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习总书记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
2016-02-18续佩佩李洪旺
续佩佩+李洪旺
焦润坤,1924年10月24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8年南京沦陷后,被国际难童教养院收养。如今91岁的焦润坤回忆参加过的战争还历历在目:抗日战争期间浙东纵队北撤时的澉浦突围战,解放战争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和解放后二汽建设的“会战”。1943年4月,他正式加入新四军淞沪四支队,参军后历任文化教员、排长、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多次立功授勋,1955年授大尉军衔,1961年授少校军衔,于1964年转业。
作为一位抗战老兵,他说他的人生跟我们的民族一样,从苦难中走来。从国殇家破的少年离恨,到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再到新中国没有硝烟的建设战线。随着焦润坤老人话匣子的打开,我们仿佛也跟随他一起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回到了77年前那个战火纷飞、国土沦陷的年代。
“1924年,我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户贫民家庭。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我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少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寇开始对南京及周边铁路沿线城市狂轰滥炸。日寇的滔天罪行,让我成为了‘孤儿。”焦润坤老人回忆说,“那一天,我正在常州火车站提着篮子叫卖豆腐。突然间,急促的空袭警报声响起,日寇的炸弹如雨点般落下,街道上顿时血肉横飞,平民百姓死伤无数,真是造孽呀!”
为了避难,焦润坤的父母举家外逃,辗转奔波之后,焦润坤与家人失散,成为宁波国际难童教养院的一名难童。1942年,教养院随着宁波的沦陷解散。教养院解散后,接受过抗日教育的焦润坤和同学们一心想着加入抗日大潮。焦润坤与32名同学一起,经慈溪到达上林湖集结,参加了新四军淞沪一支队。后来,焦润坤在一次养病期间与部队失散,又于1943年4月正式加入新四军淞沪四支队,同年12月编为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队。从此,开始了他戎马征战的一生。从文化教员、排长、政治指导员,再到营教导员;扛过步枪,开过战斗机,身上负过大大小小的伤;参加过浙东北撤时澉浦突围战,解放战争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抗美援朝等大小60次战役,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那个时候,我们遇到很多困难,武器也不先进。”焦润坤回忆道,“但是因为团结,所以大家凝聚在一起,有着强大的战斗力,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都毫不畏惧。”让老人引以为豪的是从教养院里出来的孩子,如今有在中国大陆的,也有在中国台湾和美国的。虽然彼此际遇不同,但是有一点,500多人里没出一个汉奸!焦润坤说抗战精神不能忘。现在,只要对宣传抗战精神有益的事,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他知道只要团结一心,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离休后,他经常组织老战士到军营、院校、街道等单位进行抗战精神及优良传统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向青少年讲述革命历史。
他很爱写文章,还经常去学校和部队搞讲座,说是要把那段历史好好传承给下一代,这也是他缅怀战友的一种表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是我一生中莫大的荣幸。”提起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的那段光荣往事时,焦润坤说,“我是个东风人,我这份荣幸也应该属于东风公司,因此这个荣誉应该和全体东风人一起来分享。”
1964年8月,焦润坤从北京军区371部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职务复转至第一机械工业部调度局援外处科长。1969年10月,响应祖国号召,他告别优越的大城市生活,从北京来到山城十堰,支援二汽建设,直至1984年11月从二汽基建办副处长岗位离休。
当时焦润坤和100多名干部,分批来到十堰。当时交通极不方便,焦润坤和同行先从北京乘火车到汉口,再转火车到光化县(今为老河口市),然后转汽车到丹江口,再坐船到郧县(今为郧阳区)邓湾后到十堰。“当时我们同批40多人抵达花果头堰水库后,没地方住,就分散在当地十几户居民家打地铺。”焦润坤感慨,一下子彷佛又回到战争的年代。“在老乡家没住几天,我们就开始搭建芦席棚。”焦润坤说,大家就地挖土、挑水,脱掉鞋子搅拌泥巴,做成土坯盖房子,吃的是开水泡饭加萝卜咸菜。“那时候铁路还没修通,也没有像样的公路,机械设备运到光化县后,再走坑坑洼洼的老白公路。”焦润坤回忆,有次大年三十深夜,车辆走到六里坪,大家准备夜晚回到厂内吃团年饭,然而因路况太差,加上上空电话电缆线影响,等把机械运到厂内,已是大年初一中午。
艰苦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磨灭掉建设者们创业的热情,他们先后参与负责完成了成千上万台人拉肩扛式的设备运输,“平安”进山、“黄龙引水工程”、“设备质量攻关”大会战等重大工程项目,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一切困难的克服,都因为创业者们具有甘于奉献、团结一致的精神。
谈起二汽创业过程中重大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感受,焦润坤说:“每次遇见困难时,都是干部职工齐上阵,团结一致渡难关。大家认为能够为实现‘汽车工业强国的理想做点事,非常荣幸”。而今,十堰已经成为一个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化城市。焦润坤见证了十堰的蜕变过程,他叮嘱说:“东风精神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无论何时,东风都不能忘了这种艰苦创业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离休后,焦润坤坚持为东风公司发展发挥余热,主动要求担任东风公司在京离退休人员党小组组长,并积极组织离退休人员参加各种活动。如今,年逾九十的他,依旧关心东风的发展。每每见到东风公司的人,他总是迫不及待地问有关东风的发展情况。焦润坤得知东风公司已经连续5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前200名名单,高兴地说:“作为东风的一员,为东风的发展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有机会很想再次回到车城十堰看看,回到东风转一转。”
“东风汽车公司还授予我一个建设功勋的称号,鉴于我多年在这的付出和贡献。我和妻子1951年结婚,一直到1984年,三十年之内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不在一起。”焦润坤谈到这些往事,不禁让人想起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艰苦奋斗的一代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撒满了祖国大地,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奉献了太多太多。
回顾这一生的坎坎坷坷,老人感慨万千,记忆尤深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家乡寻母。他清楚地记得,儿时他每天从青果巷出发,把豆腐装好顶在头上,穿过茭蒲巷,然后把豆腐交给在崇法寺附近摆摊的母亲……直到1937年,日寇的飞机击碎了这一切,从此母子经历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分离。
一直到1949年,25岁的焦润坤从上海赶往南京军区报到。经过常州时,觉得有一股力量,拉着他让他迈不开脚步。“我循着记忆,向姨夫做生意的麻巷走去。”焦润坤说,当时他背着枪,穿着军装。常州的“佬小”看到他都有些畏惧,但一听他开口说家乡话,立刻变得热情了。最后姨夫带着他,在迎春桥东边找到了日日盼着焦润坤的母亲。尽管阔别12年,母亲还是一眼认出了儿子。身边的妹妹也长大了,一声“哥哥”,一家人的眼里都是泪。
“国家解放了,我的孤儿生涯也结束了,一家人终于团聚。”对于故乡的记忆,也定格在这个美好的年份。这也让焦润坤的那次家乡之行,少了几分伤感和遗憾,多了美好和激情。“为了党的事业,我终身在行进的路上。”焦润坤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能继承先烈们的奋斗精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焦老呼吁:“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历史,从历史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尤其是现在,抗日战争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越来越少,我要在有生之年把传递历史记忆的工作做下去,这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