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与当代社会道德状况探析*
2016-02-21胡青青
胡青青
(湖南工业大学 国际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网络热词与当代社会道德状况探析*
胡青青
(湖南工业大学 国际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解码网络热词有利于把握当代社会道德文化状况。纵观目前网络热词,他们或引领当代社会良好道德风尚,或凸显当代社会道德失范。对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热词的道德教育功能,提升广大网民的道德水平,发出中国好声音,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聚道德正能量。
网络热词;社会文化;道德现状;道德教育功能
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背景下海量网络信息的传播使人们应接不暇,大众参与传播和评议社会新闻事件也随之普及,各种社会舆情和社会心态也加速成型。这些变化强化了社会大众和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也赋予了其对民主权力的监督。在此基础上,社会热点事件或重大新闻一旦产生,聚焦于社会舆情事件之上的网络热词也就应运而生。纵观这些网络热词,有的积极向上,催人奋进,传递着社会正能量,引领着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但由于中国正处于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既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侵蚀与干扰,又要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传统思想道德解构所带来的困惑与迷惘,因而更多的网络热词则是以黑色幽默和讽喻风格为特征的形式出现,并在各类负面新闻事件中不断涌现和演变,时刻侵蚀着部分网民的思想道德素养,这类网络热词既有损党的形象,又弱化了政府的公信力。本文选取了可信度较高的互动百科和百度百科联合多家机构发布的2008年度至2015年度的网络热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网络热词与当代社会道德状况的相关性。
一、网络热词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文化关键词
网络热词是互联网兴起后出现的一种重要的语言传播现象,也是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与当代社会的变化发展紧密相关。网络热词是当代社会事件、热点新闻之于社会重大舆情的浓缩反映,折射社会大众之于现状的民意期待,更是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文化索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和网络世界的群体化,大众媒体、网络媒体的影响与日俱增,数以亿计的网民群体在有意和无意之中创造着网络热词,使之出现了使用范围广、运用率高、影响力大的流行态势。根据第三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度中国网民人数已达6.88亿,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口在使用互联网。“网络热词”通过互联网层出不穷,并且有延伸至日常生活的趋势,其时尚、快捷并通俗易懂,碎片化的语言信息直接折射当代社会生活。同时,若键入相关的核心词汇或“热词”,并以此词条进行搜索,在分秒之内便能实现语言背后的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而这个输入的内容就是“关键词”。关键词是研究社会文化的科学方法论,通过搜索和整理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重点核心词汇,可以探讨置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这些关键词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涵义。正如当代英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者雷蒙德·威廉斯所阐述的,关键词有两种相关的意涵:“一方面,在特定的语境及诠释里,它们非常重要且与所属领域积极相关。另一方面,在某些思想领域,它们是意味深长且具指示性的词,它们的用法与了解“文化”、“社会”(两个最普遍的词汇)息息相关。”[1]7
网络热词是信息时代的社会文化关键词,通过对社会关键词的研究,得以了解和掌握当代社会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实时记录社会各类善与恶、美与丑,直接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思想观点。网络热词作为社会的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社会大众不仅可以通过语言对社会的反作用来洞悉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变迁,同时也能把握当代道德生活状况。因此,研究网络热词,不仅要注重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所反映的道德水平,更需要言说者注重其言语行为,接受道德的审视和制约,担负一定的社会道义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热词作为信息时代的关键词,是大众了解当今社会与文化、知晓社会的道德状况、还原社会事件真相、收集公民意见、正视社会存在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网络热词折射道德生活现状
语言是社会文化生活的载体。首先,网络热词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是言语交际者主观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之于客观世界的价值、动机和言语主体的道德价值判断得以展现。其次,网络热词是一种文化现象。透过当今社会的网络热词,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现实状况得以掌握,社会精神价值观和道德生活现状得以了解,当代社会变化发展的动态得以知晓。社会大众之于现阶段重大事件或热点新闻的态度和心理上之演变的网络热词,其解构过程折射出当代社会道德状况和伦理问题,更是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精神文明和个人文化素质的伦理诉求。网络热词是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情绪的真实写照。
网络热词折射出网民对现实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心理期盼,它们涉及到社会及生活各个领域。从其表现形式上看,网络热词的形式丰富多样,大部分以文字为主和少量辅以字母、符号和数字或者直接引用名人名言或套用电视、电影、广告中的经典话语;从网络热词的立意背景来看,有些网络热词是网民基于社会事件或话题的有意量身打造,有些却是网民无意传播海量信息时的自然形成。网络热词大致有三种分类方式:首先,从网络热词的敏感性来看,可以分为反复易感型和免疫易感型。其中反复易感型往往容易被重大社会事件所激发,从而呈现反复感染的状态,如:“躲猫猫”、“俯卧撑”;而免疫易感型则反之,它们经过媒体部门对事实真相的侦查,从而不再引起公众关注而逐渐销声匿迹,如:“我爸是市长”。其次,从网络热词带来的社会影响来看,又可以划分为积极性网络热词和消极性网络热词。积极性网络热词主要指对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一种表达,如:“最美XX”、“主席套餐”、“中国梦”;而消极性网络热词则折射社会伦理道德行为的失范,如:“温和腐败”、“中石化萝卜”、“郭美美”等。最后,从网络热词所承载的内容来看,网络热词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公平正义类,主要反映了不公平、不正义的社会现实;二是日常民生类,包括食品安全、交通出行、物价水平、生态环境、医疗保险等;三是娱乐游戏类,包括网民自嘲类称谓、游戏类专业术语等。以下主要阐述网络热词带来的社会影响这一分类方式,具体分析网络热词与当代社会道德状况的相关性。
第一,积极性网络热词引领当代社会良好道德风尚
积极性网络热词是指及时反映正面社会新闻事件的一种浓缩式的网络语言,体现社会生活当中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状况和道德水平,具体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状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正面积极的网络热词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营造着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集中体现在“勤俭节约美德”的提倡、“仁爱”精神的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等方面。
“光盘行动”成为2013年度十大新闻热词、网络热度词汇,风靡全国的著名公益品牌之一,反映了当代社会对资源节约的呼唤,展现了“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建议社会大众珍惜米粮、彻底扫光盘子中的食物”的理念。“主席套餐”是习主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动诠释和表率,向所有的道德主体传达了“勤俭节约”道德观念。此外,“杜拉拉”、“女汉子”等网络热词演变为一种流行时尚,印证了勤俭节约、百折不饶的传统美德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的大众文化,并且这种传统美德净化了社会道德环境,折射出社会良好道德风尚。
现今,“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亲爱同情”的精神根源、“忠恕之道”的为人处世、“克己复礼”的道德实践以及“博施济众”的奉献情怀,包含着对传统伦理道德核心思想的高度赞扬,都表达着当代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高贵品质。网络热词“挽尊”、“邵逸夫”、“习大大”,既是社会对其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肯定,更是民众对“仁爱”精神的渴盼与诉求,彰显了社会道德风尚对“仁爱”精神的追求。2011年开始流行的系列网络热词“最美XX”,他们或朴实平凡,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或敬老爱老,关爱父母;或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却对赞赏不以为意;或见义勇为,坚持正义就算牺牲自己也义无反顾。他们通过同情、爱人之情激发社会的道德良知;践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感为社会树立了道德榜样,让社会大众看到了良好道德风尚对社会仁爱美德的期待与希望。
爱国主义是故国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体,也是国民的精神支柱、精神财富和道德力量,对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它可以凝聚民族的向心力,带来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网络热词“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复兴的战略设想。“嫦娥三号”的流行是中国古代美丽传说“成功奔月”的实现,探月工程是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工程,是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上网络热词的流行,不仅传递和弘扬着网民的爱国情怀和精神,也正因为爱国主义正能量的传播,中华民族将更加团结与奋进,社会风尚将不断净化与升华。
第二,消极性网络热词凸显当代道德行为失范
消极性网络热词是指反映负面社会新闻事件的一种浓缩式的网络语言,从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某种不良社会影响或风气,具体表现当代社会道德行为的失范。朱贻庭先生指出道德失范是指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在调节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进程中,因为其调节和规范功能缺乏有效性,而引发的社会失序现象和社会行为混乱现象。[2]22纵观2008至2015年度网络热词,折射社会负面影响的网络热词数量占较大的比例,且侧重的领域和范围主要体现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诚信的缺失、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公共权力的异化。其中,社会诚信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学术诚信、公众人物等领域的道德生活现状;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则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疏远和物质婚恋观的流行;公共权力的异化主要体现为当今政府个别官员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腐化堕落、与民争利、麻木不仁、人格低下等道德生活现状,具体阐述如下:
社会诚信是人际信任的基础和践行社会道德的根本,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社会美德的传承。近年来,社会功利主义的盛行,部分机构和个人为了私利而不守诚信,食品安全、学术造假、公众人物恶意炒作等事件接连发生,动摇着人们对社会信任的基石。“大头娃”、“染色馒头”、“皮鞋酸奶”、“瘦肉精”、“地沟油”等社会事件浓缩而成的网络热词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这一系列假冒伪劣产品的背后,引起了民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生产与监管的强烈质疑,反映了国人对食品行业缺乏职业伦理道德的深切忧虑。网络热词“门修斯”和“常凯申”,经网友传播后作为典型,成为普通民众茶余饭后的网络热词,折射出当今学术的腐败和欺骗层次逐渐取代了以往对学术的尊重和对科学的坚守。网络热词“成龙魔咒”、“侯耀华”,既然作为社会公众人物,深受观众的追捧与喜爱,就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代言产品的了解和全面的考究,严把产品的质量关,切忌利用公众的信任成为劣质产品的销售帮凶,给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带来安全隐患。
维特根斯坦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方式”。[3]19网络热词作为社会群体宣泄外来压力而采取的一种表达方式,折射出我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典型特征。首先,经济的一体化和交流的网络化,传统社会紧密人际关系逐渐解体,邻里和睦、亲情孝道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却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冲突甚至冷漠。网络热词“小悦悦”,各种“扶与不扶”、“救与不救”的讨论引发人们的道德深思。肇事司机由于经济利益选择逃逸;18位路人因担心被“诬陷”蒙受经济损失而选择视而不见,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化社会的公共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热词“打酱油”现日渐成为回避关乎公众的某些敏感或引起争议事件的托词,折射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而“明哲保身”的社会心态,反映了社会人际群体之间关系的冷漠。“手机党”们把自己的时间和情感留给了网络,进而逃避或疏忽了现实生活中的亲情或友情。这些无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际关系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而日益冷漠的社会现状。其次,在当代社会男女相对平等的观念下,择偶标准的多元化,放弃爱情追求物质享受主义较为流行,集中反映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社会心态”。 网络热词“专职太太”、“嫁黄世仁”、“丈母娘经济”表达了部分女性在追求男女平等、个性独立又要面对就业压力和事业发展困惑时的退缩与无奈,迫使她们不得不把物质作为婚恋的首选。
近年来,反映社会热门事件的网络热词大都涉及公共权力异化问题。公共权力的异化造就了共同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的背离,导致其本质上公共属性与现实运行中的个体化表现的自相矛盾,主要表现为: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欲交易等现象。一般来讲,不太稳定的社会比相对稳定的社会更容易出现腐败,而且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比传统社会国家的腐败更普遍。[4]64这类网络热词从产生机制来说,一类是行政主体自身所创,如“躲猫猫”等热词经媒体炒作的网络舆情发酵而得到网民广泛使用,这是事件后官方的行政解释、自我辩解与推脱之词,集中体现为公权失范、逃避责任、为集体或个人贪污腐败遮羞的代名词,因其欺民、荒唐、违规行政等特点而遭到民众的质疑与嘲讽,成了相关行政主体自毁形象的明证。另一类则是网民根据行政行为与行政解释而自创的词汇,反映了网民的不满、讽刺以及挑战权力的心态,如“楼脆脆”、“裸体烟”、“有身份”。从行政性质来说,一类是反映行政过程规范化的热词,如“躲猫猫”、“习惯性执法”等,这些热词与行政事件执法紧密相关,体现的是行政行为的规范性问题;一类是反映行政主体道德伦理追求的热词,与行政主体个人或群体的生活品味与道德追求紧密相关,从侧面反映了制度伦理的完善与坚守的问题。无论怎样的划分,反映行政伦理的网络热词集中体现了官德失范的问题。孔子曾经非常形象地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论语·颜渊》)位于社会权力中心的官员,因其官德失范使社会失去了“第一位道德示范群体”,不仅阻碍了社会道德伦理的构建,还加剧了对现有社会道德伦理风尚的破坏。
三、积极发挥网络热词的道德教育功能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网络热词是人们社会意识和大众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它集中表现了每个公民对热点社会事件和现象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社会环境与道德水平之间通过网络热词这一媒体,建立作用与反作用的紧密联系。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网络环境与网络言行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网络环境及其环境下言行道德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鉴于网络热词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借助网络传播的速度,推动了平民文化亦或大众文化的普及化。借助传播范围与影响,广大网民个体或群体之间各种的观点、评价、思想文化得以交流、较量和碰撞,经适当引导后,就会汇聚越来越多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主流观点、概念和共识,从而间接影响社会道德环境。
随着当今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热词既反映了广大网民幽默调侃、猎奇怪搞、盲目跟风的网民心态以及鲜活的网络文化特征;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公正与良知的坚守和渴求,对我国传统美德的热情颂扬,对不良社会现象与风气的猛力批判,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对事实真相与社会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集中反映年青网民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显著增强。换言之,各类网络热词之中所蕴涵的主流观念、道德意识也得以快捷地、广泛地传播,并起到道德示范作用,为广大网民树立道德标杆,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与效仿,充分发挥其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如消极类网络热词会消磨人的意志,缩减人的积极性,阻碍人的创造性的发挥,给社会道德环境带来了极坏的负面影响,积极性的网络热词会坚强人的意志,激励人的斗志,使人积极地参与到创造与建设中来。对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热词的道德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广大网民的道德水平,同时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力量,关键是整治和优化社会道德环境,从根本上制止这种非道德社会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引导网民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都能树立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聚道德的正能量。
《论语》有言:“邦有道,危言危行。”这体现了社会环境与社会语言行为道德水平的良性互动。当下,部分网络语言反映的道德水平低下,就亟待现实社会道德环境的改善。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是网络语言道德失范的前提,网络语言,特别是广受关注、影响面广的网络热词所蕴含的道德内核有待改善,这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网络道德小环境与社会道德大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因此,整治和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发挥语言的道德教化功能,要求我们尽力净化网络环境,加大网络信息的筛选,把虚假的、不健康的网络信息词汇拒之门外,或者直接过滤掉,从而为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和价值评判体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土壤。就社会关键词而言,通过积极开展社会道德文化教育和推广积极性网络热词、规范限制消极性网络热词的影响来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这一举措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广泛开展语言伦理教育,规范语言行为主体,积极倡导文明语言行为,坚决抵制不道德的语言行为,重视传统的国民教育,特别注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重视各媒体的舆论主阵地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性网络热词的德育功能来传播积极的、正面的社会道德标准与价值评判体系,以此为全面整治与提高网络语言道德风尚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与环境。
[1]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 [奥地利]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责任编辑:熊先兰
On the Analysis about Online Hot Words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Moral Status
HU Qing-qing
(SchoolofInternational,Hu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7,China)
By decoding online hot words, we can grasp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moral culture status.In 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online hot words, some are leading good moralit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others are highlights of moral disorder in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To these, we hav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online hot words, promote the moral level of netizens comprehensively, give good Chinese voice,which thereby provide positive moral energy for the socialism’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ot words online; social culture; moral status;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2016-01-21
胡青青(198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伦理、社会语言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科技伦理问题研究”(编号:12&ZD117);湖南省社科联项目“网络热词与当代社会道德状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课题“互联网+时代生态文明观研究”阶段性成果。
G206.3
A
1001-5981(2016)05-01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