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生态价值的理性向度
2016-02-20甄心恒刘占军
甄心恒 ,刘占军
(1.河北美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700;2.河北美术学院 书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700)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生态价值力促人本价值与生态价值协调交融,既要尊重人本价值也要尊重生态价值,促进人与社会的永续发展。生态价值的本真与纯善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生态价值的本真,就是要以自然为本,回归自然,反映生态的真实面目和真实状态;生态价值的纯善要求人们保持纯真善良的心态正视和对待生态环境,真诚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本真与纯善统一起来,生态价值才能真正体现。生态价值的发展与人民的幸福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人民幸福就要促进生态的良好发展。生态的发展,就要坚持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之路,为人民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价值:“人本”与“物本”的理性向度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生态价值理性向度根本在于人本价值和物本(生态)价值现时代的复归,客观上要求人本价值与物本(生态)价值辩证的统一。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必然要求尊重人的价值,人本价值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主要是为彰显新时域和新视域的问题、关注当代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关切人的理想与现实境遇的辩证品质。以人为本的“人”从人本身的价值来说是现实的实践的个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所谓的价值根本离不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核心和本质。只有现实的个人的存在,以人为本的价值才能真正存在。落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就是为了每一个具体的中国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或者终极价值取向就关系到“人民群众”中的每一个人。以人为本的“本”在价值论中是“根本”的本,也就是解决以人的什么为本,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关系到人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物本”就是以自然、生态为本,真正地尊重人们生存必需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大自然或者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条件。人们要想健康、顺利和永续发展必然要依赖自然,依赖生态。也就是说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比如植物需要的营养正是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人们呼吸需要的氧气正是植物呼出的“废气”。当然既坚持人本价值,又坚持物本价值,这是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促使人本价值与物本价值的辩证统一,二者不仅是交融的,也是紧密相联的,更是相辅相成的,最低限度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坚持人本价值就是要克服只见人不见物的错误理念,也要克服只见物不见人的消极实践思想。我们坚持物本价值不是仅仅以物为本,而是既要看到物也要看到人,既要尊重人也要尊重物。换句话说,物本是含有人的价值的物本,人本是含有物的价值的人本。人本价值与物本价值的地位是平等的,二者是不可偏颇的,不是说物是人的奴役,更不能说人是物的奴役。人,也只有人才是社会生活发展的根本。列宁说:“正是劳动群众才应该是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1]166尊重人就要尊重自然或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应然和实然都要和谐,才是生态价值的应有之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在发展的进程中达到一种相宜相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融洽状态”[2]。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有思想、能劳动、能创造的人,人是自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力量。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384没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更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生态价值不能把生态作为人的“工具尺度”,也不能只尊重人的“价值尺度”,而要同时尊重生态的价值尺度,打破那种为了人的利益不择手段损害生态价值的观念。如果说把生态环境只是当做工具,实际上是牺牲了人的真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要求尊重人本价值也要尊重生态价值,实现“人本价值”与“生态价值”和谐、交融与统一。
二、生态价值:“本真”与“纯善”的理性向度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本真”是事物本来的真实面目,是事物天然的面目。生态价值的本真就是生态本来的真实面目,是应然存在的真实状态。生态的“本真”本质就是“自然为本,回归自然”。生态的“本真”客观要求人们要树立尊崇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纯善”是人们保持纯真善良的心境,正视身边的事物。生态价值的“纯善”是人们用纯真善良之心诚心对待生态环境,真心真意改善自然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循环发展和永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人们在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程中,积极保护自然,主动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构建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4]建设美丽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人们就要以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报恩之心,尊重大自然的存在和创造,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些年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把曾经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转化为轻视自然、蔑视自然,从而开始征服自然、占有自然,盲目向大自然“开战”,森林被砍伐、花草被破坏、河流湖泊被污染,生态出现了危机,并且日益严重。反思曾经,正视当前,面向未来,只有用“纯善”的心态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大自然的本真就是一切有生命的物种,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与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的生活所需都来源于大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要求人们用“纯善”的正当还回大自然的“本真”,人们要顺应大自然,遵从自然的客观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要合理,做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们需要用纯善的“真诚”去承担人与自然相处时的历史责任。向自然索要时,要发自内心的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切的实践活动,控制在自然界能够承载的限度和范围之内,给予自然恢复元气、调养生息、资源再生的平台和环境,实现人们索取与给予的平衡,达到自然的“本真”与人的“纯善”的辩证统一。
三、生态价值:发展与幸福的理性向度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发展”就是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生态本身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发展着的有机价值整体。今天的生态发展务必立足于当今的特殊自然生态环境现状,走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循坏发展、共享发展的生态发展之路。生态的发展关乎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关系到人民的福祉。生态的发展关系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文明和谐程度。“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标尺,是和谐社会价值之维。人民的幸福与生态发展密不可分。生态文明程度是人们幸福程度的根源。人民的幸福是由多种元素共同作用构成的,不是单一方面的标准,人民的幸福程度取决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所获得的成果,生态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基源,也是人们幸福的基础和根源。譬如,人们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人们需要饮用无污染的水,人们需要靠自然生活等。如果,自然界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能满足人们,人们的幸福从何谈起?生态文明推动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幸福需要生态文明的发展。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价值目标。生态文明与人民幸福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也是辩证统一的。
四、结 语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们应该象尊重人一样去尊重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把二者放在同等的地位,“人本”价值才能得到实现,自然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人们要用纯善的心灵去热爱自然的本真,还自然和生态的本来面目,真正敬畏自然、报恩自然,归还自然“一片绿”,人与生态才会不断发展。生态的发展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幸福时刻不能缺少生态的“润泽”,生态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基源”,幸福要思源,保持生态的持续发展,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只有把人本与物本、本真与纯善、发展与幸福辩证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永续发展。
[1]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刘占军.探索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7):32-3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N].中国环境报,2013-03-11(1).
[5]习近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EB/OL].(2016-03-06) [2016-02-02].http://www.cn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