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2016-02-21
科技
饲料所研发新型微生态制剂将促进抗生素替代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王建华研究员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新型微生态制剂的创制与应用”(2013BAD10B02)课题通过验收。课题成果为新型微生态制剂在促进抗生素替代、保障畜产品安全和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奠定了理论和应用基础。
课题针对畜禽养殖中存在的幼龄动物腹泻、饲料用抗生素带来的负面效应、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益生菌(布拉酵母、乳酸菌和芽孢杆菌)活菌制剂、益生元(改性菊粉、植物多糖)制剂、复合微生态制剂、霉菌毒素生物降解剂、鱼类益生菌及其专用藻类等细分产品的创制与应用研究工作。
课题基于不同动物防治腹泻特定需求,首次提出和设计了微生态制剂差异性细分产品。通过3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研发的布拉酵母新产品中活菌数>370亿菌落单位/克,解析了其作用机制。完成了羧甲基菊粉等6种改性菊粉的制备及其表征分析,建立了益生菌与改性菊粉等增效复配技术,其中羧甲基菊粉钙提高动物钙吸收20%以上,氨乙基菊粉对自由基的清除率提高25%以上。建立了乳酸菌复合壁材包被(海藻糖、中草药等)高效包埋体系,形成了干酪乳杆菌等专用的“W/O/ W”型包埋产物-多液芯乳酸菌微胶囊制剂技术,包埋产物干燥死亡率<50%,过人工胃酸死亡率<20%,4℃储藏40天最高存活率接近100%。开发了工程化乳酸乳球菌、乳酸链球菌、抗菌肽、植物多糖、藻类多糖等新产品,研制出幼龄动物复合微生物制剂8个、反刍动物用腐殖酸复合微生物制剂产品3个。制定相关微生态制剂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23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获新饲料添加剂证书1项;鉴定成果3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51篇)、出版专著2部。
项目建立实验示范基地18个,中试生产线14条,生产线13条,生产相关产品160万吨,替代目标动物饲料抗生素用量50%以上,产值6.9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我国家畜基因库保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日,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在北京对“我国主要地方家畜遗传资源基因库保种关键技术研究及遗传特征分析”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专家组在听取了成果完成单位的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档案和原始记录后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技术和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由全国畜牧总站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主持完成。主要研究的目的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家畜遗传资源,改进遗传物质制作的配套技术,收集保存我国主要地方优良遗传资源的冷冻精液、冷冻胚胎、体细胞、血液和DNA等遗传物质。
该成果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保存了10个物种、78个家畜品种的冷冻精液、冷冻胚胎、体细胞、血样、DNA等遗传物质。研究了牛和羊超排技术,供体羊不同季节超排处理期饲养管理技术,形成了稳定的地方猪、马和驴冷冻精液制作技术,建立了效果稳定、成本低的地方家畜遗传资源制作保存的配套技术体系。实现了国家家畜基因库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业助理兽医师以上资格证、市级动物防疫员证、市级动物检疫协检员证以乡村兽医登记证和村防疫员聘任证书。三要有仪器设备。配置消毒锅、喷雾消毒器、冷藏箱、等仪器设备。四要有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规范的工作制度。包括畜牧生产统计监测制度、动物疫情报告制度、日常巡查制度、检疫申报受理制度、疫苗使用制度、免疫标识使用制度等。还要建立完整畜禽养殖记录、动物免疫记录、疫情报告记录等。另外,还要公示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检疫申报受理权限及范围、检疫申报受理程序以及协检员照片、市及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电话等。(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