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小反刍兽疫的防治
2016-02-21莫发云
莫发云
(云南省易门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易门 651100)
易门县小反刍兽疫的防治
莫发云
(云南省易门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易门 651100)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小反刍兽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率高,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给养羊户造成较大的损失,对山羊和绵羊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结合易门县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防治情况,现分析如下。
1 防治现状
1.1 疫病的发生与诊断 2014年4月10日,易门县浦贝乡村防疫员在小反刍兽疫监管排查中发现本村2户养殖户的山羊有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经流行病学和疫情调查,2户养殖户共存栏山羊39只,发病28只,死亡1只,发病山羊出现发热,体温40℃以上,口鼻有粘稠分泌物,腹泻严重,有的口腔溃疡等,经采集样品病料于2014年4月11日下午送至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实验室监测,2户羊群的样品检验结果均为小反刍兽疫阳性病例,初步诊断为小反刍兽疫可疑病例,疫源为2014年3月30日从易门县龙泉牲畜交易市场购进产地为昆明市安宁温泉的山羊9只而引发。
1.2 采取的措施
1.2.1 领导重视,责任明确。疫情发生后,易门县及时制定了《易门县小反刍兽疫Ⅲ级疫情应急响应防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各工作组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了督查机制。
1.2.2 加强宣传培训,科学防控。采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张贴宣传单、发放告知书、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对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进行宣传,让广大养殖户了解科学的防控知识,进一步增强防控意识,做到“科学防控、群防群控”,为及时消除疫情隐患奠定了基础。
1.2.3 及时排查疫情,准确掌握饲养发病实情。2014年4月7~9日,对全县所有养羊户进行拉网式的彻底大排查,排查工作做到逐村、逐户、逐场全面排查,不漏过一个养殖场(户),不遗留一个死角盲点,经排查,全县共有养羊户2062户,存栏山羊62663只,为做好防控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
1.2.4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封锁疫区。疫情发生后,易门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并对疫点、疫区进行封锁。禁止疫点、疫区内的牛、羊等小反刍动物出入,对出入人员、车辆和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品、畜舍、相关场地等进行严格消毒;对受威胁区的羊群实行禁牧关养,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1.2.5 设卡检查,防堵疫源。2014年4月7日开始,易门县先后在通往外地的交通路口设立了14个小反刍兽疫防控堵卡点,对进入易门县的车辆进行进行严格检查,禁止外地羊、牛等反刍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有效防止了外来疫源再次侵入我县引发疫情。
1.3 防治效果 经采取强有力的综合防控措施,易门县于2014年4月30日全部控制和扑灭疫情。5月14日,在扑灭疫情的4个乡镇(街道)疫区和受威胁区随机采集羊鼻腔棉拭子和血清样品各30份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免疫效果检测,免疫抗体转阳率达100%,至2014年5月21日连续21d没有出现新的病例,经临床监测和实验室检测均未发现新的临床病例和阳性病例,易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于2014年5月21日终止Ⅲ级疫情应急响应,5月22日开放活羊交易市场及屠宰、加工羊制品的经营活动,恢复了山羊的正常生产经营和产业的发展,至今易门县未再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
2 疫情发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2.1 易门县小反刍兽疫疫源主要是2014年3月20日至4 月10日期间,在市场交易山羊时把外地病原带入易门县,属外地输入型疫源,是疫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2.2 由于小反刍兽疫属新的动物疫病,上级业务部门对该病的预警和防检知识培训又相对滞后,检疫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缺乏检疫经验,致使该病从市场流入各发病乡镇、村组、养殖户传染发病。
2.3 小反刍兽疫属外来动物疫病,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从未要求对未发生过该病的地区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预防,羊群没有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所有羊群均属易感对象,是造成此次疫情暴发的最主要原因。
3 建议
3.1 定期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及饲养户外来动物疫病相关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认识动物疫病、诊断疫病、防治疫病的水平和能力。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以便把动物疫情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
3.2 继续加强疫情监测监管,强化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做到发现疫情,及时果断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进一步巩固取得的防控成果。
3.3 加强对畜禽贩运及其产品经营户法律法规和相关防控知识的宣传培训,加大查处打击违法行为力度,遏制人为有意贩运、经营染疫动物其产品而引发疫病传播流行的违法行为。
3.4 继续加强免疫工作,及时对漏免、新生羊只进行免疫,确保常年群体免疫密度不低于95%。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7.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