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与消解
2016-02-18■林燕
■ 林 燕
“微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与消解
本文系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15JYXM064)的研究成果。
■ 林 燕
当下,“两微一端”越来越成为传媒竞争的战略重点,“两微”(微信和微博)占主导的社交媒体更是日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微时代”,青少年群体向来是活跃的“两微”使用人群,处于社会化关键期的他们也更容易受媒介环境变迁的影响。
一、“微时代”青少年社会化面临的挑战
青少年社会化的根本归宿是实现其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顺利转变。作为现下青少年群体最为常用的社交生活平台,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在带给他们便捷性的同时,也对其社会文化内化、角色习得和价值观念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具体而言,这种影响与挑战主要如下:
1.何去何从:自媒体信息泛滥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甄别能力
“微时代”的显著现象无疑是自媒体兴起,随着“两微”相继勃兴,当下青少年更多是从自媒体获取信息。无论是基于熟人关系的微信朋友圈,还是强调粉丝文化的微博空间,都存在一定的区隔性和圈层化特征,进而容易导致青少年盲从或旁听则暗。自媒体平台充斥着各类非官方、未证实、不确定的信息,官方、权威、确定的信息却往往泯然于泛滥的信息汪洋。对青少年健康社会化而言,关键前提是要正确认知社会环境。但泛滥的自媒体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身心尚未成熟、信息辨识能力欠缺的青少年若长期暴露于这样的信息环境中,必然会有极其不良的影响,也给青少年健康社会化带来严峻挑战。如虚假信息、非法信息、鼓动性信息,甚至宣扬消极、厌世、离世情绪等负面信息泛滥,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信息甄别能力。
2.榜样模糊:虚拟空间价值观杂陈检验青少年是非判断能力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正处于社会化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但“微时代”社交网络空间,族群分割或精英对立现象普遍。网络虚拟空间不同群体、不同立场、不同价值的声音杂陈其间,使得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传统的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正遭受强烈冲击。由此,“微时代”青少年社会化很容易出现“榜样”缺位或错位(尤其是后者)。正如有人担心“青少年面临的困境已不再是‘有无选择’,而是‘如何选择’……结果导致了跟着感觉走”。①还值得关注的是,“微时代”传媒为了点击率和阅读量,经常标题党横行,煽动性、迷惑性信息屡见不鲜。此情境下,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青少年在社会中很容易陷入标准缺失或榜样模糊的困境。
3.浅层思考:碎片化和快餐化的阅读影响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如果说准确感知世界,并选择积极的榜样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实现规范内化与批判地学习,或许更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关键所在。外在规范的内化与批判性学习都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过程,都离不开辩证、批判、系统性思维。但新媒体时代“两微”已成为青少年阅读的重要渠道。此类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则会影响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碎片化阅读主要表现为:其一,信息碎片化,“两微”所呈现的往往是大量短、平、快的消息,而非系统性知识;其二,时间碎片化,青少年通常难以投入较长的、连续的时间专注阅读。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更多侧重娱乐与消遣,而较少严肃、深入的思考。此外,一些信息推送主体越来越迎合受众那些低级的趣味性要求和感官刺激,却忽视和放弃了受众对于信息更高层次的追求。②对于青少年而言,长期碎片化、快餐化、感官化的信息阅读,显然不利于其深层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
4.虚拟交往:符号化互动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实社交能力
从本质上说,青少年社会化过程最终需要在现实的情境中推进。但除了现实环境外,我们还生存在一个由语言、技术和其他符号组成的媒介环境中,它塑造了我们头脑中的图像,是一个充满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③“微时代”兴起,导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两微”平台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样的“灰色地带”。在微信或微博上,青少年通过多种符号进行互动交流,进而建立起自身的虚拟社交网络。“诚然,微信给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与交流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过度沉迷于微信极易导致个人与现实社会的隔离和脱节。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因过度沉溺在微信所带来的虚拟空间中,常出现依赖、焦虑等心理问题,使其生活陷入困境。”④也就是说,很多青少年似乎已习惯通过“两微”跟外界交流,对于现实的生活社交反而越来越有疏离感,这也导致了现实中“低头族”现象越来越普遍。由此,预防青少年社交的过度符号化、虚拟化,提升其现实生活中的公共社交能力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营造青少年社会化健康场域之思
反思“微时代”“两微”平台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并非否定其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而是希望反省之中潜在的风险。为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微”场域,我们有待做好如下工作:
1.健全网络相关法律,优化“两微”制度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净化网络社交环境、为青少年社会化营造健康氛围的关键。上世纪90年代始,中国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旨在规范互联网发展的法规政策,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管理工作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随着“两微”等“掌上互联”平台的兴起,现有法规政策框架逐渐难以适应社交媒体发展的新需求,这也是当前网络违法犯罪层出不穷但却久治难除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健全互联网相关法律,优化“两微”的外部制度环境,不仅有利于“微时代”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样有利于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化场域空间。
2.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两微”自律自净能力
时至目前,“两微”平台仍然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因为注册门槛低、把关主体多元,使得当前的“两微”空间充斥着诸多虚假、黄色、暴力甚至是违法信息,这给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两微”平台的自律和自净能力,对营造健康的“两微”场域无疑意义重大。为此,在落实政府网络监管部门职责的同时,还需要激发互联网科技企业(如腾讯公司)自身的科技研发动力与活力,并充分发掘广大用户的智慧与力量。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用户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可能打造出一个更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的网络空间。
3.完善治理方式,有效提高政府互联网规制力
或许正如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所揭示的,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制度观念等非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总是滞后于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的变迁。移动互联、掌上社交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已经将中国社会带入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社会。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敏感性,政府管理部门往往仍以传统的模式、手段来治理日益网络化的社会。从而导致“微时代”政府网络规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真假信息杂陈、善恶边界模糊、美丑标准混乱的“两微”场域,政府职能部门理应扮演起更为积极的角色,通过法制建设、平台监管、舆论导引等多种手段,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信息空间和社会化环境。
4.强化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网络行为
网络素养教育是当前中国正规教育体系中所极度缺失的部分。网络素养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了解网络社交知识、掌握网络社交技术、熟悉网络社交环境、规范网络社交行为,进而逐步培育青少年理性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两微”平台的信息乱象与偏激言论,一方面与政府网络监管能力欠缺有关,另一方面也充分折射出当前中国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网络素养的欠缺。故而,将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国家正规教育序列,培养青少年在虚拟空间的理性辨识能力和文明行为习惯,对于青少年健康社会化而言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韩霞:《青少年社会化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4期。
② 周洁、许城贵:《新闻的价值观引导》,《青年记者》,2009年第8期。
③ 王勇:《媒介新技术、新媒介环境与青少年社会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④ 靖鸣、周燕、马丹晨:《微信传播方式、特征及其反思》,《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7期。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李 立】