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6-02-20陆轶之

关键词:列宁革命理论

陆轶之 , 刘 洋

(1.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北京 100084)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及其俄国化的新发展——列宁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但是革命后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原本寄希望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尽快发动革命运动并取得革命的胜利,从而给予苏俄革命政权以重大的外部支持,也随着这一波革命高潮的消褪而破灭后,促使列宁尽快探索外部其它可能的支持力量。于是列宁把革命理论研究的视野着重聚焦于中国等东方落后大国,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

一、中国具有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描述的东方落后国家的典型特征

列宁早于 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就已经开始关注东方邻国中国的革命运动,这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者领导的革命活动正在蓬勃发展,而且孙中山等人的中国社会革命思想和理论也引起了列宁极大的兴趣,认为他们的思想中包含有某些社会主义元素。这一时期及随后不久列宁撰写了一批关于东方国家革命的论著和报告,其中涉及中国革命的包括《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亚洲的觉醒》、《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以及《土地问题提纲初稿》等。在这些文章和报告中,他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思想。

1.中国具有东方落后国家典型特征,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而脆弱,民族阶级矛盾尖锐而复杂

列宁高度认同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中国具有东方落后国家典型特征的理论,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中“土地公有”、“农村村社”、“封建专制”和“小农与家庭作坊手工业”经济模式混合在一起,经济社会极端落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政治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完全相互适应,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结构相对“牢固”。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这种社会政治经济结构自我解构的动力不足、能力微弱。但是近代以来,资本帝国列强纷纷凭借坚船利炮强力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方面使中国人民遭受双重苦难,另一方面它们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1]683,使中国从落后的封建制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社会典型特征理论的同时,基于近在眼前的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近距离审视中国的民族和阶级矛盾的特点,指出由于经历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疯狂的侵略和掠夺,中国社会已经极度贫困,它已经到了不做出什么改变就难于继续生存下去的地步,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中国内部封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相互交织,彼此叠加,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矛盾最尖锐和复杂的国家之一。

在这些纷繁复杂而且极端尖锐的各种矛盾中,中国人民应该认真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首要打击的敌人以及眼前应该团结的朋友,从而使革命有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联合力量。具体分析的依据是本国国情,尤其是目前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各阶级阶层以及各派势力所处的地位,“特别重要的是:弄清具体的经济事实;……,不从抽象的原理出发,而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出发。”[2]229显然,革命原理很重要,但是这个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巨大的威力。

依据这个基本原则,列宁认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资本主义前的关系还占统治地位”[3]277,封建宗法制度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统治制度,封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这个社会的主要阶级,他们在人数上占据了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民族资产阶级虽有所发展,但他们的力量还非常弱小。因此,中国首先“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3]79除封建阶级以外,另一个更加凶残的敌人是帝国主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很大程度上是拜帝国主义侵略者所赐,他们和中国封建阶级沆瀣一气,共同掠夺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支持封建阶级并参与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现在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最凶恶的和最主要的敌人。因此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斗争目标。

2.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更容易爆发并取得胜利

中国人民在中国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中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已经难以继续以这种方式生存下去,民族民主革命的爆发势所必然。当火药桶形成后,只要给它一点火星就会爆炸,中国人民已经行动起来,进行伟大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革命斗争。列宁特别注意到中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民主革命者的理论与行动。他认为,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包含有很大的社会革命成分,甚至有某些社会主义理想的元素,这同以前中国的一些革命者的理想相比有很大进步。列宁指出,孙中山所持的革命理想表明“这位先进的中国民主主义者简直象一个俄国人那样发表议论。他同俄国民粹主义者十分相似,以至基本思想和许多说法都完全相同。”[4]423尽管理论、方法和道路存在较大缺陷,但是俄国民粹主义者的社会主义理想是明确无误的。同俄国民粹主义者非常相似,孙中山的革命纲领中包含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驱除鞑虏”体现他的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思想,但是更有积极意义的是他的“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思想,具有明确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属性,列宁高度赞扬它甚至有某些社会主义革命的因素,认为孙中山的“战斗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4]425从这一点来看,孙中山又有别于其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他的理想要比其他革命派的理想更进步,列宁甚至认为,沿着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向前发展的很大可能,是“必然产生中国民主派对社会主义的同情,产生他们的主观社会主义”[4]426。

但是作为伟大革命导师的列宁并没有把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的身上,他很清楚资产阶级的缺点决定他们不足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认为,由于中国是一个封建制的农业国,农民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中国革命的决定性力量还是农民,“只有把中国人民的基本群众,即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吸引到运动中来,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全部政策的中心问题乃是农民问题。”[5]78-79列宁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革命认识过程的始终,此后共产国际也多次就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问题作出决议,并多次给中国共产党发来指示,要求中共高度重视在革命中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特别是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中就中国革命问题作出的决议再次强调,“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底基本问题乃是农民问题。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底革命民主倾向之胜利,将以四万万中国农民群众被吸入于与中国工人共同一起和吸收到在他的领导之下的坚决的革命斗争中去的程度是赖。”[6]60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后来用革命成功的实践证明了列宁这一思想的正确性。

农民由于自身的认识及阶级局限,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他们不会自然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自发阶级,历史也多次证明,他们会自然跟着当时革命的领导者,成为革命的重要同盟,如果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他们就是资产阶级的同盟,如果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他们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因此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需要带着农民阶级并给他们以革命的教导,“农民虽然不会……成为社会主义者,……,但是他们能够成为完全而又极其彻底地拥护民主革命的力量。”[7]604农民阶级只要参加革命并且理解了革命的属性和前途,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革命斗争,他们将会成为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列宁相信有4亿中国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就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到这样的一个阶段,在各种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斗争之下,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掠夺和剥削之下,人民群众已经难以照旧生存下去了,各种矛盾已经爆发了。中国这个比旧沙俄还要落后的国家的所有革命条件都具备了,此时,一个巨大的外部推动力量也不期而至,“正是由于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东方已经最终加入了革命运动,最终卷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漩涡。”[8]390同俄国相似,中国人民也被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尽管中国完全是被动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中国在这次大战中仍然扮演了一个被侵略被掠夺国家的悲剧角色。毫无疑问这更加加剧了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和国内统治阶级的矛盾,激起了中国人民反抗的怒火,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爆发了。列宁毫不掩饰他对中国人民掀起的这场革命高潮的欢呼,“印度和中国在沸腾。这有 7亿多人。再加上周围和它们完全相似的亚洲各国,那就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大半。那里的 1905 年即将到来,而且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愈来愈快地到来。”[8]176当时列宁乐观地估计,中国革命不但很快就会爆发,而且中国社会结构、矛盾和中国革命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同沙俄相比也昭示,在革命领导阶级的带领下,中国革命的胜利将会来得更容易。

二、中国在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应及时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有两条可能的道路选择,一是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二是“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道路。列宁在仔细分析中国国情后认为,中国可能比俄国更容易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更滞后,他们在革命问题上的态度也更软弱。因此,“如果胜利了的革命无产阶级对落后民族进行系统的宣传,而各苏维埃政府以其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去帮助它们,那么,说落后民族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不对了。”[2]233如果革命胜利国家(比如苏俄)的无产阶级对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宣传和帮助,如果中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争取革命的领导权并承担起革命的领导责任,努力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道路,那么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在胜利后很有可能立即转向社会主义方向。

1.无产阶级需要建立自己的政党组织并争取革命领导权

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前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性质、特点和力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是一个称职的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因此要进行彻底而完全的民族民主革命就必须由更先进的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但是资产阶级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政党组织——共产党,作为革命的领导核心,带领人民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二大”专门针对中国等殖民地国家作出的决议指出:“殖民地革命在最初时期不会是共产主义革命,然而要是它从头起就由共产主义先锋队所领导,那末革命群众,由于渐次地获得革命经验,将走上达到所抱目的的正确道路。”[5]32列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出发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清楚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争得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他认为和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非常相似,如果中国革命仍然由资产阶级领导,那么这个革命的结局肯定也是不彻底的。因此,“……,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殖民地革命应当按照带有纯粹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特点的纲领去进行,如分配土地等等。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殖民地革命的领导应当放在资产阶级民主派手中。”[5]32在中国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走上历史舞台,开始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他们责无旁贷必须争取这个革命的领导权,而建立自己的政党组织是争取革命领导权的关键。

列宁高度重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建立,他领导下的共产国际于 1919年成立后,立即派人到中国帮助中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提高理论和加强组织联系,并协助中国共产党人于 1921年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中共成立后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投身到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中,积极争取革命的领导权,很快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列宁的革命领导权思想为后来的共产国际多位领导人所继承,他们在针对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上所发出的多次指示中,均强调中国无产阶级必须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这是保证中国革命彻底成功的前提。随后中国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运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反而最终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封建统治阶级合流,也再次证明列宁关于中国无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这一革命原则后来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准则之一,革命实践的胜利证明这一原则的正确性。

2.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应尽快组织自己的苏维埃政权

列宁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和把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努力中,必须适时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领导阶级的无产阶级已经和中国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并带领他们向着胜利前进,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有很大希望时,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支持和参与革命行动,形成革命联合,这个革命联合虽然阶级成分复杂,诉求多样,但是作为领导者的无产阶级有着自己坚定的目标,并且应该矫正和影响其他阶级的不正确认识,向着未来社会主义前进。不过从目前来看,在革命尚未取得完全成功时,应该努力团结这个革命联合阵营,其中保护他们的阶级利益并保证他们的民主权利是必要的。

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是有别于其它一切阶级政权的新事物,它是能够实现各个革命阶级都有充分代表性的新型政权组织形式,苏俄的实践证明,这个政权组织形式可以保证各个阶级的民主权利。苏俄苏维埃的伟大示范作用已经展示给了中国人民,在它的帮助下中国等东方国家人民更容易理解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它的主要功能与作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将更加顺畅,“在整个东方,在整个亚洲,在一切殖民地人民当中,苏维埃运动都已经打下了基础。”

在无产阶级政党强有力的领导下,以苏维埃政权为主要组织形式和重要保证力量,就会团结中国所有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阶级和力量,最终实现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革命领导阶级的阶级性决定了革命的彻底性,列宁相信,到那时候无产阶级将会因势利导,把革命带上彻底解放中国所有阶级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他阶级最终将会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与行动,也跟随着走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道路。

3.中国无产阶级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把革命引领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列宁认为,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在苏维埃政权的示范和保障下,中国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道路将会有很大的可能性。这是列宁基于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复杂而又尖锐的社会矛盾做出详细分析后的判断,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道路的基本前提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或基本胜利,“我们的口号无条件地承认不能直接越出纯粹民主革命范围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也即是说,中国无产阶级不但要积极参加民族民主革命并争取它的领导权,而且还不能试图直接改变这个革命的性质或直接超越这个革命斗争的阶段,只是在带领这个革命获得胜利后,再“把当前的这个革命推向前进,努力使它具有一个最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形式,因而也就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民主革命,使无产阶级下一步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得以最顺利地进行”[7]5942。

因此民主革命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一步和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枢纽,各个阶级都应该全力以赴争取胜利,特别是对中国无产阶级来说,这个胜利越彻底就越有利,因为这样就越有利于今后将要发起的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应当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应当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任务。”[7]606在这个革命过程中,相信资产阶级没有问题,因为这本来就是它们的社会价值诉求。但问题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不可能自然地接受和支持社会主义革命,这显然会触动他们的阶级利益,于是无产阶级引导和劝说他们理解和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就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列宁的具体办法是给中国的这两个革命之间一个较长时间的缓冲期,即社会主义过渡期。列宁指出,这个过渡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越是不发达的国家过渡期就会越长。在过渡期内,可以允许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文化形态并存发展,其目的是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较长时间的发展,为将来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打好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以达到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特别强调的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同时列宁认为这个过渡时期是特别为中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因为“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从问题的性质看, 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9]201在过渡期间,无产阶级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理论和实践向各个阶级说明,中国从落后走向富强,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争取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矛盾特点的认识,列宁对于中国革命最终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道路持积极乐观态度,他认为只要领导有力、政策得当、理论解释充分,那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3]564,最终赢得其他阶级的理解和支持,实现这两个革命之间的无缝衔接、和平过渡是非常可能的,而且如果这两个革命之间能够紧密联系,它们之间将会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后一革命可以巩固前一革命的事业。”[3]566这样就会更顺畅地解决中国社会存在几千年的各种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端,大大降低社会革命和建设的成本,真正实现恩格斯曾经高度赞扬的以“赎买”代替对那个阶级的革命。中国要向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努力争取这个理想的社会目标,“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且正是按照我们的力量,按照有觉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7]650当达到这个阶段时,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已经彻底完成,向着社会主义迈进的中国人民不但翻身做了国家主人,而且将坚定地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这时中国人民不但拥有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物质保证,而且在国际上我们也会得到其它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支持,列宁相信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过渡道路将会在有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向前迈进,最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过渡的完全胜利,建立一个真正的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8]391

当然,列宁始终是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者,他坚信中国革命和世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并互相支持,他甚至已经在预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欧洲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将互相支持,共同获得革命的成功,他们将最终解放全人类,“整个年轻的亚洲,即亚洲数亿劳动者,有各文明国家里的无产阶级作他们可靠的同盟者。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无产阶级的胜利,他们一定能把欧洲各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都解放出来。”[4]450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能走“迂回”的道路

列宁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特别是苏俄卫国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等具体实践经验分析,认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比俄国还要落后的东方大国,在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上不可能一蹴而就,直接跃进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而应该允许部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关系长期存在和发展,逐渐“迂回”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1.中国革命胜利后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后进入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渡阶段”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理,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8]370中国作为东方落后大国,同其他东方民族一样,必然会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列宁早就预见到各个民族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走法不会完全一样, 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0]163由于中国具有自己显著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民族阶级特点,同其他地区和民族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具体走法上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别。

列宁认为中国革命胜利后在先进理论和阶级的领导下,当然会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革命后“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11]263因此中国这一跳跃进入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在无产阶级掌握上层建筑的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混合的一个“过渡时期”,而且这个“过渡时期”可能会非常漫长,这个时期的特点在于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又是共产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消灭和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两者既相联系又相斗争。

这表明中国在完成社会主义阶级革命后,可以建立苏维埃式的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上层建筑,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还不能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还需要再“退回”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阶段,而不能完全消灭乃至“跨越”这个阶段。列宁的这个思想早在他评析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理论时就已经做出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从学理上来说,这个理论是小资产阶级反动‘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这是因为认为在中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既然落后就比较容易实行‘社会革命’等等的看法,都是极其反动的空想。”[12]430也表明他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者中相对激进的理论和思想有可能脱离中国实际,试图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空想社会主义”的反对态度。

那么对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就更加关注了。因为列宁有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这个实践的最终失败,其教训更加深刻,因此列宁对这个教训的总结就更加系统全面并有针对性。在苏俄试图直接跃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不能成功后,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就更应该汲取这个教训,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了。列宁在最后的有生之年几乎是在谆谆教导中国无产阶级,“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3]445。这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就是列宁坚持的“后退”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通过采取“计划”和“监督”等方法,特别是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新生国家的经济、文化,采取逐渐“迂回”的方法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决定社会主义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曲折和反复

列宁对中国与俄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认识同马克思恩格斯基本一致,认为这两个国家有很大的相似性,其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会经历一定的曲折和反复,它们可以互相借鉴、支持和帮助。列宁认为总结苏俄今天革命建设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会对中国无产阶级未来的革命与建设有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列宁在总结和汲取革命与建设时期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后告诫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认真研究中国的现实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像苏俄最终转向新经济政策一样,“迂回”发展和适当“后退”有时是必要的,它不但不损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相反是对这个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因为列宁在世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尚在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没有真正展开,他主要从分析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后来苏俄革命和建设所走过的曲折发展历程中为未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宝贵的理论指导,以使中国无产阶级充分认识到革命和建设中的一般性规律,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再遭受到失败和损失,他指出:“我们无论如何要使俄国以外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家认识这个真理,不至于像落后的俄国人那样,为领会这个真理付出如此昂贵的代价。”[2]51这充分体现了列宁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伟大情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列宁曾经试图采取强攻的方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在资产阶级强迫我们采用残酷斗争的形式的条件下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试验之后,到 1921年春天情况已经很清楚: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实行强攻,而是进行极其艰苦、困难和不愉快的长期围攻,伴以一连串的退却。”[13]2261尽管不那么令人愉快,但也必须承认,当时的政策是失败的,它脱离了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将冷静地看待这些错误,以便学会改正这些错误。”[9]174

列宁改正错误的步骤就是及时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列宁称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后退”,“这个政策之所以叫新经济政策,是因为它在向后转。我们现在退却,好象是在向后退,但是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先后退几步,然后再起跑,更有力地向前跳。”[8]296这个“后退”并不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方法上的一种灵活运用,为了最终更快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列宁认为由于中国的国情同苏俄很接近,因此最终中国也会走上这样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尽管这条道路会有曲折和反复,但是今天苏俄的道路就是中国明天的道路,两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持,都能够成功建设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对实现这个目标充满信心,他指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3]568

四、列宁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农村革命”道路,先解放广大农村,再从农村包围城市,最终解放全中国。这条革命道路的胜利本身证明了列宁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准确性和他的中国革命理论的正确性。今天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列宁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可以看出它仍然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1.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一切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要符合这个国情而不能超越它

这是列宁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列宁主义理论的基本立论基础。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更多地是他从苏俄建设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意义,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借鉴和指导价值。列宁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研究中,拿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言传身教,谆谆教导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一定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展开的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家现代化实践,但是这里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最先发动并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应该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是生产力落后的苏俄和中国。

新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显然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力水平相比,差距巨大。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的指导才更有价值。认清中国国情最主要的是准确评估中国的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找准中国现在的主要矛盾,紧紧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寻找解决的办法。

中共“十三大”上明确了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的基本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现阶段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经济建设成就充分证明我们对现实国情认识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列宁的从国情出发寻找建设的突破点的理论的正确性。

2.社会主义建设有“迂回”、曲折乃至“后退”,这并不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相反,恰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理论的使命和生命力在于成功指导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创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时,他们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他们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解放自己,不再受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奴役,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主人,直白地说就是让世界各国的劳动者都能过上好日子。

有时军事和政治革命胜利可能比较容易做到,但是要让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却很难立竿见影,它首先取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而它们的发展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有序进行,不能“跨越”。当中国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后,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但是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仍然停留在解放初期阶段,于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间产生了一个错层。

列宁早期在领导苏俄建设时也遇到过这个问题,他的具体做法是在生产方式上部分“后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社会生产力,再“迂回”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绕过”这个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也走到了这个阶段,列宁的理论和实践教导我们,中国建设也应该采取“迂回”和“绕行”的办法,“后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加快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只要有利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些“迂回”和“绕行”的政策就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放开所有制形式,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这种“迂回”政策的体现。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事实表明,这种适当“后退”是正确的,它正在为未来的“前跳”积蓄力量。

3.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只有不断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吸收鲜活的营养,才能不断发展和永葆生命力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就曾告诫各国无产阶级和理论家们,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更是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它与俄国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创立了列宁主义理论。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列宁很快就把国家革命和发展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列宁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使它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诸如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大大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

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苏俄一样,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但是中国建设的深度和规模都远超当年的苏俄,而且中国今天所面对的国内国际环境和苏俄千差万别,因此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必须按照列宁教导和示范的那样,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是在坚持理论原则和方法灵活上的正确而又有效的结合,在这个结合中应时刻牢记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创立距今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任何社会发展理论都不应该一成不变,它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波澜壮阔、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成就显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理论上也有很多创新和发展,这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等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始终是这一社会实践的根本指导理论,同时也不断地在这一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拓宽自己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内涵和外延,并赋予了自己更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持续深化,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中国人民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和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的中国梦不会变。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始终都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会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深化而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2卷[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7]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1]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3]列宁.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列宁革命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