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译文宏观意义对等的有效途径
——及物性结构与衔接链对应

2016-02-22

西部皮革 2016年22期
关键词:指代物性宏观

胡松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原译文宏观意义对等的有效途径
——及物性结构与衔接链对应

胡松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翻译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原译文宏观意义对等。张德禄和刘汝山指出译文重现原文的衔接机制是使原译文宏观意义对等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罗素的散文名篇及其译文的及物性结构和衔接链,结果发现原译文的及物性结构和衔接链有较大的相似之处,研究结果进一步佐证了张刘的观点,并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启示。

翻译;宏观意义对等;衔接机制

1 引言

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中转换的创造性活动,但由于不存在在各个层面都完全相同的两种语言,所以原译文很难在各个层面都完全对等。因而,翻译理论家及翻译者都退而寻求某个层面上的“对等”。张德禄和刘汝山指出,要使原语和目的语实现宏观意义对等,把原语的衔接机制在目标语中重现是个有效的方法[1]-237。笔者在过去的论文中证明了保留原文主位结构和语气结构是保留原文宏观意义对等的有效途径。但为了进一步确认张刘观点的合理性,本文再次尝试以罗素的散文名篇How to grow old和庄绎传译文《怎样才能活得老》前三段[2]20-22为研究对象,在假定原译文宏观意义对等的前提下,从张刘所提到的及物性结构和衔接链[2]238-241对比分析原译文,以进一步佐证张刘的观点。

2 及物性结构衔接

“及物性”是功能语法三大元功能中经验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为若干“过程”(process),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ce)[3]75。即我们可以通过“参与者”在“一定环境下”所参与的“过程”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内容。

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经验分成另外的六大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3]75

本文先按照弗莱斯1994年提出的T-unit单位(T-unit由一个独立小句及其所有附着在它上面的其它小句构成)将原译文划分为19个T-unit单位。结果显示,除了译文T-unit1的过程类型,笔者无法判断外,原文和译文19个T-unit中有13个在过程类型方面是一致的。这不仅反应了中英文在对人类经验分类方面的相似性,也说明了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过程类型,但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而改变了某些过程类型。此外,虽然T-unit6,7,10,18,19的过程类型都发生了变化。但笔者认为它们改变的原因是不同的。T-unit6从物质过程改变为关系过程可以体现英汉两种语言在对人类经验分类方面的差异。而T-unit7和10的过程类型发生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句及物性系统的参与者发生了变化。T-unit18和19的过程类型发生变化,一方面是由于译者在翻译时,融合了原文的动词词组和补语成分的语义,导致译文采用了不同的过程类型,另一方面也反应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对人类经验分类方面的差异。不过,上表中13个T-unit的过程类型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译者需要尽量保留原文的及物性系统,以保留原文的宏观意义。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译者也要根据目的语语言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

3 衔接链对比

这里的衔接链指由指代和词汇衔接构成的衔接链。其中,指代是衔接手段中最明显的一种,表示某个项目自己不能解释自己,而是必须到其他地方寻求其解释的现象[5]F29。指代主要由语法项目来体现,包括人称指代、指示指代和比较指代三大类。词汇衔接指通过重复一些相同或类似的词汇达成的衔接效果。词汇衔接较为复杂,本文按照徐玉臣(1996)对词汇衔接的分类,将其分为原词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义词和同现关系词。

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原译文中由指代和词汇衔接交替形成的衔接链,结果显示原译文的衔接链大致相同,虽然某些衔接链的起始有微小差距,比如原文的“过去与未来”衔接链从T-unit4持续到T-unit9,而译文的则从T-unit 4持续到T-unit10。还有原文的“年轻人与活力”衔接链从T-unit13持续到T-unit19,但在T-unit17中出现空缺,而译文的衔接链却没有这样的空缺。笔者认为这些差异多半还要归结到语言间的差异。并且通过分析这些细小差异,笔者发现译者在翻译时是在努力维护和保存原文的衔接链。比如,T-unit10中表达“过去”语义的成分是动词词组“used to be”,译者在翻译它时可以选择像“曾经”等其它类似词汇项目。但他坚持选用“过去”翻译“used to be”也许就是为了通过词汇重复来拉长衔接链。当然,如果译者选择“曾经”,似乎也可以融入到这一衔接链中,但毕竟没有用“过去”,通过词汇重复而造成的衔接效果明显。此外,在最后一条“关心”链中,前三个同词根的词(interest)在译文中也是翻译成了“关心”,这都反映了译者很好地保存了这条衔接链。因此从上可得,想要使原译文宏观意义对等,就要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文中由指称和词汇衔接所组成的衔接链。

4 结语

从上文可知,庄绎传在翻译原文时是尽可能得保留了原文的及物性结构和衔接链,以达到原译文的对等。只是在某些地方,由于语言偏好的原因进行了微小调动,加之本文是建立在原译文宏观意义对等的前提下,所以本文进一步佐证了张刘的观点“在译文中尽量重现原文的衔接机制是使原译文宏观意义对等的有效方法”。

[1] 张德禄.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

[2] 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Hodder Arnold,2011

胡松(1991-),男,汉族,湖北宜昌人,研究生在读,海南大学旅游学院14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 315 9

A

1671-1602(2016)22-0243-01

猜你喜欢

指代物性宏观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宏观与政策
宏观
宏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