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感知的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合肥市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为例
2016-02-20郑嬗婷
郑嬗婷,陈 浩
(1. 合肥学院 旅游系 合肥 230601,2.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合肥 230036)
游客感知的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合肥市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为例
郑嬗婷1,陈 浩2
(1. 合肥学院 旅游系 合肥 230601,2.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合肥 230036)
从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硬件系统和软实力两大系统6个方面,优选37个具体量测指标,构建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从游客感知视角,分析合肥市大圩休闲农业园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结果显示: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在旅游产品和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两个维度的大多数指标处于可持续基准线以下;环境、旅游服务、园区管理以及价值体现4个维度中仅有少数指标达到可持续基准值;总体上,大圩休闲农业园的旅游发展处于潜在可持续发展阶段。基于分析结果,从升级旅游产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创新运营模式4个方面提出推动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旅游可持续发展;游客感知;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
我国的体闲农业是在市场需求促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发展十分迅速,[1]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当地社会经济支柱产业和民生工程[2]。《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业,重点强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截至2015年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 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①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在国内逐步得到推广[3],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早期的休闲农业园区矛盾突出,如节假日园区的旅游承载能力不足,园区的可进入性不强,内部交通堵塞,游客对园区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不满意等。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在上一轮井喷式大发展之后,普遍面临着二次创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下,这些问题将影响农业园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1 相关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4]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是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渐展开,目前的研究领域也较为广泛、个案研究较为细致,研究成果多注重应用。但基本的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纵观国内外已有的成果来看,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休闲农业的概念规划建设、园区等级及质量评估评价、利益相关者、经营管理以及游客感知等方面,基本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格局。概念方面,Carpio,C和Phillip,S都认为休闲农业旅游是对休闲农业园旅游的诠释,休闲农业园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5-6]关于休闲农业的表达形式有很多,冯建国认为休闲农业园是休闲农业的最佳服务载体。[7]规划建设方面,Tress,B强调景观的可参与性是农业园建设的关键[8];乔丽芳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方案评价模型[9]。发展质量的评估评价方面,肖光明、吴永兴分别建立评估体系对休闲农业园的质量等级给予评定和综合评估。[10-11]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方面,Claudia Gil Arroyo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美国密苏里州和北卡罗莱纳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定义[12],Sharon Flanigan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对休闲农业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13]。经营管理方面多是从经营模式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已日渐成熟,如郑健雄关于休闲农场的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14];陈昭郎对休闲农场的经营的研究[15];陈墀吉也对休闲农场未来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发展方向[16]。近年来游客感知理论成为研究的热点,王晓蓉基于游客感知的视角,从游客的满意度对休闲农业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17];Hyungsuk Choo通过对休闲农场的游客满意进行分析,开展对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并提出了若干极具操作性的建议[18]。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成果有Donald V. L. MacLeod、 Steven A. Gillespie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定义[19];黄燕玲关于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20];张集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关键因子的研究[21];此外,通过建立评估模型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判定也逐渐成为近年来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关休闲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较为薄弱,休闲农业园可持续性的现实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撑。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游客感知,建立休闲农业园区的可持续评估指标模型,探讨休闲农业园区的旅游可持续性途径。
2 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2.1 评估维度确定 从游客感知的视角,同时借鉴钟伟桃的旅游发展三关键分析法中对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分类方法[22],把旅游目的地的支撑力分为旅游硬件感知和软实力感知两大系统,六大方面,即产品、基础设施、环境、服务、管理、价值。这些方面构成了农业休闲园区可持续性评估的六大维度。其中产品是衡量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游客感知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模型中占据重要地位,起到基础性作用。
2.2 量测指标选取 在量测指标选取上,遵循了保护性、系统性、层次性、简明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和量化性等原则。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农业园进行评估,在对相关研究解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农业旅游地特别是休闲农业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初步选取49个相关指标,邀请了十位专家(专家分别来自大学旅游类专业教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通过三次打分并反复讨论,最后确定37个指标。
2.3 评估模型构建 库(Ko)提出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即简化论方法(reductionist approach)和整体论方法(holistic approach)相结合的方法[ 23],卢松建立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时运用了分层方法[24],本文在对两种分析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具体要素,构建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如表1所示)。模型的第一个层次是在整体论方法基础上确定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维度及具体指标是运用的简化法。
表1 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总体框架
3 合肥市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旅游可持续性评价的实证研究
3.1 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概况 选取合肥市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案例地。园区建于2006年,最早是作为都市生态农业区,发展进程中以农业种植及养殖为基础逐步拓展休闲功能,在合肥环城游憩带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中具有先锋地位。景区实施“以农促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的发展战略,连续10年成功举办“绿色大圩”植树节、菜花节、草莓节、西瓜节、葡萄节等节事活动,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4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是“合肥市民的大客厅、滨湖新区的后花园、合肥市的大氧吧”。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不仅仅是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性水平和具体影响因素也是全国大城市周边类似休闲农业园区特别是早期建设的园区旅游发展缩影。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开发之初大圩的游客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近两年随着旅游业整体的快速发展,景区的休闲旅游发展却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旅游可持续发展明显遇到瓶颈和挑战。
3.2 调查过程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提箱的设置,借鉴李克特的5分量表方法,选项中的1、2、3、4、5分别表示“非常糟糕”“糟糕”“一般”“好”“非常好”。调查的对象选取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在景区内部实地调查的游客,另一部分为在合肥室内调查的曾经去过大圩的市民。调研时间在2016年5月,景区内的调查分两次在周末进行,主要是在停车场、农家乐餐厅、果园休憩处进行。市民调查则主要集中在傍晚在市内几个休闲广场及商场进行。预调研1次,在景区发放问卷30份,收回24份,整理结果与预设基本一致,证实可以进行正式调研。
3.3 基本情况 游客问卷总共发放300份,回收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有效率为90.7%。对调查问卷中的游客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游客基本情况表
3.4 结果分析 对问卷的结果进行SPSS统计分析,得出大圩休闲农园区游客基本情况图、旅游可持续晴雨表图(图1)和旅游可持续性指标阿米虫图(图2),对问卷结果抽样调查,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圩旅游可持续性的因素以及大圩旅游可持续性整体水平。
图1 旅游可持续性ATSI图
图2 旅游可持续性BTS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