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等,学生根本认识不到所谓的方法在哪里。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党是伟大马克思主义信仰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和它所具有的科学的方法论等等,所以这么课程灌输给我们的主要思想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严重的政治导向偏离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正确学习的轨道。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改革中重理论内容轻实践。多年的改革进程都在研究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但是缺乏实践,即使我们每天都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只是一味的强调本时期、本阶段国家的大政方针,一厢情愿的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去取代大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在今天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课堂上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十分低下。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不够全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缺乏对教师教育理念的灌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死知识,根本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虽然教育部让教师了解新时期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是看到教师采取课堂授课的简单教学形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
(4)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评价机制的规定。与其它课程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导向,对大学生价值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倘若与其它课程一样以理论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掌握程度,确有不妥之处。因为成绩显示不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真正掌握;显示不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显示不出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2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
(1)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一种学科,它本该与其它学科一样都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最初动机应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所蕴含的方法论;学习仁人志士为求真理永部退缩的精神;学习我们国家的坎坷命运以激励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设立马克思主义课程的价值导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重新回到最初的动机。
(2)重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为了更好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必须进行实践。比如我们在学习毛概课程中的人民公社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很难真正理解人民公社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组织,它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当然这些知识课本上都有答案,死记硬背即可,但是这样的理解事物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吗?当然不是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有更多问题,而不是更多答案去生活”。带着我以上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集体组织去观赏现在依然存在的人民公社,亲身去感受一下它的真实存在,或是去采访那些真正经历过人民公社的那些人,问问他们的感受。通过自身的实践我们会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它的优点、缺点及存在的意义早已深入到脑海,根本不会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抽象理解过去存在的种种。
(3)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不只是要老师们熟记课本内容,掌握每节的重点和难点,了解相关的教学方法。还要让他们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内容,更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还要让他们在培训中所了解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事实证明采用旧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更加反感甚至厌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还会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为以后的人生树立正确的方向;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以及我们党制定的政策和法规;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以后的人生道路。以考试的方式只能检查出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能检查出大学生是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关和价值观;不能检查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是否得到提高,所以建立完备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必须的不可逃避的。首先评价主体不能仅仅是任课老师,要将自我评价和他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摒弃“一人一言定终身”的做法,摆脱评价机制的权利色。其次是评价方法不能仅仅以考试的形式一因盖全,倘若只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行,但是以成绩考量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综合素质体现确有不妥。
2.3 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创新路径
(1)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其它学科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其它学科最一般的抽象的理论学说,在学科知识领域,一方面,马克主义以其它学科为基础,离开了其它具体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另一方面,各门具体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确立其对其它学科的指导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正确认识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要远离政治,充分发挥它做为一门科学所具有的对人的认识起指导的作用。
(2)鼓励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深深的扎根于生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改革不仅仅要注重老师教的方法,也要探索并传授给学生学的方法,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而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缺一不可。马克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最终使命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也更加注重人的个人发展与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要始终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要与素质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生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样离不开生活的指导。我们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使知识能够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只有让课堂知识真正的回归生活,检验生活、指导生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3)加强对在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师的培养都是在入岗之后的培训,缺乏对师范类院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师范类学生进行校内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都是在校内的学习中形成的,而入岗后的培训对教师素质的形成仅仅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在校内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按照每年高校的需求量配备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切实改变一些高校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部重视这一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第二件事就是在校内提前进行教师培训,使这支队伍从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掌握系统的教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未来的学生,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打下结实的基础。
(4)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科技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科学界,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开始更加重视科技的强大力量,所以马克思主义必须体现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我们要始终站在科学的巅峰把握时代的脉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当作科学的跳板,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当然的改革必须沿着科学化的道路。
纵观马克思主义课程发展的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改革中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既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就必定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它具有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改革的进程在实践中是不断前进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定的问题,当然任何的改革都做不到十全十美,我们也在努力中不断克服着。
[1] 吴东华.六十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2] 莫桂权.略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之管见[D].1994年第三期
[3] 何家材.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路[D].1996.3
李静,汉族,陕西榆林人,研究生,陕西省西安市,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G642.0
A
1671-1602(2016)20-0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