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草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6-02-20于徐根甘兴华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冯葆昌全国畜牧总站
文│于徐根 甘兴华(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 冯葆昌(全国畜牧总站)
南方草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文│于徐根 甘兴华(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 冯葆昌(全国畜牧总站)
草种是草产业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改革开放后,在草业建设与草牧业发展推动下,我国南方草种产业得到初步发展。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产业建设严重滞后。随着我国生态建设的推进和现代化草牧业的发展,南方草种和饲草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草种产业蕴藏潜力无限。准确掌握草种的生产现状,摸清草种市场供需关系,找准根源问题,积极探讨发展途径与对策,以促进南方草种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草种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人工种草面积的增加,草种需求量不断上升,草种经营逐步进入市场,并初步形成各具特点的市场网络或渠道。但草种生产由于效益低下,发展滞缓,目前仍处于艰难境地,特别是草种规模化生产难以起步,致使南方经营和使用的主要为进口草种。
1.草种生产状况。
一是草种生产有所基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地为满足种草需要,因地制宜,组织建设草种生产基地,生产适宜本地需求的草种,为满足南方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广西在1984年建设了广西牧草良种繁殖场,主要生产狗尾草、宽叶雀稗、柱花草、大翼豆等热带牧草种子,主要在本区及周边省区应用;广东省在1989年建设了两个热带牧草种子繁育基地,生产繁殖柱花草、大翼豆、糖蜜草、卡拉古鲁狗尾草和粽籽雀稗等草种;地处中亚热带的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为满足多花黑麦草的种植需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除国家项目建设的草种基地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多花黑麦草种子生产,基本保持了多花黑麦草种子的自给。
二是现有草种基地处境艰难。近20年来,南方省区在国家项目支持下,建设各类草种生产基地十几个,但多数生产效益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农资、劳力等成本的增加,种子生产成本成倍提高,并受到进口草种的冲击,草种子价格基本稳定在10年前的水平。如多花黑麦草种子,2005年的市场批发价是6000~6500元/吨,到现在仍为6500~7000元/吨,加上国产草种质量与进口种子差距甚远,各草种生产基地都难以维持生产,依靠种子生产生存下来的基地已很少。
三是特色草种基地仍在探索发展模式。保证草种生产效益是草种基地生存的最主要因素。现有的一些特色草种基地正在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如广西有企业主要生产杂交狼尾草种子,由于杂交狼尾草利用种子种植相对无性繁殖更为方便,成本较低,所以其种子价格较高,能获得一定的效益,可维持基地的运行,但发展前景有待探讨;湖北省有企业生产鄂西多花木兰种子,由于无进口种子的冲击,还可出口,种子市场价格也适中,基地前景看好,但基地规模化生产仍在探索中。
四是区域性小规模草种(苗)生产得到发展。为满足人工种草需要,各地养殖企业和农户自行发展具有区域性特点、小规模的草种(苗)生产,因为适合本地市场需求,也仅限在局部区域内销售,受市场及进口种子的影响小,产业发展较好。如湖南省有桂牧1号象草、王草等无性繁殖的种苗生产基地达30个,不仅保障了市场需求,也取得较好效益;江西高安裕丰农牧公司建设的桂牧1号象草基地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2.草种经营状况。
一是草种经营具有一定规模。调研了解到,除广东外,草种经营在湖北、湖南、广西都初具规模。湖北省至2015年全省办理草种经营许可证企业共14家,年经营草种数约1100吨,主要品种包括多花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冬牧70黑麦、三叶草、鸭茅、高丹草、墨西哥玉米、青贮玉米等;湖南省除象草等无性繁殖的种茎、种苗由生产者自繁自销外,全省统计上报的参与草种经销的商家达26个,年销售多花黑麦草、三叶草、高丹草、苏丹草、青贮玉米等草种子150余吨;广西牧草种植以象草等为主,种茎生产除本地利用外,年调往周边省区数量(种茎)达到1000吨,籽实类草种(多花黑麦草、苏丹草等)销售50~60吨。
二是草种经营形成不同特点的经营市场。从各省区来看,草种经营市场特点明显不同。如湖北省主要是由省城的经营公司承担批发经销,县级经销商进行零售业务,有的公司在每个县市都有销售网点,形成了较稳定、完备的销售网络;广西牧草种植主要是热带品种,如象草等,多数是种茎扩繁,以自产自销居多。籽实类草种用量少,由各地经营农业种子或饲料兽药的经营户顺带销售,属分散型市场,无完整的经营网络;江西省、湖南省市场种子销售量较大,但并没有包揽批发业务的经营商,多数市、县都有草种销售店,各销售店是各行其道获得种源,立足本地销售;而广东还没有草种经销商或规模小不成气候。
三是市场经营的草种主要是进口种子。目前市场经营的草种子多是进口种子,据各省统计,进口草种用种比例均在90%以上,其中南方应用最广的多花黑麦草种子几乎达到100%。经营商家一致认为,经营进口种子质量比较稳定。
二、草种生产经营取得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草牧业的发展,南方种草养畜得到持续稳定增长,草种生产经营在草牧业发展的带动下,产业从无到有,并已见一定成效。
1.初步建立了较稳定的草种经营市场。为满足农户种草需求,南方草种子经营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市场,并经历近20年培育与发展,也历经了从杂乱到基本规范的发展过程,现在已初步形成具有各省区不同特点、可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的经营市场。从总体来说,有需求的农户都可以在本地市场购买到所需草种。各省会城市均有草种经营(批发)商,各种草养畜发展较好的县(市、区)都有草种销售商(户),能为种植户提供适宜当地种植的草种子。有的省区已形成较规范的符合当地需求模式的经营网络,草种经营市场正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2.探索了一些有益的草种生产经验。在草种生产中,各省区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规模、多种模式的草种生产进行了生产实践和探索。虽然现在仍没有运行良好的典型成功实例,但通过各省区的生产实践探索,积累不少实践经验,也清楚地认识了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可为我国草种生产区划及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借鉴和参考,是进一步理顺确立南方草种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依据。
三、草种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南方草种产业虽有所成效,但面临的问题很多,亟待加强研究,着力解决。
1.基础薄弱,产业体系不全。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草原法》和《草种管理办法》相继颁布实施,为草种子产业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法规保障。但地方配套法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草种生产、经营许可仍未得到全面落实。同时,与农作物种子比较,南方草种良繁体系还很不健全,不仅选育品种少,并且草种研究、管理体系及种子质量控制体系缺乏。
2.南方草种产业扶持政策少。草种子产业是草业的基础产业,我国草业建设刚刚起步,特别是在南方,草种子产业更是冷落。草种产业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而且支持政策很少。在我国农业政策中,对粮食、油料种植等种子进行良种补贴,而牧草良种不在其中。各类产业建设发展规划,都没有涉及草种产业。
3.技术力量不足,科技研究滞后。长期以来,南方从事草业的科技人员很少,特别是市、县级大多数没有专业或专职技术人员,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在草种产业技术方面,开展的有关科技研究很少,基本成为科技研究空白。现有草种生产主要是因为缺少成熟配套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没有突破,以至草种生产与技术需求矛盾十分突出,产业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4.缺乏科技型企业,生产水平低下。目前,南方草种生产基地主要由牛羊养殖企业建设,草种生产技术能力欠缺,生产管理水平较低。特别是草种机械化生产和加工的投入明显不足,草种的产出率及质量水平都明显不及进口种子,并且成本价格高,种子竞争力不强,草种生产效益不佳。
5.缺少成套收获、加工设备,难以保证种子产量和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农业机械化需求日益迫切。但是,目前还没有适宜的草种生产收获、加工机械设备,草种生产基地都是采用粮食收获、加工机械来进行草种生产作业,不仅作业过程中损失浪费非常大,而且质量难以保障,草种规模化生产受到制约。
6.重贸易轻生产,产业化水平低。在草种经营方面,南方省区从事草种经营商多是兼营业务,经营方式只是买进和卖出,从业人员都是经商人员,对草种生产、草品种特性、栽培利用技术等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对种植户的产业发展需求认识不足,缺乏对市场产、供、销的组织协调和相关专业技术服务。目前仍没有集草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龙头企业以及有关的行业组织,草种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极其低下。
四、南方草种产业的发展途径与对策
南方省区草种产业基础很弱,并受到特殊的土地与气候条件的制约,针对存在的不足与共性问题,我们认为其发展升级的主要途径及对策是:
1.加强当家草品种的筛选和选育,保障产业基础。品种及品种的优良生产性能是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南方各省区当家草种非常缺乏,虽然各地种植的品种很多,但使用的多数是进口种子,并且每年都在改变,国外生产什么品种,用户就种什么品种,完全处于被动选择地位。其实,不同品种对特定的气候、土壤条件表现各异,各地应加强对当家草种或品种的筛选和选育,选择对本地气候、土壤适应性强、产草量高、品质优、种子生产性能好的草种及品种,从而针对性开展种子生产。当然,当家优良品种宜精不宜多,才能形成针对性强、专业化水平高的草种产业,有利于打造树立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加强科技开发研究,提升草种产业科技水平。我国南方草种产业弱小,科技研究力量和投入很少,技术开发力度严重不足,产业科技含量低。应侧重加大科研开发投入,鼓励科研单位、育种专家参与有关草种生产的技术研究,同时,应广泛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加快先进技术和可行模式的推广应用,避免产业建设过程中的弯路,推进草种产业化进程。支持草种企业从事草种育种、生产的技术研究开发,采取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并举战略,改变目前草种产业普遍存在的只有贸易、忽视生产、没有技术的被动局面,增强草种产业发展后劲。
3.优化产业模式,打造科技型专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草种产业必须走产业化道路。草种产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应寻求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草种产业体制及产业化发展模式。要加强对草种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南方草种生产从兴旺到停滞,主要是由于生产经营单位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不足,经营管理理念欠缺,导致经济效益低下。要继续创新制度,不断优化产业模式,推行科研单位创办草种企业或与企业横向联合,提升产业科技水平。草种企业要有能力开展科技研发,培养和引进草种产业技术人才,增强技术储备,走育种、繁育、市场一体化之路,着力打造科技型专业化草种龙头企业。
4.加强生产机械研发,推进产业机械化。我国目前参与草种收获、加工机械设计、试验研究的单位和人员仍然很少,导致产业机械化生产滞后。特别是由于南方草种生产基地多数是丘陵山地,地势起伏不平,并且雨水天气多,加之草种子较细小、质量轻、形状各异不规则的特点,现在还没有适宜的草种生产收获、加工机械设备,不仅直接影响草种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严重制约草种规模化生产。要组织机械设计、研究单位针对南方土地、气候条件,开发实用性强的草种收获、加工机械,解决机械技术难题,提高草种生产的机械化科技水平,为草种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5.建立保险机制,提高草种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草种是具有生命特征的农资,不仅具有市场风险,同时还有自然灾害以及保存、运输等所带来的生产风险,可借鉴先进国家和我国其他农业保险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宜我国草种产业保险补贴办法,建立草种产业保险机制,分解产业风险,以确保草种产业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