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移承接地中西部地区职业人才供需调研分析

2016-02-23何艳梅修嫄嫄南昌大学科技学院

消费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

何艳梅 修嫄嫄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



产业转移承接地中西部地区职业人才供需调研分析

何艳梅 修嫄嫄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

摘 要:我国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正在加速进行,但人才的流失和稀缺是一大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大量数据收集指出中西部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进而分析造成目前形势的原因,最后给出对策建议,中西部人才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关键词:产业转移 职业人才 结构失衡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重要经济现象。本文所指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区域转移,具体指产业由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欠发达的中西部的转移。产业转移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关系,落实东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东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原材料价格、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不断上涨,导致边际收益递减明显,区域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加之国家及中西部地方政府的诸多产业政策的吸引和扶持,沿海发达地区纷纷把工业或工业的加工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迁徙,东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统计局 《 2010年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01-2010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82%、3.76%、4.18%和4.47%,在四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增速最快,中部地区次之,2000-2010年,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排在前十名的地区分别为贵州、新疆、重庆、山西、四川、江西、西藏、安徽、宁夏和甘肃。

尽管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取得不俗的成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项目不断增多、投资来源更加多元化,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在基础设施、思想观念、产业配套、政府服务、人才支持等方面仍有不足。本文主要对产业转移承接地中西部地区职业人才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西部地区职业人才供需现状

(一)中西部地区职业人才总量供不应求日渐明显

中西部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在所有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最为重要,任何生产要素均需要人力发挥其作用。统计结果显示: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6.6%。

2004年以来,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有所改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用工荒问题开始显现,至今仍未缓解,如今“招人难”现象已然蔓延至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加入到用工争夺战中。

据了解,随着产业转移和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政策,中国经济地图悄然改变,用工荒由东部沿海地区蔓延至中西部,原来的劳务输出地区中西

部历史性地出现了用工荒。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湖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以至于河南省政府亿元财政补贴帮助富士康招工,以解员工短缺问题。

自2006年开始,我国沿海地区逐渐出现了“民工荒”问题。08年金融危机期间这一现象暂时消失,但从09年下半年开始,媒体再次广泛报道“用工荒”。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部分城市2010年企业春季用工需求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1.春节后企业招工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节后企业用工需求比去年正常用工量净增15%,与2008年同期调查相比计划新招工人数上升约5个百分点。有70%的企业预期今年招工“有困难”或“有一定困难”,比往年相比上升了5个百分点。2.明确表示继续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往年略有下降。对务工人员调查中,有62%的返乡务工人员明确表示春节后要继续外出务工,与2008年同期调查相比降低了6个百分点。3.中西部地区供需均呈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明显增长,平均每个企业计划新招工人数为61人,比2008年同期调查高出16个百分点。对务工人员调查中,准备外出务工人员中打算去中西部的占29%,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可见,供需缺口仍然较大。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自2001年起定期发布全国100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显示,总体而言中西部区域劳动力需求人数均呈增长态势,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继续回升。

(二)中西部地区职业人才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

当前,职业人才结构性失衡正在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一方面众多企业苦于招工难,遭遇用工荒,使出各种招数,到处抢工人,另一方面,就业难特别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蔓延。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背后,隐藏的是人力市场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1.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产业间失衡。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和经济社会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迅速变迁使得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分布极不平衡。

在附加值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中西部从业人员数量绝对数和相对比例上较第一产业均明显相距甚远。2008年,中西部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5031.5、5985.7万人和3759.8、6455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25.25%、 30.04%和18.34%、31.49%。2010年,中西部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5778、6657万人和4199、6940 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27.53%、31.72%和19.72%、32.6%。

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表明,中西部低附加值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仍较大,技术含量高的二三产业发展欠缺,以致经济增长受阻,经济落后反过来限制人力资源的吸引和集聚。进一步加剧人力资源在我国各地区分布的不均衡。

2.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行业间失衡。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疆域辽阔,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但人口稀少,人才短缺,经济欠发达。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限的人力资源在各行业中分布不均,导致一部分行业供过于求而另一些行业供不应求是错位状态。中西部目前大体上处于传统行业人才过剩与新行业人才稀缺并存的尴尬局面。

3.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层次不高,质量低下。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质量普遍较低,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者由于“孔雀东南飞”大批流向发达地区,具有产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总量严重不足。

表5显示我国各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关情况,中部共计842.9万人,中部770.8万人,东部1376.89万人。

占全国国土面积56.25%的西部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为全国人才总量的28%;占全国国土面积10.7%的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为全国人才总量的 26%,而我国东部地区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 11%,却聚集全国46%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障碍分析李 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12 期)。

二、中西部地区职业人才供需现状原因分析

(一)我国人口红利时代正在消失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少儿及老人数量在总人口中比重较小,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我国2001—2010年人口结构变化,人口增长率每年递减,人口生育率总体处于下降状态,少儿人数逐年减少,老年人口数量每年递增,老年人抚养比率逐年上升,意味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据统计,我国在2000年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阶段,现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占世界首位。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有1.19亿65岁及以上老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9%。根据联合国2010年估计和预测的数据,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2030年将提高到18.7%,2040年是26.8%,2050年则高达30.8%。一直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全国劳动力供给必将面临压力。而这势必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的供应。

(二)中西部硬件环境相对较差,人才流失严重

从硬件条件来看,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许多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工业发展设施不完善,生活设施不完备。由于各地财力有限,交通运输不便,信息流通也受阻。

我国中部地区土地面积102.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0.7%。中部六省位于我国内陆区域,不沿边,不靠海。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农业是主要产业,但是现代化程度较低,流通业也是在京九铁路以后,才逐渐由衰弱中振兴起来。贫困人口集中分布、贫困程度较深、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重点县较多。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土地面积5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56%。人口稀少,目前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的22.99%。自然环境恶劣,资源溃乏,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地区大部分集中在该地区。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中西部地区人才奇缺,一方面难以吸引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人才流失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人才需求形成一个尖锐矛盾。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建设开发,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三)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导向,“唯学历论”人才观尚未改变,“学历高消费”等现状普遍存在,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导致相当数量的技校不得不关门,造成实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而残存的大中专技校则想方设法提升办学档次,最终导致技术人才的大量减少。尽管,一直尝试教育改革,但效果不容乐观。而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大学生难以在毕业后立即适应工作要求。

中西部地区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投入水平和校企合作条件等方面资源尤为匮乏。一是教育机会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中西部高招名额分配明显失衡,中西部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大大少于发达地区;二是教育过程不公平,东部和中西部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教育结果不公平,中西部不少本、专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明显的“品牌劣势”。

三 、对策建议

(一)政府

1.加大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政府应继续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把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措施,努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为当地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努力推动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总体结构由“金字塔型”向“钻石型”结构转化。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中西部教育投入力度,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增加中西部教育经费及政策的倾斜,加快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深化改革相关配套体制。政府应不断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工作,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为经济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搭建供需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信息沟通网站, 加强信息引导和对接服务,促进转移就业切实做到宣传到位、服务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大力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创业服务工作,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三是建立人才激励制度。

(二)企业

一个企业要有高精尖的产品,要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离不开强大的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做其后盾。 因此,企业必须转变短视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人才培养不是成本负担而是资本投资,投资的回报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企业也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转变用工模式,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物尽其用。

(三)职业学校

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的稀缺已成为制约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阻力,供需缺口巨大,企业对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方面给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形成压力,同时,职业学校也应看到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职业学校应主动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原则,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就业开课程,面向订单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注重教学改革,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不断淘汰老专业,密切关注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掌握行业职业人才走势,在课程安排、师资培养、技能实训上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加强自身发展,办出了职教品牌,力争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中西部地区职业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的问题, 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职业教育乃至全社会统筹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奕俊.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职业技术人才供需失衡问题及对策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009,13 .

[2]易振华,应千凡.产业转移趋势下我国劳动力区域性短缺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 2011,04.

[3]孙久文,胡安俊,陈林.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3.

{4]乔国龙 ,曹兵.我国“用工荒” 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经济视角,2012,3.

作者简介:何艳梅(1982.11-),女,汉族,江西抚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营销管理;修嫄嫄(1979.9-),女,汉族,江西南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北京专业市场向河北转移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