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额尔古纳河右岸》现代视角下
——区域文明间的碰撞

2016-02-22

西部皮革 2016年22期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

李阳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浅谈《额尔古纳河右岸》现代视角下
——区域文明间的碰撞

李阳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任酋长的女人进行自述,讲述了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历史。作为曾经居住在贝加尔湖畔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山林中的游牧民族从事游猎和驯鹿,生活在原始的大兴安岭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大规模砍伐树木,开采矿产,并建立定居点游说牧民们前去居住。可面对一排排冰冷的房屋,失去自由被圈养着的驯鹿,与自己长期的传统生活习惯相抵触,造成了牧民一批批的回归。游牧民族的文明与城市文明间相碰撞是牧民回归的根源所在!

游牧民族;鄂温克族;萨满;驯鹿;定居

1 民族信仰——萨满神,崇拜自然

鄂温克族是没有语言的,在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交往下,佛教和东正教对鄂温克人产生了影响,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宗教——萨满。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萨满以神鼓,神锤为法器用来召集神灵,降服邪魔,拥有救死扶伤的神力。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通过跳神来预测未来祈福祭祀以达天听。当一任萨满去世,三年后萨满的神灵会降临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将这股神秘的力量延续下去。书中讲述了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如果说尼都萨满的命运是悲凉,那么妮浩的命运是无奈、孤苦。妮浩的一生都是为别人活着的,是在把别人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她每跳一次神去拯救别人的生命却要以自己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果格力、交库托坎、耶尔泥斯都都是这样的离去,贝尔娜因为整日活在随时丧命的恐惧中而被迫逃跑。妮浩曾说:“天要那个孩子走,我却要将他留下,这就是代价!”作为母亲她想让孩子平安快乐,作为萨满她有责任去保护子民,拯救生命!

鄂温克族人崇拜自然。萨满教信仰的根本思想是时间万事万物都有神灵在支配着,在此基础上他们崇拜自然,认为森林里的物种都是有灵性的,不能轻易冒犯,否则会遭受惩罚。当鄂温克族人猎得黑熊,堪达罕时会割下猎物的心脏先贡俸给萨满神,然后再食用。每年他们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宰杀驯鹿作为祭品以祈求上天能让开年风调雨顺。

2 游牧生活

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群居,也称为一个乌力楞。白天,男人们一起外出狩猎、布置陷阱,女人们在营地里放养驯鹿。驯鹿可以说是上天赐给鄂温克人的礼物,驯鹿富有脚力,在迁移时负载很重的东西穿越山林沼泽都很轻松,平时也不需要过多的照应。每天傍晚时分它们出去寻找食物,春季时吃青草,白头翁;夏季时肯桦树皮和桦树的叶子;到了秋天蘑菇和苔藓则是它们最爱,第二天清晨就会听见驯鹿摇晃着铃铛回到了营地。女人们挤鹿奶,用它的皮毛做衣服御寒;迎接男人们狩猎回来,对猎物进行分类,剥皮子,将肉做成肉干,熟皮子,维持生计。鹿茸,鹿筋,鹿鞭,鹿心血则是安达人的最愿意收入囊中的名贵药材,这些可以换给我们米、面、酒、茶叶等生活用品。

每一个鄂温克人都是一名优秀的歌唱家和舞蹈家。傍晚时分整个乌力楞的人都会聚集在一堆篝火周围喝酒吃肉,讲述白天打猎时的情景;兴致所以至之时会高歌一曲,女人们会跟随这旋律跳着翰切舞。达拉玛是跳的最好的,穿着裙子翩翩起舞,那灵动的身姿让林克深深的陶醉,营地里的孩子们一起追逐打闹,整个乌力楞里弥漫着大人小孩欢快的笑声,消解着一天的疲惫。这样的生活类似于《桃花源记》中的生活,人们生性淳朴,热情;生活平静,自然,快乐。所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离别,定居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政府对大兴安岭这片原始森林就行大规模的砍伐。电锯的伐木声惊醒了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运输木材的铁路线延着森林腹地铺开,粗壮的树木在电锯的怒吼声中轰然倒塌,山风也变得狂放而粗鲁。另一方面,政府在山下的乌启罗夫建立了定居点,有干净卫生的诊所,物品充足的商店,设施齐全的学校供孩子们读书。这使一部分的牧民心动了,开始了第一次的搬迁。随之而来的矛盾也就产生了:一排排石砌的房屋隔断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密不透风的屋顶没有了夜晚在在希楞柱里看星星,看月亮的舒畅。刚开始人们半夜睡不着觉便出来在街上瞎溜达,陌生的猎狗也互相的吼叫着。驯鹿是受伤害最大的,它们被圈禁在一个狭小的牧场中仿佛失去了灵性,整日不吃不喝,对情有独钟的盐吧也是不闻不问。这使得牧民们惊慌失措,吵嚷着要回到山里。没过多久,一批批的牧民回归森林。几年后,政府在布苏建立了新的更好的定居点,而当时的乌启罗夫只是剩下一排排的空房,成为过往行人的歇脚地。布苏的乡党委书记游说下山定居时说道:“一个放下猎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这句话无疑是对千百年来游走于大兴安岭,沉睡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彻底的否定。依莲娜是书中第一个走出大山,考上大学成为一名画家的孩子。她的画作里少不了灵动的驯鹿,连绵起伏的山峦,世代相依的河流。每当依莲娜从城市归来时,整个人是焦躁不安的,讨厌城市的喧嚣,人情冷漠,渴求山里的清新自然来洗涤内心的烦闷和家人的温暖,喜欢随着驯鹿四处游走寻找灵感。待到时间久后又会觉得山中太过安静,通讯不便,热烈的盼望着回到纸醉金迷的世界,急匆匆的离开了。如此反复,身心俱疲的回到森林,带着困惑将自己交给了贝尔茨河,随水而逝。

最近这些年,据根河市委的介绍说:“驯鹿下山圈养的失败和老一辈人对新生活的不适应,造成了牧民一批批的回归。”最终定居下来的是一批新生代的年轻人,他们已经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再依赖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的恩赐,彻底放下了手中的猎枪,慢慢融入现代化的生活中,做一个会说普通话的普通人,成为真正“文明”的民族!与此同时,老一辈的牧民坚守在山里中,延续这鄂温克族最后的传统。

《额尔古纳河右岸》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百年孤独,更是击打我们内心的一种震撼,是对我们56个民族未来的思考和忧虑,是在大踏步现代化建设中一直被我们所忽略的城市通病。不论是政府,还是我们自身都应该自觉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不让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消亡殆尽,这不单单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

[1] 汪立珍.鄂温克族宗教信仰与文化[D].中央民族出版社

I206

A

1671-1602(2016)22-0194-01

猜你喜欢

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浅析画面感在舞台中产生的舞台效果
额尔古纳河谣曲
额尔古纳河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在额尔古纳河的应用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研究
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词语冷暖色调处理上的特点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