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系部网站为平台构建“网络编辑”实训体系的探索

2016-02-22江兴松

新闻世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江兴松

【摘 要】在技能型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工作中,成熟富有操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经验、熟悉企业工作流程、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系相关专业历年来的实际做法为例,从存在的困难、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成果等方面探讨了网络编辑人才培养中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训体系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4G时代的来临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为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飞跃。随着行业的发展,对高素质网络新闻与编辑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作为培养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网络新闻编辑”课程,需要面对网络传媒行业发展日新月异、非工程技术类成建制实习顶岗难、依赖单一企业合作风险大等诸多挑战,校企合作必须跳出传统合作思路,不断探索符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性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模式,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构建校企合作网络体系,促成传媒创意内容生产实践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间的转移与积累的良性循环。

在网络编辑专业群专业教学中,寻找各种实践教学建设方案,构建以系部网站为平台的实训体系,其根源在于:

一、“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体系构建存在的困难

(一)网站等实习单位无法大批量接收学生实训

互联网媒体网站作为文化传媒类企业,无法像工程技术类工厂可以接收大量的学生同时进行实训,现在很多媒体也不愿意接待仍以学业为主的短期实习生。作为指导老师的编辑记者也无法在采访、编辑等环节兼顾指导多名学生,所以在构建“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体系中,无法照搬传统做法,必须另辟蹊径,解决学生大批量实训的问题。

(二)地方产业发展不均衡限制了校企合作

在安徽地方传媒产业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行业发展相对成熟,安徽广播电视台曾位居地方卫视前三,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多以地方性网络媒体为主,各高校也难以找到成熟的机构合作,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落后于行业发展需求。

(三)持续投入力度不够

在校外合作基地建设、合作项目管理、行业教师引进政策等具体问题上存在观念、制度、操作上的障碍,导致在构建实训体系中存在资金、人力、管理上的持续投入力度不够。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合作上存在各种障碍使得学校“怕麻烦”主动放弃,三是学生忙于就业、深造,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

二、以系部网站模拟网络新闻工作情景,构建实训体系

(一)从系网站编辑部到新媒体工作室

为解决相关专业学生“网络新闻编辑”职业技能实训难的问题,安徽广播影视学院新闻系想方设法开拓渠道,在学院网站开通后,把二级子站点新闻系网站作为学生的实训平台运行起来。成立了系网站编辑部,系主任亲自担当网站运行总监,把关网站栏目与稿件内容,网站主编、编辑、记者全部来自学生,并选派多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采编。从2005年至今已运营十年,培养出的学生遍布安徽各大网络媒体,如“中安在线”、“新华网”、“万家热线”等。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2013年升级为“新媒体工作室”,除了以系网站为主平台,还运营起新闻系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培训学生的技能。

(二)实行总编辑制,真实还原工作情景

网站实行主编负责制,每年9月,从刚步人大二经过记者、编辑等岗位历练过一年的优秀学生中竞聘上岗。主编主持网站的日常运营工作,副主编、设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频道负责人员和专题栏目负责人由主编聘任,并由上述人员组成编辑部,负责网站的日常运营工作。相关专业的全体学生分别按兴趣及所长,应聘进入相应部门从事新闻采编与网站维护、运营等相关工作,各司其职,还原网站真实工作情景。

(三)学生全体分工参与,体验真实工作

“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不再是模拟,而是真实呈现。系网站新闻发布系统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工具。本着贴近职业特点、系统采用动态采编系统,支持以记者、栏目编辑、签发编辑、管理员等不同身份登录并实现网络稿件发布的完整流程。网站设置校内外动态,学生关注、专访、文学创作等栏目,每一条新闻都是学生自己采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真实的访问者——他们不仅有来自校内的师生,也有来自校外的关注者,他们或按“顶”或用点击量为每一条新闻打分,优秀的新闻还被推荐到校网站首页或者社会媒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发稿量、发稿的质量是评判他们能力的标准,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个实训体系中来,充分锻炼自己。

(四)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指导,点评网站阶段成果

系部从行业聘请了一线记者、编辑参与到实训指导中来,定期来校评点阶段成果,提出指导意见;开设专题讲座,与师生进行亲密互动;还邀请同学们参观工作场所,学习业界前沿动态。新华网安徽频道“新华侃客”栏目主编马祥平就对同学的成长非常关心,开设讲座讲解网络视频脚本写作、节目主持等网络新闻业务。经常通过邮件、QQ等形式就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作了讲解和答疑。

(五)推动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开展

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鉴定,把网络编辑人员素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网络编辑人员专业队伍的建设,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职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构建“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体系中,把推动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作为重要目标,规范工作流程,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考试,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添加筹码。

三、构建“网络新闻”实训体系获得的成果

(一)学生专业作品数量与质量大幅提高

每门课程结束时,都会产出相应的新闻作品。系网站网络实践平台自创办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作品在网站上发表,不仅仅是校内外文字、图片新闻,学生自己的新闻DV作品、电子杂志、文学作品、评论等都有了展示的平台。DV新闻作品每年作品时长400多分钟。网站汇总学生实训成果,学生作品质量也大幅提高。

(二)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由于校企合作以实践技能为核心,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的毕业生以实际动手能力强、乐于吃苦、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而受到欢迎,美誉度不断提高。

(三)培育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在合作中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新闻系双师素质教师已达100%。新闻系“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网络新闻编辑课》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坛新秀。

四、构建“网络新闻”实训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行业需求和行业标准融入实训体系建设

校内实训模拟平台的建立要与行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相匹配,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建设符合行业现状的操作平台。努力推动将行业标准融人教学,重点按照行业标准构建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合作单位提供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直接指导“网络新闻编辑”实践平台,还提供了大量实习实践机会,与新华网安徽频道《新华侃客》合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新闻系还设置了认知实践、采访周、实践季等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操作训练。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大量的学生在系网站平台实训,每天都进行各种策划,生产大量的新闻。为了保障实践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配备数量足够、技能够硬的老师,从策划立意、新闻采编、摄影图片、影视拍摄后制、网络编辑、网络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并把关,因此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教师以及兼职教师缺一不可,尤其需要培育具有深厚中文业务素质、懂得新闻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多媒体应用技能的复合型师资人才。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