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泄肝胆方治疗湿热瘀阻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疗效评价
2016-02-20朱佳杰董莉莉董晓宇刘珊陶夏平
朱佳杰,董莉莉,董晓宇,刘珊,陶夏平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疏泄肝胆方治疗湿热瘀阻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疗效评价
朱佳杰1,2,董莉莉1,董晓宇2,刘珊2,陶夏平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目的:观察疏泄肝胆方治疗湿热瘀阻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湿热瘀阻型PCS患者30例,均以疏泄肝胆方加减治疗,分别观察不同疗程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胁肋疼痛、纳差、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96.67%和96.67%,治疗2、4周总有效率与治疗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显效率治疗4周时分别为36.67%、53.33%,治疗2周时分别为10.00%、20.00%,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患者胁肋疼痛、纳差、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同;除腹胀外,上述各症状有效率较治疗1周时升高显著(P<0.05)。结论:疏泄肝胆方治疗湿热瘀阻型PCS的临床疗效确定,且适当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湿热瘀阻型;疏泄肝胆方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是指因胆囊良性病变而手术切除后数周到数年,原有的症状不消失,或又出现新的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不适、可波及右侧肩背部、腹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腹泻或便秘等,甚至可见右上腹剧烈疼痛、伴发热、黄疸、肝功能异常等。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PCS患者越来越多。近年来,笔者应用疏泄肝胆方治疗湿热瘀阻型PCS,收到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4年3月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门诊患者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27~75岁,平均(56.10± 12.49)岁;胆囊缺如史1月~23年,平均(7.18± 6.18)年;胁肋疼痛30例,纳差18例,腹胀21例,嗳气14例,恶心呕吐19例,大便稀溏12例。
1.2 PCS诊断标准 参考《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拟定。①有因胆囊良性病变而进行胆囊切除病史;②有反复发作的胆绞痛样疼痛、上腹部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伴黄疸、发热等;③肝功能检查可有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④B超、CT检查有胆管轻度扩张,ERCP、PCT检查可发现胆管压力增高。具备3项及以上(其中①、②必备),即可诊断。
1.3 PCS湿热瘀阻证诊断标准 参考《实用中医消化病学》[2]拟定。主证:①胁肋掣痛;②痛有定处、拒按;③身目发黄,色泽鲜明。次证:①舌暗紫有瘀斑,脉沉涩,或苔黄腻,脉弦滑数;②口苦尿黄;③腹胀纳呆;④恶心呕吐;⑤手术史。证型确定:具备主证1项,兼具次证3项以上(其中①必备)。
1.4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75岁,有胆囊切除术史;②符合西医PCS的诊断标准;③符合中医PCS湿热瘀阻证诊断标准。
1.5 排除标准 ①胆系外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肋间神经痛等;②严重的心脑血管、肺、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③有其他消化道手术病史、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④对已知药物存在过敏者及过敏体质者;⑤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者;⑥符合纳入标准,但无法判断疗效或因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予疏泄肝胆方治疗。处方:醋柴胡、川楝子各6 g,香附、金钱草、海金砂(包)、白术各15 g,枳壳、延胡索、赤芍各10 g。加减:疼痛明显者,改延胡索15 g以加强活血止痛;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 g以降逆止呕;转氨酶增高者,加田基黄15 g以保肝降酶;脘腹胀满,湿浊中阻者,加苍术10 g、黄连6 g以健脾燥湿;感染发热者,加金银花15 g以清热解毒。每天1剂,水煎服,每天3次,餐后半小时温服,每次200 mL。并嘱患者注意生活调摄: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疗程为4周。
3 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3.1 症状积分评价 参考《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相关标准对胁肋疼痛、纳差、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症状进行积分评定,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3分,分别于治疗0、1、2及4周评定1次。
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非参数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临床疗效标准 参考《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临床痊愈:症状或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或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或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4.2 主要症状疗效标准[3~4]临床痊愈: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显效:疗程结束后,症状分级减少2级;有效:疗程结束后,症状分级减少1级;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4.3 不同疗程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治疗1、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96.67%和96.67%,治疗2、4周总有效率与治疗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显效率治疗4周时分别为36.67%、53.33%,治疗2周时分别为10.00%、20.00%,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疗程临床疗效比较 例
4.4 不同疗程各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2 。治疗4周后,患者胁肋疼痛、纳差、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同;除腹胀外,上述各症状有效率较治疗1周时升高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疗程各症状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中医学并无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病名,但根据本病胁肋疼痛、胀满、腹泻等特点,可将本病归为胁痛、胆胀、泄泻等范畴,认为其起病多系湿热、情志、饮食、劳倦等引起。且由于当代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湿热病邪的因素占主导地位。肥甘厚味碍脾而滋生湿热,湿热之邪蕴于局部,阻碍气机,致肝胆气结,疏泄失司;而少阳失疏,则木不疏土,致脾运不健,更添湿热;胆囊切除后,胆汁不得正常排泄,蕴于体内,则清净之液化为糟粕,酿湿生热,皆为PCS湿热之由来。湿热之邪一旦产生,或蕴于脾胃,致运化无权、升降失调;或熏蒸肝胆,阻滞气机、疏泄失常;或弥漫三焦,蒙上而肺失宣降、气机失调,侵下则湿热下注于肠、膀胱、肾。若湿热久蕴,或可热化伤阴,或可寒化伤阳;或因阴血亏虚,气失所附而消损,而成气阴两伤之证;亦可影响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代谢而生痰浊、瘀血。此外,PCS患者虽手术切除胆囊,但认为胆腑的功能仍旧存在。六腑以通为用,而湿热之邪蕴于局部,阻滞气机,则胆腑郁滞,横逆胃土,致胃气不降,形成胆胃同病而见胁痛、脘闷、呃逆嗳气、泛酸、烧心等。再者,胆腑郁滞,气机不利,木郁化火,而出现胆火扰心之胁痛胸闷,心烦心悸,亦可因胆囊切除使胆气亏虚,木不生火,母病及子而成心慌不安,心悸怔仲之心虚胆怯证。故其病机演变十分复杂。
疏泄肝胆方,系根据湿热瘀阻肝胆而设。方中柴胡、香附、枳壳、川楝子入肝经,疏泄肝胆;金钱草、海金砂,清热利湿,兼能利胆消石;香附、赤芍、延胡索功能理气活血,是中医学“气血相关”理论的具体体现;川楝子、延胡索即金铃子散,功能理气活血,具有较强的止痛效果;白术健运脾胃,乃仲景“肝病实脾”理论的应用。诸药合用,共奏疏利肝胆、清热祛湿之功,切合本病病机,故临床疗效甚佳。
治疗结果表明,患者在4周的疗程内总有效率持续提升,4周后总有效率达96.67%;且胁肋疼痛、纳差、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偏稀5种症状有效率较治疗1周有明显提高。在治疗1周后腹胀有效率即达61.90%,说明本方短期治疗对腹胀即具有显著疗效;且随着疗程的延长,在治疗4周末升至85.71%,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若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可能将显示出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中医药以脏腑生理功能为中心,宏观把握病机特点,审机论治,运用疏泄肝胆方,对湿热瘀阻型PCS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韩占波,王国平,董建璐.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408.
[2]李乾钩,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2.
[3]危北海,陈治水,张万岱.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2701-2703.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囯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2-373.
(责任编辑:冯天保)
R442.8
A
0256-7415(2016)05-0085-03
10.13457/j.cnki.jncm.2016.05.033
2015-12-15
朱佳杰(1989-),男,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肝胆病学。
陶夏平,E-mail:taoxiap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