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云南切梢小蠹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2016-02-20朱增明
朱增明
(盘县常青山苗圃场,贵州 盘县 553537)
盘县云南切梢小蠹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朱增明
(盘县常青山苗圃场,贵州 盘县 553537)
云南切梢小蠹为云南松的重要蛀干害虫,通过在贵州盘县开展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及防治研究,首次报道云南切梢小蠹在盘县的分布、生活史、危害等特征及防治措施,为该虫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云南切梢小蠹;发生规律;防治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 Faccoli)为小蠹科(Scolytidae)切梢小蠹属(Tomicus L.)昆虫种类,主要危害云南松。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虫在云南省8个地(州、市)56个县相继爆发成灾,迄今已导致6.67多万hm2云南松林死亡,是对云南松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蛀干类害虫[1]。
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现有松林面积2.65万hm2,毗邻云南省切梢小蠹危害重灾区曲靖市。2008年以来,云南切梢小蠹相继在盘县坪地乡、大山镇、民主镇、火铺镇、盘江镇、断江镇、洒基镇和平关镇等8个乡镇发生危害,危害面积达0.44万hm2,对当地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解盘县云南切梢小蠹的发生规律,控制虫害发生,在盘县平关镇云南松纯林内系统开展了云南切梢小蠹危害及防治研究。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体黑褐色,体长4.5~6.3 mm,平均体长5.5 mm,成虫头部、前胸背板黑色,鞘翅前沿黑色,鞘翅为棕褐色。头部无喙,眼长椭圆形。触角柄节粗长,鞭节6节,锤状部棍棒状,共分4节,节间毛缝平直,锤状部第三节间有多列刚毛。
1.2 卵
椭圆形,初产卵白色半透明,后逐渐变为乳白色。
1.3 幼虫
新月型,初孵幼虫乳白色半透明,头壳黄褐色;老熟幼虫乳白色,体肥胖,多褶,幼虫4龄。
1.4 蛹为裸蛹
初为乳白色,随发育进程,复眼逐渐变为黑色,翅、胸部逐渐变为浅褐色。
2 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云南切梢小蠹在盘县一年发生一代,无滞育越冬现象。云南切梢小蠹的生活史可分为2个时期,蛀梢期和蛀干期。每年的4—10月为云南切梢小蠹的蛀梢期,11月至次年5月为蛀干期,性成熟的成虫开始飞离梢枝,选择生长势弱的云南松进行蛀干繁殖[2]。
3 云南切梢小蠹的发生及危害特点
云南切梢小蠹在盘县一年发生一代,无越冬行为,主要侵害长势衰弱的云南松。当种群密度较高时,也可直接攻击健康云南松。
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危害可分为2个时期,蛀梢危害和蛀干危害。4—11月为蛀梢危害期;11月至次年4月为蛀干危害期,以成虫和幼虫共同危害云南松树干。
4 综合防治方法
对云南切梢小蠹的防治主要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其基本思路在于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自然控制力,同时加强检疫和对受害木的无害化处理,防止虫害的人为传播扩散,合理使用人工、生物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迅速压低虫口密度,降低危害程度,控制危害发生。
4.1 预防措施
4.1.1 加强检疫工作。严禁调运蠹害木,发现蠹害木后对受害木的树皮、枝梢和原木必须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虫害扩散。
4.1.2 定期清理有虫枝梢,减少虫口密率。每年1—10月期间,加强林间巡查,人工剪除有虫枝梢,并对有虫枝梢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人工去除有虫枝梢,降低林间虫口密度。
4.1.3 保护和利用天敌。天敌对控制小蠹虫种群数量有着重要作用,保护天敌,积极创造对天敌种群增长有利的森林生态条件,发挥对小蠹虫的自然控制能力。
4.2 营林措施
4.2.1 营造混交林。混交林对云南切梢小蠹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林地进行多种搭配,积极营造针阔混交林。
4.2.2 合理规划造林地。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适时更新造林树种,选育良种壮苗,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或品种造林。
4.3 除治措施
4.3.1 蠹害木清理。对虫源地要进行间伐或皆伐。蠹害木清理的最佳时期为每年的2—4月。
4.3.2 蠹害木处理。清理出的蠹害木必须在3 d内进行除害处理,避免蠹害木内小蠹虫飞出,造成小蠹虫的人为扩散。
4.3.3 生物防治。每年10月云南切梢小蠹由梢开始蛀干期间,在林间多次喷施粉拟青霉菌粉剂防治成虫,用药量15 kg/hm2,可以取得较好的长期防治效果。
5 结语
云南切梢小蠹是对云南松林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蛀干类害虫。该文报道了云南切梢小蠹在贵州省的分布及危害,并系统开展了该虫的形态、生活史、危害特征和分布研究,从虫害预防、营林、防治等方面展开了对该虫的综合防治,取得了良好的较果,防止了该虫害在盘县的大面积暴发。
[1]叶辉,党承林.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危害习性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1986(2):218-221.
[2]殷蕙芬,黄复生,李兆鳞.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小蠹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S763.38
B
1674-7909(2016)1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