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主持人形象危机解析
2016-02-18■郑甦
■ 郑 甦
播音员主持人形象危机解析
■ 郑 甦
一、宏观视角看变化——形象危机具有发生必然性与存在合理性
和所有艺术表现形态一样,社会大众对播音主持职业技能的审美与评价,是时代思潮的物化表现、民族性格的现实投影。要走出迷局、破解当下我国播音员主持人遭遇的形象危机,不妨先用宏观视角审视当下,探明变化之源。
(一)传统标准异化现象不仅存在于播音主持领域
比如摄像,连选片最严的央视《新闻联播》都出现大段百姓手机自拍视频,专业摄像所讲究的构图精美、影调丰富似乎多余了;再比如歌手,热门选秀节目的竞技中,歌手外形被“盲听”弱化了,音色沙哑、节奏随性的亦收获不少喝彩……
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共性——跨界而来的主持人也好、记者配音手机自拍也罢、新样态歌手亦然,最受大众认可追捧的,其实是他们因未落模式化套路约制而透出的率真、可爱、走心、动情之处。不经意间,对传统主流模式的叛逆已渐成潮流,其潜意识基底,正是对量产产品模式化的外在形态趋于排斥、对个性与内涵营养的需求呈现回归。
(二)深入探寻:“去模式化”席卷成风,源自时代转型
我国世界独创地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有着特殊渊源: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讲求语音与吐字发声的规范统一,才能通过迅速推广标准普通话以保障信息顺畅传播;而党的广播电视事业诞生于战争年代,思想统一、风格一致的注重战斗性与宣传色彩的权威表达才能最快捷地调动全国步调一致、团结向前。特定背景下,侧重共性、讲究权威、保障批量化达标输出的院校培养显得必要而有效,我国的播音主持队伍也因此呈现出全国趋同的风貌。
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与政府信息逐渐公开,自媒体勃发、融媒体渐成气候,人们的自我意识从大一统的指挥棒下觉醒,谋求在各个领域更充分的自我表达。于是,民粹辈出、草根争鸣成了时代特征,多元观点裂变迸发,解构主义盛行,“去模式化”席卷成风。
播音主持无论是口条利落还是端庄无误,如果仍浮于视听表演层面,难免会因缺乏内外一致的个性呈现与思想呼应而流于模式,难以满足大众求新异、谋共鸣的心理需求与多元审美取向。在国家繁荣稳定、语言障碍基本消弭的当下,播音主持的着力点亦应发生变化,还原多样化个体色彩、贴近内在真实的朴素之美与人性魅力,正构成对传统定势的逆袭。
二、微观切入寻对策——需求重心调整,引导队伍价值回归
纵然不必过于恐慌,但面对失衡态势,从微观角度解析症结,切实明路径、谋转型亦已刻不容缓。
(一)质疑模式化包装,激活内在真实
1.诱因:大众对传统形象与既定标准的怀疑与重审
通过透明开放的信息空间,人们见到了更立体全息的社会图景。民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审视“精装”而呈现的成品,倾向于预设否定的眼光看待所有“包装”,希望更多地藉由自助式的信息、观点获取,从更趋近于原生本貌的客体上自主获知“真实”。
据此,不少意见领袖执着于质疑承袭自狭窄舆论空间与单向传播的权威和他塑性偶像,嘲弄一切表演与包装的穿帮露馅,譬如对某些名嘴劣迹的起底发酵、对收视率造假的炮轰、对直播笑料的连载等。随神秘感破除而被掏空的声屏偶像急速脆弱化,扫帚效应趋强,大众不仅对千人一腔、千年一调的模式化表达呈现审美疲劳,更因爱之深而恨之切,对久享光环的该人群的负面消息进行报复性放大。
2.对策:摒弃浅浮“表演”,唤醒职业敬畏
(1)专业素养上,去“技巧”。播音主持专业培训不仅涵盖声形锻造技巧,更兼口语传播能力与新闻基础等相关领域素养,若狭隘地囿于话筒、镜头前的技巧性呈现而漠视内在真实,则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白岩松开创性地以白话聊天的语态完成开幕式解说,正是去“技巧”的一个成功案例。“从庄重典雅的‘春晚式’到平易近人的‘白话式’,这种单一向多元发展的解说风格,体现了新兴媒体平等交流的特点。而这种转变的背后,正是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树立用户观念、改变受众被动接受方式、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信息需求的表现。”①
新形势下,播音员主持人亟需通过主动深度介入节目,催化作品呈现中踏实、有感、贴近生活的真交流,以带自主反应的表达打通与受众间的信息、情感回路,实现真实性的最大化。这个过程中,声形技巧仅为伴随交流而半自动呈现的有限一环。完善的技巧如日日打磨之利器,临阵则万不可醉心于亮剑。唯人剑合一、依势变招方可常胜,而若无内在之充盈、临场之机敏,则将反为器所累。
(2)生活本色上,去功利。长期以来,我国的播音主持工作近似“坐享其成”“名利双收”的代名词,但全媒体时代下,不仅需要提升综合素养、主动作为,置身于名利场的播音员主持人犹须常保职业敬畏、严于自律。因为身为公众人物,其私人场合的言行随时有可能升级为公共事件;更因为肩负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其私德事实上远重要于节目营造之状,若仍视播音主持岗位为功利捷径而任性于生活,将头悬利刃。
(二)注重信息分享体验,提升呼应质感
1.诱因:大众自我认同感增强,信息传播衍生出社交功能
与拷问客体真实度相对应的是自我认同需求的增强。信息的获取与分享不仅满足着人们相对自主的资讯需求,更成了人们于彼此间的分享与呼应中体会存在感、寻求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由此,信息的获取与分享衍生出相应的社交功能,使富有“呼应”感的专属化分享成了有效传播的关键。播音员主持人是否能在节目中营造出特定领域的呼应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在相关受众群体交流中的认同度,而这种认同度客观上左右着其光芒的消长。具有领域专长的所谓“外来和尚”的受追捧也正缘于脱离模式化烙印后现出的真实可爱、行家式的专业与搭调,迅速打通观众与略胜一筹的“自己人”间无隔阂、满足求知审美需要的交流,在同好群体的专属分享中获得认同。
2.对策:丰富综合能力,向“主持人+”形态挺进
需求重心的调整正引领播音主持队伍进行“脚踏实地”的价值回归。这种“脚踏实地”体现在对不同节目所涉领域的深入了解与交融,如新闻主播的走基层采访、经济法律文艺等节目主持人的专业进修与适度介入实操等,都是需扎实完成的必修课,甚至应列入播音主持岗位考核的评定标准。“技巧”是有限的,而视野与知识支撑起的软实力却是无限的,只有向“主持人+”形态挺进,不断补充节目相关领域营养,提升综合能力,才能跳脱出同质化传播。
三、理性看待专业技能培训,警惕矫枉过正
拨开甚嚣尘上的负面话题,我们依旧能看到不少因功底扎实而获追捧的典范:播音,如李修平16分钟大稿直播的不疾不徐沉稳笃定;配音,有彭坤的温暖大气熨帖,亦有李立宏缱绻于舌尖心头的人文情怀;即便是阵地失守最严重的综艺主持,孙楠、田震越界尝试招致的嘘声与汪涵救场赢得的掌声形成强烈反差……这些让人叹服的成功者都有扎实的播音主持院校培训背景,播音主持专业技能的培训虽非胜任岗位的全部准备,但却绝非多此一举。
客观上,传统标准与培训程式提炼于实践,为从业者提供了明晰规范的入门指引,在传承汉语言音韵之美、呈现大国风范上功不可没,加上新闻传播基础课程的兼修,这种专业培养是必要且有效的,助力从业者快速进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三步走中最关键的第二步。该阶段重在通过技能训练实现超越,犹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深入内里的纯技巧拆分训练达到炉火纯青,才可能在实战中无所羁绊,实现顺势而为、游刃有余。虽然技能训练本身着重于程式而流于刻意,看起来甚至是某种脱节与退步,但把握技艺精髓实现脱胎换骨后,才能于运用时更多地专注于内容,实现“天然去雕饰”的真实优质表达。
2015年播音主持专业艺考出现新热词——素颜,中戏院长助理郝戎介绍,“我们要看的是学生本来的素质,所谓‘璞玉不琢’”②。考官希望借“素颜”对考生的内在修养与个性潜质投以更多关注。由此回观卷首困惑,我国独有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不可或缺。但时代呼唤着生动有感、富有人文情怀与专业深度的真实交流呈现,唯在走上岗位后仍常保对专业的敬畏之心、对时代律动的敏感,持续修行,以孜孜求索之心蓄后劲,以明辨是非之力图发展,以真诚与担当接受时代全息化的严苛考量,我们的播音主持个体方可葆有持久生命力。
注释:
① 米斯茹、石磊:《媒介融合语境下重大体育赛事解说风格流变——以奥运会和亚运会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4期。
② 林日新:《“素颜艺考”迈出了公平的第一步》,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5/0228/00/AJGIL21Q00014AEE.html
(作者系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主播)
【责任编辑:潘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