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新平花腰傣新型土掌房材料建构的审美价值及策略思考

2016-02-20崔龙雨

关键词:建构传统建筑

郭 晶,崔龙雨,徐 钊

(西南林业大学 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对提高当地村民经济收入和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极为有益。发展民族经济,重视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坚持特色文化,不断创新旅游发展的思路和理念,成为指导乡村旅游和小城镇发展的建设原则。

新平县戛洒镇有着丰富的高原干热河谷自然风光、花腰傣民俗风情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土掌房建筑,是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带动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文明悄然而至,不断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随之而来的外来文化冲击影响了人们对于新生活的诉求,导致传统土掌房难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因此,在乡土材料建构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师们对花腰傣传统土掌房建筑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满足当地村民的多重需求,而如何通过乡土材料建构来挖掘新型土掌房的审美价值,以及如何实现新型土掌房的文脉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术界和专业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土掌房的建筑特色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西部,处于哀牢山中段东麓,新平县内最高海拔为3 165.9米,最低海拔为422米,呈现垂直立体的气候特点。一山之中,自红河谷底到哀牢山顶可划分为河谷热坝高温区、半山暖温区和高山寒温区,年平均气温为17℃,年降雨量为946毫米,年均日照2 230小时,无霜期312天。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新平县戛洒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腰傣传统土掌房建筑,以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特点、地质土壤以及山体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保护自然和节约能源的生态建筑,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1.传统土掌房的建造特征

从生态角度来讲,传统土掌房可称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其自身具备以下优势:土掌房依山而建,平面采用合院式布局,并且院内高差依据山体坡度而设计,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山体的视觉形态和自然地貌,符合自然生态观念;民族村寨多建于朝阳山坡上,有着良好的日照系数和采光效果,且房屋结构由厚实土料建构,能够做到保温隔热、冬暖夏凉,从而很好地节约了能源和资源;花腰傣族家庭的生活习惯离不开火源,屋内的火塘不仅能够满足炊事需要,还能将多余热量用于农产品的烘烤,其散发的浓烟可以熏死屋内有害的昆虫,从而保护了土掌房内木梁、木柱、木构件不被害虫蛀蚀,可谓一举多得;土掌房屋顶晾晒与建筑的紧凑布局,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起到了资源优化利用和合理节约的作用,并且建造土掌房的乡土材料相对容易获取,施工工艺技术简单,能够节约建造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优势和可操作性。

2.传统土掌房的建筑材料

材料是建筑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也是建筑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媒介,尤其是那些融入了地方情感的、积淀了多年文化和历史的原生乡土材料,设计师们从不把这些乡土材料作为古老、落后的遗弃品,而是将他们作为造物主赐予人类的自然财富更加注重,可见乡土材料对于土掌房建筑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

材料是建筑形式的载体,材料选用是建造方式确立的依据[1]180-189。传统土掌房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生土为主,木材次之,充分体现了土掌房的生态特性。而室内一般选用质地较好的黄梨木,较好地保证了土掌房内木梁和木柱的物理性能和结构强度。整个土掌房由土地面、土泥墙、土屋顶等构成,尤其是土制的泥墙吸热慢、散热慢,能够很好的调节房屋的昼夜温差,改善房屋的保温隔声性能,保证了土掌房内的温度适宜和空间宁静,而且建造用的土料无需额外购置,能够就地取材,筑建房屋极为方便。传统土掌房建造工艺技术相对简单,主要采用“砌、筑”方式营造,总体工序为:“下地基、筑土墙、立木架和铺屋顶”。在土掌房建造过程中,墙基极为重要,首先考虑筑台的稳固,通过凿土、毛石筑墙基的方式加固;其次,通过夯打、补墙、开门洞的方式来筑墙体,墙厚不小于 40厘米;然后,房屋内部搭建木结构框架体系;最后,夯筑屋顶,并做防水处理,且屋顶土厚不小于20厘米。

由此可知,不管是材料的选择还是建造的方式,都充分体现出传统土掌房自身的生态特性和宜居特性。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当今现代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村民认为,传统土掌房是贫穷落后的象征,而富裕的村民则更向往“现代建筑”、“水泥瓦房”的居住环境,于是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盲目的拆建、改造和废弃,造成村寨中很多砖房与土掌房并存,昔日画卷般的自然美景,被突兀的现代建筑打破,传统土掌房面临着被遗弃、取代的危机厄运。因此,作为一个民族宝贵的居住文化遗产,设计师们应该在继承传统和弘扬文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土掌房良性发展的创新模式。

二、新型土掌房的材料审美

材料是建筑的设计表达手段之一,又是建筑的情感体现。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明确提出,建筑的制作工艺是材料性质中不可分割的要素,材料不仅满足建筑视觉表现力与空间独特的情感变化,还能体现材料本身的审美性、文化性、功能性,从而实现建筑空间设计中多样化的精神需要。新型土掌房应该在继承地域文化基础上,营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建筑,并在新型土掌房的材料运用上进行创新重构,挖掘材料载体隐含的视觉美感要素。

1.材料真实性与文化建构

材料之美源自“材料、表面、空间”的三维关系,既要注重材料在空间中的真实表现,也要重视材料给予人的感官体验。2012年普利策奖获得者王澍先生认为,传统是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工匠们保留下来“活的技艺”,人是所有创作的核心,材料审美的真实性,可以通过“材料优化空间、材料认知体验、材料印记与装饰”等方式进行诠释和表达,带给人一种质朴细腻的装饰之美。路易斯·康在艾克赛特学院图书馆设计中,对于建筑内层与外层的两个空间,通过材料进行整合优化,把内层空间的混凝土结构与外层空间的砖结构进行分配,以材料丰富的层次处理来获得空间的秩序之美,同时对材料的浇筑与砌筑也都进行了精心的细节处理,将施工工艺的痕迹留存,带给人一种材料真实的质感之美。此外,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中指出,只有人与环境产生互动,才能体现空间的精神场所,他将建筑构件连接方式进行清晰展示,以及在结构上做出一定的区分,从而创造视觉上的美感,给予人亲切的感官体验。

2.材料形式性与地域诠释

对于材料的美学与形式感来讲,需要打破“面饰”理论中结构与装饰二等分的概念,以独立诠释物质性来展现材料的消隐性。形式可谓建筑之核心要素,古希腊的美学家与哲学家常把形式比作艺术的本质,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构造,例如柏拉图以几何形式来支撑物质世界的构想,提出了形式存在于精神之中的哲理。材料审美的形式感主要体现在建筑视觉形式的展现与设计想法的概念,具体的形式思考可以通过“材料消隐与体量关系、材料隐喻与抽象形式”等原则来体现建筑形式之美,例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通过表层材料的整合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消隐,弱化材料的肌理与表现,衬托出建筑的形式与体量感,这些便是对材料形式美感的隐性运用。可以看到,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设计方法,对新平花腰傣新型土掌房材料整合也有很多启发,合理运用材料消隐与体量烘托,能够很好地表达建筑形式感。另外,还可以运用材料隐喻与抽象手法来建构材料形式美感,例如彼得·埃森曼的“卡纸板住宅”方案设计,他认为材料之美,不能孤立体现于表面,建筑载体的本能已融合了功能、材料、形态与结构等观念,消除结构、材料的关注度,通过抽象思维与概念符号来获得独具特色的建筑之美,可谓材料应用设计的高手。

3.材料时间性与文脉传承

时间不能脱离空间而存在,空间又以时间为存在维度,建筑中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新型土掌房既要从材料表达中寻找空间的时间维度,又要以时间节点来审视材料的物理性、体验性、文化性。简言之,材料的审美语义,一方面应该考虑材料本身的寿命、人对材料的体验解读、材料中的文脉延续等问题;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因时间流逝,传统建筑也存在材料、装饰、功能和设施老化等问题,需要在保护旧建筑历史文脉和造型特点的基础上加以更新。例如:上海新天地充分运用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和材料元素,以水刷石的沧桑重新梳理了建筑文化语境的材料之美;王澍以废弃材料的再利用,成功创作了宁波博物馆;隈研吾的“高柳町社区中心”方案设计,借用日本传统建筑的推拉屏风,以纸为围护材料创造了空间流动的唯美体验,他在石头博物馆设计中,以藤编为喻,采用当地的灰绿石、火岩石等石材进行镂空墙体的编制,通过材料的重构与置换,制造一种网状石墙的审美效果[2]93-106;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舒马特公寓”设计中,以半透明材料进行重构叠加手法的创意组合,创造了层层变化之美,外部的镂空板材结合内层通透玻璃,表达了一种虚实变化的视觉美感。这些,正如明代计成《园冶》所述的“巧于因借”、“应时而借”,能够把自然因素巧借于材料的表达中,很好体现出材料的文化性与空间感,不失为一种完美的设计手法。

三、新型土掌房的材料建构策略

人是一切材料品质体验的感受者,德国建筑师森佩尔认为,建筑是人类原始生产动机的意志产物,材料能够以人的感受进行统筹替换,同时还能营造出环境空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内涵,其本意揭示了人是创造美的源泉[3]21-30。新型土掌房的材料建构,需要从“自然创造美、工艺揭示美、感受决定美”的角度出发,进行当地的文化观察、美学思考、社会风潮的梳理,实现材料建构充分表达“真实性”与“精确性”的优化整合,营造出新型土掌房的文化特色与艺术魅力,最终实现新型土掌房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1.建筑材料应用与整合

19世纪法国建筑师勒·迪克曾说过,建筑需要真实反映“材料、结构、建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材料结构的表现是建筑设计的亮点,材料建构要剖析建筑材料的本体性装饰和再现性装饰,挖掘材料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展现新型土掌房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与文化生命力是材料优化的核心内容,建筑材料的优化与整合,需要在旧材料洗礼的基础上,积极挖掘传统材料的美学价值,寻找原生乡土材料创新的土壤和人文气息。例如:西班牙建筑师J·R·莫奈奥在“西班牙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设计中,通过对本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以塞维利亚手工制作的罗马砖作为建筑面材,彰显了地域文化的艺术特色;墨西哥建筑师L·巴拉在“艾格斯托姆住宅”设计中,把绘画产生的灵感融合到本地乡村建筑创作,鲜艳的高度饱和色用于材料装饰,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墨西哥地域文化和强烈的墨西哥历史烙印的新型建筑语言;印度建筑师柯里亚则认为,对于传统元素的使用,可通过转译的策略进行建筑创作,在“斋普尔市博物馆”设计中,他以“曼陀罗的图形样式”进行了平面规划布局,选用本土红砖石材料进行优化整合,营造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艺术氛围,是建筑材料应用与整合的经典案例。

2.材料技术拓展与创新

材料技术的拓展与创新,其材料的语意表达能体现建筑的最高境界,它贯穿于新型土掌房的细部处理、材料组合及施工工艺。换言之,材料技术的拓展与创新的关键在于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拓展与创新,安藤忠雄的神体概念和梅洛·旁第的知觉论都表明材料技术带给人们的知觉体验会产生多样化的空间体验,满足体验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审美需求。在现代材料技术的拓展与创新中,材料的节点构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威尼斯“凯里尼·斯坦帕利亚大楼”方案设计,延续了新文化运动中的传统材料使用,并大胆进行了传统工艺的创新,尝试了新型高光抹灰技术,使传统材料的“瓷砖、石材、木材”交相辉映,绚丽多彩;路易斯·康在金贝儿美术馆设计中,同样尝试了对混凝土模板的工艺改进,从而提升了材料的品质和自然的质感。另外,建筑中的材料是最好的表达语言,材料技术的拓展与创新需要设计师们深入思考材料的原生性和自然性[4]33-50,例如:皮亚诺的棚屋方案设计,源自乡土材料的概念;隈研吾的“安养寺木如来坐像收藏屋”方案设计,运用泥、草材料创造了泥土砖,充分挖掘材料的原生性和自然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建筑;普雷多克的“土坯房”纳尔森美术中心方案设计,其建筑的泥浆外墙与山体、乱石、沙漠等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对材料技术拓展与创新的最好印证,为新平花腰傣新型土掌房材料建构中审美价值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材料应用重构与置换

德国建筑史学家博迪舍在《希腊人建构》一书中,提出了建筑样式、结构构造与传统形式的置换关系,而德国建筑师森佩尔在《风格》一书中,同样分析了四种工艺技术并对传统材料的重构与延续方式进行了思考,通过变换语言方式的设计表达进行材料的语意新解,不失为一种建筑创作的理想方式。当然,新型土掌房的重构与置换,它不是简单的具象主义材料堆积,也非抽象主义的符号转译,需要设计师们从乡土材料建构和地域文化传承中,赋予民族建筑丰富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例如: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其建筑主要是利用线型材料编织为面材,营造外墙面编织的视觉效果;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加利福尼亚那帕山谷的葡萄酒厂”设计中,采用了森佩尔“编织工艺”在石头上置换的方法,创造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成功地进行了材料应用的重构与置换;隈研吾在安藤广重博物馆设计中,也采用了将自然界的“藤”置换了石材的表达方式,从而进行材料的重构设计;在安藤广重博物馆设计中,隈研吾汲取安藤广重绘画作品《大桥骤雨》的灵感,运用木材进行了材料的重构设计,使建筑生长于环境从而达到消隐建筑的目的;而在长城脚下公社的竹屋设计中,隈研吾运用竹材来置换建筑的传统墙面,通过竹材的物理性能改进墙面的处理方式,不仅提升了材料的韧性和抗压力,又突出了新型建筑的质朴与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结 语

传统土掌房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民族特性、生态特性和宜居特性[5],作为一个民族宝贵的居住文化遗产,设计师们应该在继承传统和弘扬文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花腰傣新型土掌房“功能优化、材料建构、工艺精妙、美丽宜居”的发展与创新模式,从而演绎出丰富的建筑形式,赋予传统土掌房新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同时,设计师们还需要不断思考新型土掌房材料建构的策略,为云南新平花腰傣新型土掌房的文脉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理论支持,以寻求民族文化的精神真谛。云南新平花腰傣新型土掌房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对云南乡村旅游业的开发,还是对少数民族村寨人居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设计师们能够传承民族建筑特色与精髓,使民族建筑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百花齐放、各展异彩。

[1]森佩尔.建构四要素[M].赵雯雯,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隈研吾,陈菁.自然的建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罗臣玮.当代建筑材料表现理论及设计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4]褚智勇.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5]郭晶,徐钊,石明江.云南花腰傣新型土掌房民居建筑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15(22):1-2.

猜你喜欢

建构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