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016-02-22马小芬卜全慧黄重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消化科江苏南京210002

西部中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方用萎缩性病机

马小芬,朱 清,卜全慧,黄重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消化科,江苏 南京 21000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马小芬,朱清,卜全慧,黄重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消化科,江苏 南京 210002

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包括辨证论治、针灸治疗)和中西医结合角度对近年来国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胃炎,萎缩性,慢性;中医药;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C h ro ni c At ro p h i c G ast r i t i s,C A G)是一种常见的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病理改变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不一,病因复杂,是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1]。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 H O)将C A G列为胃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3%~5%[2]。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本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则逐减显示出其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3-4]。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研究和诊治状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名,但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呃逆”等范畴。纵观近年来有关C A G的文献报道及各家著作,由于C A G中医病名繁多,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各不相同。马辉等[5]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产生的气滞、痰湿、食滞、寒凝、瘀血等病理因素互结,一方面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导致脾运失常,津液乏源,胃体失养,造成该病复杂的临床表现,最终形成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甚则癌变。李佃贵[6]则表示浊毒是C A G的主要病机之一,基于此并结合长期临床经验提出并创立了“浊毒”学说,他认为浊毒在C A G的病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与C A G关系甚为密切。崔一鸣等[7]指出C A G临床表现复杂,病程长,久病入络,应从中医络病学说角度认识和治疗本病,认为“脾胃虚弱,寒湿伏络”为C A G的根本病机,“寒湿入络”对C A G的发生及病理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潘华峰等[8]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提出“虚、瘀、毒”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负责运化水谷精微,脾胃虚则气机升降失常,中焦困阻,日久不仅影响气血运行而为瘀,亦易感受湿热或生湿化热而成毒,使脾气虚衰,虚瘀毒互为因果,影响胃黏膜状态,进而向C A G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状况。汤建光[9]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频繁的七情刺激、长期饮食不节和劳倦内伤等密切相关,久病耗气伤津,致使中气亏损,气虚推动无力,终致气滞血瘀,胃体失养,气滞血瘀日久而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许兰兰[10]则提出“内燥”为C A G基本病机,燥热伤津,胃损津枯,胃体失养是其主要病理基础。胃为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长期饮食不节和(或)情志失调,化热生燥,犯胃伤津,津亏失养,可致C A G的发生。

综上所述,虽然各医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认为C A G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主要以脾胃虚弱为主,与肝关系密切,病久可伤及气血,在此过程中瘀和毒起着关键作用,以上认识将为中医药治疗C A G的证型分类和治疗方案的提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中医药治疗

2.1辨证论治由于不同医家学术观点、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差异,致使C A G临床证型分类纷繁,治疗方法可谓各有心得、百家争鸣。单兆伟[11]按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治疗:脾胃气虚证,治当健脾助运,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中焦郁热证,治宜和胃泄热,方用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化裁;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胃阴亏虚证,治宜益胃养阴,以补充阴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化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应用于C A G的临床治疗成果丰硕。刘冠歧等[12]以疏肝和胃法治疗46例肝胃不和型C A G患者,发现以柴胡疏肝散为主的疏肝和胃法对于肝胃不和型C A G患者具有确切临床疗效,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郭淑云[13]认为对脾胃虚弱兼血瘀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治宜益气养阴,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以自拟萎胃康方加减,收效颇丰。王国斌[14]认为本病以脾胃气(阳)虚,阴虚为本,气滞、食滞、痰湿、瘀血为标。脾胃升降失常,治宜六君子汤加减;若为胃阴亏虚,治用芍药汤加减;气滞多选用如佛手、郁金、香橼等性味平和之理气药;痰湿阻滞多选用二陈汤加砂仁化湿醒脾,生薏苡仁利湿,川朴花理气化湿,甘松醒脾开胃;若胃络瘀阻者,则治予失笑散或加刺猬皮、莪术等活血化瘀药;饮食积滞,治当消积导滞,多选用枳术丸加减。徐景藩[15]辨证分为胃阴不足证,治宜滋养胃阴,佐以行气。方用沙参麦冬汤或益胃汤加减;中虚(脾胃气虚)气滞证,治宜健脾和胃佐以理气,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兼食滞者,治疗宜消食导滞、调和胃肠,方用保和丸加减;兼湿热、痰饮者,治宜祛湿化痰,药用陈皮、半夏、厚朴、苍术等;兼瘀血者,治宜益气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苏克雷等[16]认为,以六君子汤为代表的益气健脾法对C A G患者症状改善、内镜下黏膜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优势(P<0.05)。张声生[17]根据患者的临床证候,结合胃镜检查结果,以健脾理气、化瘀清热为主要治疗法则,采用“萎胃治疗方”为基本方,根据不同证候类型灵活配伍,临床获得满意疗效。

由以上论述可见,各个医家通过辨证论治对于C A G的治疗效果满意,似乎说明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但细查可知,目前对于C A G的治疗报道多为名家经验总结、个案报道、小样本临床研究等,尚缺乏可重复性强、样本量大的临床报道。虽然2006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提出了C A G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18],但由于C A G病因病机复杂、患者表现的个体差异以及证候诊断缺乏量化标准等因素,临床分型诊治尚不能完全统一,以致目前未能提出可推广性强及应用范围大的C A G中医辨证诊疗方案。

2.2针灸治疗针灸在C A G的治疗中也有良好的效果。崔建胜[19]以210例C A G患者为对象研究以针药结合方法治疗时发现,自拟益气活血方加减结合针灸的治疗方法,对于C A G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中药的对照组(P<0.05),显示出针灸疗法对于治疗C A G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赵志强[20]对中药、针灸及按摩方法与中药胃康宁治疗C A G疗效的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综合治疗组在对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龚志荣[21]在研究辨证选取阳明胃经穴位治疗C A G与中药辨证汤剂和西药疗效差异时发现,针灸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胃肠蠕动,并对调整胃酸和胃蛋白酶水平有明显优势,对C A G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石爱华[22]对电热针结合四君子汤加味与电热针治疗脾胃虚寒型C A G疗效时发现,2组均对C A G有效,且2组临床症状和病理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临床症状和镜下表现方面以针药结合组疗效更优。石学敏[23]基于对C A G“胃气壅滞,不通则痛”的病机认识,提出针灸以益气活血、疏肝解郁、和胃止痛为原则的基本治法。穴位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血海、太冲、期门,除中脘外,其他穴位均取双侧。治疗C A G患者47例,总有效率为86.96%,显示出针灸对于本病的良好临床优势。

针灸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及安全性高等优点,通过以上研究表明,针灸对于C A G确实显示出良好的优势和应用前景,为C A G治疗方法的扩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虽然2011年中国针灸学会颁布了针灸治疗C A G的临床实践指南,但由于针灸对于C A G的治疗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对于辨证取穴和评价标准尚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临床报道文献质量普遍较差,在取得现有成就的同时,应努力做出符合C O N S O RT 和S TRI C TA的针灸临床研究,为丰富C A G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是以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突显中医诊疗特色的同时,增加对C A G的临床疗效。陈雪霏等[24]在对60 例C A G的患者采用四联疗法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法加减治疗的对比研究时发现,后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前者的66.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疗效优势。彭罡馗[25]以一贯煎加减和替普瑞酮胶囊为治疗组与单用替普瑞酮胶囊对照治疗C A G发现,中西医结合对C A G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西药 (P<0.05),且对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和病理评分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 A G方法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王学武等[26]运用中药辨证施治、西药治疗和中药辨证施治结合西药治疗168例C A G患者,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中药辨证施治配合西药相辅相成,可明显提高C A G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任雨芳等[27]将100例C A 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以奥美拉唑胶囊和维酶素为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阴益胃汤,60天为1个疗程,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随访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目前,现代医学对于C A G的治疗主要采用根除H p、保护胃黏膜及控制反流等对症治疗及手术治疗,局限于症状改善,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胃黏膜萎缩,甚至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逆转表现出一定优势,但短期改善患者症状效果与西药比较略差,中西医结合在改善症状和病理组织学方面则更具优势[28],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 A G的探索,将为拓展C A G治疗视野,找寻更具优势的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帮助。

4 讨论

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目前对于中医药治疗C A G的临床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1)临床缺乏辨证分型的统一标准,治疗方法分类繁多;2)辨治疗效评判缺乏:除病理诊断以外,缺乏实用性和推广性强的参考依据;3)治疗上辨病多于辨证,临床报道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临床观察,临床效果的可重复性较差,可推广性不确定;4)临床研究存在如设计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对照药物选择不具代表性,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一等问题。因此,确定中医药治疗C A G的主导方向,总结和制定C A G辨证分型标准和加减模式,辨明方药主次,规范临床研究方法和疗效评价体系,将有利于做出更加标准和客观的中医药治疗C A G的临床研究,从而制定出更具优势的C A G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中医药对C A G的临床治疗效果。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4.

[2]SipponenP.Gastriccancerpathogenesis,risks,and prevention[J].Gast roenterol,2002,37(Supple1 3):39-44.

[3] 朱方石.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法现状的分析与研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2):1-3.

[4] 朱方石.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困惑”及其对策的研讨[J].医学与哲学,2012,33(10):47-51.

[5] 马辉,顾庆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4):656-657.

[6] 杜艳茹,刘雪婷,王春浩.李佃贵化浊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兼次症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3):535-536.

[7] 崔一鸣,周斌.慢性萎缩性胃炎寒湿入络病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327-1329.

[8] 潘华峰,刘友章,王超,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虚瘀毒病机及健脾化瘀解毒干预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236-1238.

[9] 杨淑娟,汤建光.汤建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浅析[J].光明中医,2010,25(3):381-382.

[10]许兰兰.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燥论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3):80-81.

[11]胥波.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要[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2):222-223.

[12]刘冠岐,朱方石.胃萎Ⅱ号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8):140-142.

[13]段靓钰.郭淑云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13-14.

[14]李达.王国斌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3):197-198.

[15]许宝才,李春婷.徐景藩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经验拾萃[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2):5-7.

[16]苏克雷,朱方石,施甜,等.胃萎Ⅰ号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62例临床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1):154-156.

[17]陈剑明,崔超.张声生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2,29(3):180-181.

[18]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25-27.

[19]崔建胜.中药加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1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31(11):74.

[20]赵志强.针药综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J].医药信息,2010,23(12):4578-4579.

[21]龚志荣,汪灵,龚沁.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9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6):412-413.

[22]石爱华.电热针结合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3):418-419.

[23]石学敏.针灸治疗肝胆不和型萎缩性胃炎47例[J].中国中医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33-34.

[24]陈雪霏,陈磊,李赫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学,2009,5(11):52-53.

[25]彭罡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6):27-28.

[26]王学武,陶艳丽,赵洪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68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10):1508-1509.

[27]任雨芳,王继洪,任立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29-30.

[28]孔岩君,李勇,李文林,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的Meta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0):1982-1986.

TCM Research Progress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A Xiaofen,ZHU Qing,BU Quanhui,HUANG Chongfa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of the 454th Hospital of PLA,Nanjing 210002,China

TCM studies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in recentyearswere reviewed from the cause and the pathogenesis,TCM therapy(includ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acupunture)and integrative medicine,in order to discuss TCM research progressof CAG.

gastritis,atrophic,chronic;TCM;the review

R573.3

A

1004-6852(2016)04-0134-04

2015-02-27

马小芬(1984—),女,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方用萎缩性病机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