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酒店人才流失现象原因及对策探讨

2016-02-22李婉宁

西部皮革 2016年24期
关键词:跳槽人才职业

李婉宁

(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浅析酒店人才流失现象原因及对策探讨

李婉宁

(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针对目前酒店人员流失这一现象,通过对酒店人员流失进行调查分析,对其产生原因从酒店方面、教育行业人才培养方面、从业人员自身方面及社会因素方面进行细化分析,重点探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因素,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期望我们的旅游酒店类高等职业教育能尽快、更好的与社会、市场接轨。

酒店人才;人员流失;高职教育

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2007年对国内23个城市部分星级饭店的调查统计,近5年员工流动率最低在22.56%,最高在25.64%,平均为23.95%[1]。酒店人才频繁跳槽弊端甚多,如:使酒店培训费用增加,提高经营费用;会引起服务质量和效率不稳定;会造成客源流失;会影响团队的积极性和稳定性。酒店人员流失原因何在?针对目前酒店人员流失这一现象,通过对酒店人员流失进行调查分析,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期望我们的旅游酒店类高等职业教育能尽快、更好的与社会、市场接轨。

1 酒店人员流失因素分析

1.1 社会因素方面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劳动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使酒店劳动力频繁跳槽。现在,人们已不再奢求铁饭碗。而市场经济打破了劳动力计划调节,实现了劳动力市场化,从而刺激人们努力追求好饭碗,不求长久,但求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力流动是历史的一个重大进步。在这个大背景下,酒店业当然要受到影响。社会上不少人认为酒店服务人员靠脸蛋、身材吃青春饭,没前途。酒店员工普遍觉得被人看不起,就算喜欢酒店工作,迫于偏见,有机会就很有可能跳槽。有的饭店新招聘的大学生,不到两年全部流失,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心理预期与现实工作存在较大差距。中、高级管理人员跳槽,有的是对领导不满意,有的是对工作环境不满意,有的是对发展空间不满意。在外资酒店,尽管国内人才具备同等条件和能力,但外资或者境外管理集团托管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大都是外派的,本土员工难以升迁,发展空间有限,从而引发本土员工跳槽。众所周知,本土员工年龄到三四十岁,如果无法提升为高层管理人员,只能选择跳槽,进而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1.2 传统酒店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院校在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现状来看,我国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大多集中在第四和第五个学期,其他时段以在校集中学习系统、宽泛的理论知识为主,较少有接触行业的机会。而根据现代酒店业的特征,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应是培养的重心,这些素质和能力的训练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课堂理论灌输,就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是缺乏实效性的。由于多方面原因,虽然很多专业都进行了产学合作,但是合作仅停留在参观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交流等较低层次。实践教学支持支撑条件不足。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对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是教育界迫切需要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 酒店业人员流失解决对策探讨

酒店人才跳槽频繁弊大于利。有的导致人才流失的因素是无法改变的,有的则需要酒店行业管理者作出努力,比如说以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文化留人等等。事实上,为确保酒店人才相对稳定,学校在校教育也应该提前做好相应工作。

2.1 寻求“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共赢的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在德国乃至欧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为人们所接受,而且还以此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使职业教育更加接近真实的职业世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示:酒店管理专业实行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使三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基础夯实。学校、企业、学生是模式实施的主体,作为校方,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根本任务,不光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职业思想的巩固。作为企业,为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其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职业思想明确,企业文化认同,员工的流失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2.2 建立科学可行的实践教育体系是模式实施效果的保障

实践教育体系涉及到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指导、监控、考核与评估。在指导力量上应建立一支有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骨干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制订详细的指导规程和教师考评细则。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远离工作世界等问题使得这一日标难以完全实现,致使经济界抱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我国的职业教育;倡导就业导向,加强产学合作等。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职业教育的内容与真实工作世界的距离,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状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内容远离工作世界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职业教育,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1] 张景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姜大源畅谈职教教学改革田[J].教育与职业,2006,(16).

[2] 姜大源.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动向田[J].职业技术与教育,2005,(18).

[3]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4]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0.

F272.9

A

1671-1602(2016)24-0168-01

猜你喜欢

跳槽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跳槽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
我该辞职吗?
忙着跳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