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探赜*

2016-02-19于淑健

关键词:净土法师敦煌

于淑健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68)

公元511年(天监十年),梁武帝颁布了《断酒肉文》。自此,僧尼素食、禁断杀生食肉,由先前部分出家信众的一种自愿苦行进而成为汉传大乘佛教所有僧尼必须贯彻实施的重要戒律。围绕此主题面向僧、俗二众宣讲的偈、赞亦不断产生①如敦煌本北敦06251(北8421,海51)号《上皇劝善断酒肉文》云:“禀气虽千种,贪生共一般。从头皆觅活,若个不求安?怕急缘防箭,高飞恐被弹。讵堪鹰犬逐,更被网罗缠?猪羊哀离圈,羊牵恶出栏。持刀因(咽)下割,将肉口中餐。苦痛知何说,荒迷尔许难。寄言食肉者,自割始尝看。”朱凤玉认为,此文显然受梁武帝《断酒肉文》的影响,作者既非梁武帝,亦非唐玄宗,盖为唐人伪托之作。见朱凤玉《敦煌文献中的佛教劝善诗》,载自白化文主编《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第51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即为戒杀生及劝布施行善之赞文。该文又名《劝善文》《劝善文赞一本》,敦煌遗书中现存8号,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曾据斯2985卷②本文中敦煌文献“斯”指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敦煌卷子斯坦因(M.A.Stein)编号,“伯”指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卷子伯希和(P.Pelliot)编号,“俄Дx.”则指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卷子编号,“北敦”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统编号,“台图”指中国台湾台北石门图书公司《敦煌卷子》编号。录入其第八十五册第2830A号③第2830A号《大正藏》题作“道安法师念佛赞”。另有第2830B号《道安法师念佛赞文》,所据卷为斯2985v,实系五台山曲子,与第2830A号并无关联,《大正藏》原拟题并不准确。敦煌卷子中,存有与斯2985v相同内容的写本还有斯467、斯2080、斯4012、伯3360四号。其中斯2080和斯4012前后相接,本为一卷所裂。其中伯3360号首题“大唐五台曲子五首”,斯467号题作“五台山曲子六首”。。然该卷下半残缺,且图版不够清晰,《大正藏》录文有诸多误、漏之处。朱凤玉曾据伯2963v1号及北敦7676号对该赞文进行了录文并加以简要考证[1]509-511。发现于藏经洞的《道安法师念佛赞文》是否确为道安所撰?其和净土宗的关联及流布状况如何?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敦煌写卷中相关文献的调查,对此赞文作进一步探讨。

一、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及其整理

在敦煌写经中,存有与《道安法师念佛赞文》内容相同的文献共计8号:

(一)伯2963v1,首全尾全,首题“劝善文”,存25行。

(二)北敦7676(北8441,皇76),首全尾全,首题“劝善文”,尾题“劝善文赞一本”,存26行。

(三)台图139号,首全尾全,首题“道安法师念佛赞文”,存19行。

以上为完整者,共3号。

(四)斯473,首全尾残,首题“劝善文□……□一本”,存19行。

(五)斯2985,《大正藏》所据本,首全尾残,首题“道安法师念佛赞文”,存15行。

(六)斯5019,首全尾残,首题“劝善文”,存20行。

(七)伯2809号1,首残尾脱,无首题尾题,存27行。

(八)俄Дx.2430,于“出家赞”后有倒书一行“三十三天佛最尊,万物中贵不过人。一”十五字,乃《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之开头部分。

以上为有残缺者,共5号。

现以《大正藏》所据斯2985为底本,同时择取北 敦 7676、斯 473、斯 5019、伯 2809 号 1、伯2963v1、台图139号及朱凤玉录本为参校本,对此文赞重新整理如下:

No.2830A道安法师念佛赞①今以《大正藏》本所据斯2985为底本。参校本:甲本,北敦7676;乙本,斯473;丙本,斯5019;丁本,伯2809;戊本,台图139号;己本,伯2963v1;庚本,朱凤玉录校本。

三十三天②三十三天为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为八万由旬,山顶之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刚手药叉神守护此天。中央之宫殿(善见城)为帝释天所住,城外周围有四苑,是诸天众游乐之处。城之东北有圆生树,花开妙香熏远,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诸天众群聚于此,评论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为三十三天城。佛最尊,万物中贵不过人。一世③世,乙本作“切”。眼看何足(促)④“足”字戊本作“促”。“促”字义长。度,努力相劝入善门。

只恐众生造诸⑤诸,丙本作“之”。恶,经律法教⑥“经律法教”四字乙本作“法教律论”。遣⑦遣,乙本作“劝”。修身⑧以上丁本残。。食肉众生⑨“众生”二字乙本作“之人”。短⑩短,乙本作“断”。命保(报)⑪保,此当为“报”之音近借字(“保”字博抱切,帮母晧韵上声;“报”字博耗切,帮母号韵去声。二字纽同韵近,应可通假)。该字丙、戊二本正作“报”。,缘⑫缘,丙本作“诸”。佛慈悲劝谏君。

莫道煞生无人见⑬“无人见”三字乙本作“人不见”。,善恶童子每知⑭知,乙本作“诸”。闻。好事恶事皆抄录,未肯临时放一分。

造恶⑮恶,乙、丙、丁、戊四本作“罪”。人多修福少,所以众生长受⑯受,丙本作“寿”,当为“受”之借字。贫。天堂快乐无人去⑰去,乙本作“见”。,地狱苦处竞来奔⑱“只恐众生造诸恶……地狱苦处竞来奔”,庚本脱。。

不是阎罗王唤君入,亦不是⑲“亦不是”三字乙本作“莫道”。诸佛没慈悲。总缘悭贪⑳“缘悭贪”三字乙本作“谓众生”。难劝谏,百劫千生自陷身。

第一当官莫诳法,恃(倚?)恃㉑“恃恃”二字,乙本作“逞其”,戊本作“恃其”,甲、丙、庚三本作“倚恃”。前一“恃”字似为“倚”之误书。形势乃欺贫。蠢动众生皆惜命,负骨埋㉒埋,乙本作“离”。身不放君。

善恶㉓“善恶”二字乙本作“人弱”。加遭诳㉔诳,乙本作“殃”。横事㉕“善恶加遭诳横事”七字甲本作“力弱不加遭狂横”,庚本作“力弱不佑遭狂横”,戊本作“力弱不加遭殃横”。,法外陵迟不敢嗔。枉取一钱征㉖征,乙本作“飠丞”。万倍,命终地狱受艰辛。

富贵前生布施得,贫是悭贪㉗“悭贪”二字乙本作“见世”。宿业因。世人无慈好酒肉,百味调和劝六亲。

但看猪羊被宰杀,苦痛之声上帝闻。眼光早已随身(刀)①身,此当为“刀”之讹字。该字甲、乙、庚、戊四本均作“刀”,可助勘。落,四脚②以下乙本残。高低(悬)③低,丙、丁、戊三本作“悬”。“悬”字义长。就血盆。

将知④知,丙、丁二本作“诸”。食肉屠他命,地狱怨雠不可论。累月不曾得一顿,终日虚沾吃肉人。

死王犹来羡生处,若个不觅命长存?(终须一度无常去⑤“无常去”三字丁本作“自反于地”。,阿那甘心入死门?

死门且向总应知,一死不还再生时。飞鹰走苟(狗)⑥苟,此当为“狗”之借字。该字庚本作“狗”。屠他⑦他,丙本作“煞”。命,黄泉地下悔难期。

煞命始⑧始,丁本作“既”。得他肉吃,思量阿莽有慈恩⑨“慈恩”二字丙、丁二本作“恩慈”。?铍(被)⑩铍,此当为涉下“针”类化偏旁而成的“被”之俗字。该字丙、丁二本正作“被”。针刺着由(犹)⑪由,此乃“犹”之借字。清刘淇《助词辨略》:“由,与‘犹’通。”该字庚本录作“犹”。疼痛,何向将刀身上⑫,此当为“”之讹俗字,“”又当为“黎 ”之省笔俗体。《玉篇·刀部》:“黎 ,直破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四《大宝积经》第五十六卷音义:“剺解:理之反。《考声》:剺,割也,划也。《字林》作‘黎 ’,经文作‘皮 ’,非也。”此字己本作“”,当为“剺”之俗体。庚本据己本录作“剓”。《玉篇·刀部》:“剓”,同“剺”。然庚本失真,应出校注明。。)⑬“终须一度无常去……何向将刀身上”一段文字底本、录本脱,据甲本补。

轮回六道受诸类⑭类,甲、丙、庚三本作“苦”。,改头换面不相知。但⑮但,甲、丙二本作“虽”,丁本作“难”。取众生血肉吃,谁知⑯知,丁本作“诸”。父母及妻儿?

一切猪羊皆惜命,惜命叫唤口中悲⑰“一切猪羊皆惜命,惜命叫唤口中悲”十四字甲、丙、丁三本作“相劝莫食众生肉,猪羊借命叫声悲”。。(口中⑱以下丙本残。横骨语不得,眼见刀光恨不飞⑲以下丁本脱。。

命断专心相追逐,寸步元来不想离。将命倍(陪)⑳倍,后作“陪”。《穆天子传》卷六:“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郭璞注:“倍,古陪字。”唐宋以前古籍中“赔”义多作“陪”或“备”(详参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编第207-20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陪”此又为“赔”之古本字。还偿他命,亦无门户嘱曹司。)㉑“口中横骨语不得……亦无门户嘱曹司”一段文字底本、录本脱,据甲本补。

缘业力劣负他命㉒“负他命”三字甲、庚二本作“受诸苦”。,百劫千生不改㉓改,录本误作“放”,今据底本及甲、庚二本改。衣(移?)㉔衣,此当为“移”之音讹字。该字甲、庚二本作“移”。。善恶皆将业镜照,寸步驱逐入阿鼻㉕“善恶皆将业镜照,寸步驱逐入阿鼻”十四字甲、庚二本置于下文“普劝众生修万行,今逢法教莫生疑”后。。

普劝众生修万行,今逢法教莫生疑。决定至心闻妙法,当来极乐佛为期㉖“极乐佛为期”五字甲、庚二本作“必定佛来迎”。。

二、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撰抄年代的上限

释道安(公元312—385年)是中土最早倡导弥勒净土信仰的高僧,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我们知道,净土宗是以“三经一论”(《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以念佛为手段,以往生西方净土为目的的佛教宗派。东汉时期,净土经典自印度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此后,竺法护又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强良耶舍又译《观无量寿佛经》。于是在中国信众中,逐渐形成了净土崇拜。净土信仰大致分为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两种。其中弥勒净土信仰由东晋道安首创,借助弥勒下生来决疑解难,澄清对佛经的疑问,为信徒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很强的入世情怀,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但不久即衰。弥陀极乐净土则是一种具有明显的出世特点的佛教信仰形式,一般认为始于道安的弟子慧远[2]。敦煌遗书中伯2066b号《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云:“佛法东流,晋时有庐山远大师与诸硕德及谢灵运、刘遗民一百二十三人,结誓于庐山,修念佛三昧,皆见西方极乐世界。”文中所指即公元402年(元兴元年),作为道安高足的慧远与其徒众刘遗民、雷次宗等123人创立“庐山白莲社”,于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共期西方弥陀净土。

那么,敦煌文献中的《道安法师念佛赞》是否确为道安所撰?朱凤玉认为,唐代佛教诸宗并起,禅宗、净土宗最为兴盛。其中,净土念佛法门尤为民间普遍传诵。“念佛赞文”前冠有“道安法师”名号,显系后人托名,旨在凸显“劝善念佛赞文”盖出自净土宗教徒之手[1]509-511。如果据敦煌卷子中8号赞文的避讳字使用、词汇特点、用韵情况对其撰抄时间作一番具体分析,这个观点还是可信的。

在上揭八号敦煌写经中,有明确时间题记的两件伯2963v1、台图139号均为10世纪五代时期写本。俄Дx.2430于“出家赞”后有倒书一行“三十三天佛最尊,万物中贵不过人。据俄孟列夫(Л.Н.缅希科夫 Л.Н.Меньшиков)主编《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研究,此件亦当为9—11世纪写本[3]。其余五件从用字情况来看,“但取众生血肉吃”一句中“但”字,斯473号作“”,斯2985作“”,斯5019作“”,伯2809号1作“”,均避唐李旦之讳。据此,此五号写卷的抄写上限应不会早于唐睿宗一朝。

从词汇特点来看,北敦7676号《劝善文》中有“终须一度无常去,阿那甘心入死门”一语(它本均无),文中“阿那”一词犹“哪”、“哪个”。此用法笔者所知最早见于李白《相逢行》诗:“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诂笺九》:“李白:‘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阿那,犹言若个也。”[4]新0866号《李陵变文》亦有用例:“五千步卒逢狂虏,此苦从来阿那经?”北敦7676号《劝善文》中还有“阿莽”一词,多见于敦煌变文《燕子赋》中。如伯2491号《燕子赋》:“伊且单身独手,喽我阿莽斫?”“但知搥胸拍臆,发头忆想阿莽。”蒋礼鸿通释:“阿莽,就是‘怎么样’。”我们知道,现知变文最早的确切年代是斯4398v号《降魔变文》,中有“大唐汉朝圣主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陛下”的称号,当作于唐玄宗统治时期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至公元749年(天宝八年)。这样看来,同有“阿那”、“阿莽”用例的北敦7676号《劝善文》的撰作时间又可进一步下移,当不会早于出现斯4398v号《降魔变文》的天宝年间。

据张先堂研究,由于受汉译佛经文体无韵现象的影响,早期许多中国僧人创作的偈、赞也是不押韵的。例如净土宗赞文中,北魏昙鸾所作《阿弥陀佛偈一卷》多达52偈,洋洋数千言,尽管除赞文首尾的礼拜句、发愿句外,赞文主体作整齐的七言韵文句式,然而却全不押韵。唐初善导的赞文则明显处于一种过渡形态:一方面,他创作的有些赞文如长达千余句的七言体《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基本没有押韵;另一方面,他编集的《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偈一卷》中所收他本人和其他唐代僧人创作的赞大多都押韵,显然已开始有意地追求韵律。到了中唐法照编撰《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其中所收法照创作和编集的唐代其他僧人创作的净土赞文,以及后来法照门徒创作的赞文,基本上都严格押韵[5]71。就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而言,一共有72句赞文。其中,前44句的韵脚字有“尊”、“人”、“门”、“身”、“君”、“闻”、“分”、“贫”、“奔”等,都押臻摄韵;后28句的韵脚有“知”、“时”、“知”、“离”、“司”、“衣”、“鼻”、“疑”、“期”等,同属止摄韵。这种严格的用韵情况在唐代中期以前净土宗文赞中是很少见的。

三、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与法照净土宗的关联

唐代宗、唐德宗时期,法照创立五会念佛法门。伯2066b号《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中载法照自述:“照以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四月十五日,于南岳弥陀台,广发弘愿,唯为菩提,为诸众生,更无所求。尽此一形,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场……正念佛时……忽见一道金桥,从自面前,彻至西方极乐世界,须臾即至阿弥陀佛所……佛言:‘有一无价梵音五会念佛法门,正兴彼浊恶世。今时末法一切众生,机感相应,闻汝暂念,皆悉发心。如是《无量寿经》说宝树五音声,即斯五会佛声是。以是因缘,便能称念佛名,报尽定生我国。’”文中所谓“五会念佛法门”实乃法照依据《无量寿经》所创,其法主要在于念佛音声的缓急,以此表达念佛心情安静和急切求佛摄受的愿望。第一会“平声缓念”,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第二会“平上缓念”,就是念佛时声音略高一些。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前二会都是缓念此言非缓,就是不在缓慢求稍快。第四会“渐急念”逐渐快念,并带有急切感。第五会“四字急转念”,将原来的六字名号转为“阿弥陀佛”四字,并且要加快,有紧迫感。这种“转急念”要表达出急求出离、请佛接引的心情,从而达到意志纯诚、一心不乱与“能、所双亡”(即“既无念佛之我,亦无所念之佛”)的境地。敦煌本所言“永泰二年”,年号行至该年十月,十一月就改年号为“大历”。据此表述,刘长东认为此段文字出于法照本人而非后人伪撰[6]。

继创立五会念佛法门后,法照为遂其普度众生之志,北上五台山,自辟弘法之地。据《宋高僧传》《净土往生传》和《广清凉传》记载,法照于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在衡州云峰寺僧堂内食粥时,在粥钵中睹见他从未见到过的山寺等胜景,询问同寺僧众,曾到过五台山的嘉延、昙晖言此乃五台胜境。法照遂萌生了振锡五台的决心,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离开衡山,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到达五台山。法照借他在大圣竹林寺亲见文殊、受文殊付嘱弘传念佛法门的感通故事的号召力,并利用五台山附近的并州及其周围地区曾经是净土宗宗师昙鸾、道绰、善导传教区域,因而净土信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有利条件,在并州传播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大获成功,以至于他于公元771年(大历六年)在并州至太原一带传教时,“未经旬日,即有数千人誓为法照念佛弟子,各请愿闻,终身修行。”[5]67敦煌本伯2963号《净土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下》中有一段法照自述:“时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冬初十月,于北京(按:此指太原)龙兴寺,再述净土念诵观门……愿诸智者,深信修行,厌离轮回生死世界,专称彼佛,同往净方,疾证菩提。”耐人寻味的是,此件伯2963号的背面即抄有与《道安法师念佛赞》相同内容的《劝善文》。

另外,斯2985号《道安法师念佛赞文》的背面抄有《五台山曲子》,残缺不全,按北台、东台和大圣堂的顺序抄录三首。在“大圣堂”一首中,有“福祚唐川,万古千秋岁”字样。在敦煌卷子中,与斯2985v号相同内容的还有斯467等四号写本。据杜斗城先生考证,这些《五台山曲子》很可能产生于中晚唐以后[7]。

如前所述,净土宗是以念佛为手段,以往生西方净土为目的的佛教宗派。现存与《道安法师念佛赞》内容相同的8件写本中,斯2985号、台图139号均以“念佛赞”为题。文末“当来极乐佛为期”一句,北敦7676号作“当来必定佛来迎”,均指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比较法照所撰的伯2066b号《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善根福少理难生,七日专须念佛名,若至临终心不乱,弥陀决定自相迎。”“欲得往西方,唯须念佛强,下心修净业,巍巍入宝堂。极乐无灯火,随形各自明,但知勤念佛,速得悟无生。”伯2250号《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念佛一声一化佛,皆从口出生红莲,念佛千声千化佛,跏趺正坐在吾前。一日常称一万佛,计佛高低出梵天,愿我临终值诸佛,迎将净土证三贤。”伯2963号《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下》:“菩萨妙行虽无量,当知念佛最为先。乘此因缘生净土,须臾即至世尊前。”可见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和《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所宣扬的信仰相同,都强调通过念佛往生西方净土。

禁断杀生食肉,是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的主要内容。北敦7676号《劝善文》:“食肉众生短命报,诸佛慈悲劝谏君。莫道煞生无人见,善恶童子每知闻。”“轮回六道受诸苦,改头换面不相知。虽取众生血肉吃,谁知父母及妻儿?”“命断专心相追逐,寸步元来不想离。将命倍(陪)还偿他命,亦无门户嘱曹司。”而伯2963号《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下》亦云:“口中终日恣胞鲜,断他性命不矜怜。佛说怨雠无不报,三途还彼镬汤煎。刀山万刃白如银,剑树千峯霜雪新。猛焰炎炉常不息,只待阎浮食肉人。”①除了禁断杀生食肉外,该赞文还倡导当官莫诳法欺贫、“富贵前生布施得,贫是悭贪宿业因”等理念。

透过现存写卷的种种信息,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敦煌文献中的《道安法师念佛赞文》大抵是8世纪后半叶出现的,而与生活在4世纪的道安无关。该文赞严格的用韵情况和法照创作和编集的净土赞文以及后来法照门徒创作的赞文相同。其倡导通过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禁断杀生食肉、不诳法欺贫、多行布施、摒除悭贪等,亦和《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在内容上多有相通相承之处。从伯2963号《净土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下》的背面即抄有与《道安法师念佛赞》相同内容的《劝善文》、斯2985号《道安法师念佛赞文》背面即为中晚唐以后产生的《五台山曲子》的情况来看,此赞文的产生或与法照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之后北上五台山一带布教活动的时间相当甚至更晚,可能首先出现于并州、太原及长安一带。其宣讲的对象应该包括僧、俗二众,作者或为法照弟子,或为深受法照净土宗影响的中下层信徒。

四、《道安法师念佛赞》在敦煌的流布

台图139号《道安法师念佛赞文》尾题:“贞明四(五?)年己卯岁(按:己卯年应为贞明五年,后梁公元919年)二月十日书记。”可见至迟此时该赞文已在敦煌传诵。又,伯2809号卷首《劝善文》后隔两行后抄失题的孟姜女曲子2首、《望江南》3首、《酒泉子》2首、《杨柳枝》1首,以上曲子皆无句读。全卷抄写者概为同一人,但书写渐次潦草,墨迹也逐渐黯淡,最后《杨柳枝》曲辞未及抄毕即歇笔。其中《望江南》两首云:“龙沙塞,路远隔烟波。每恨诸蕃生流滞,只缘当路寇雠多,怨屈争那(奈)何。皇恩溥,圣泽遍天涯。大朝宜着中外使,今因绝塞暂经过,路逕合通和。”“敦煌郡,四面六蕃围。生灵苦屈青天见,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龙墀新恩降,草木总光晖。若不远仗天威力,河湟必陷戎夷,早晚圣人知。”内容为颂扬敦煌曹氏归义军政权之曲。王重民、任二北均指出曲中涉及史实当在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2年)之后[8]。吴真认为卷中的孟姜女曲子词的时间很可能流行于10世纪初[9]。另,伯2963v1号《劝善文》的正面所抄乃伯2963号《净土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下》,尾并附有抄手题记:“时乾佑四年(公元951年),岁次辛亥蕤宾之日(月)(按:指五月)蓂雕十三叶(按:指二十八日),于宕泉大圣先(仙)岩寺讲堂后弥勒院写,故记。”上述种种迹象表明,直至10世纪中叶的曹元忠政权时期,此赞文仍在敦煌地区传诵。

猜你喜欢

净土法师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法师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